高以翔猝死,健康的年轻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脆弱

 





同怕猝死的壹读君 | 彤 子

昨日凌晨,艺人高以翔在录制综艺节目《追我吧》过程中晕倒,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

也许有朋友对他不太了解,高以翔(Godfrey Tsao),原名曹志翔,1984年9月22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华语影视男演员、模特,曾在《遇见王沥川》中饰演王沥川一角走红。

身材、相貌俱佳的高以翔


《追我吧》是浙江卫视推出的都市夜景追跑竞技秀节目,对嘉宾的体力及耐力有很高要求。

但高以翔的猝死令网友们惋惜之余,更感到意外,身为模特,高以翔是穿衣显瘦脱衣有肉好身材的代表,平日一定有健身的习惯,正当盛年的他为什么会猝死呢?

猝死正在向年轻人发起进攻

《追我吧》节目组在官方微博发声明,医院最终宣布高以翔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SCD)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而心源性猝死会在突然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而且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没有任何症状,甚至常规外科体检中医生也不能发现异常,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健康人”。

然而,这种突如其来的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有调查显示,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人群中,95.7%的人死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性疾病,这其中80%为心源性猝死

研究发现,慢性疲劳是青年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诱因,人在过度疲劳时会增加交感神经活动,释放更多的儿茶酚胺,儿茶酚胺含量超标会引发高血压与心肌梗塞,从而引起心室颤动发生猝死。

在中国,约有80%的白领处在过度疲劳状态。这些人当中心源性猝死发生率约为0.04% ,按全国总人口推算,每年有近54.4万人猝死,平均每天约1500人,高以翔只是其中之一。
在国内一项以296例中青年猝死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猝死者平时“身体健康”,仅有82例患有基础疾病。相比经常被媒体关注的科技工作者、医生、教师群体,企业职员、农民、民工、工人的猝死占比更高。

老一辈人总说:“年轻人要趁着身体健康,多多努力,好好工作,吃点苦没什么。”年轻人自己也会这么觉得,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拼命工作,有些人拼着拼着命就没了。

其实很多人真的没有自己想象的“健康”。

研究表明,在工作时间过长、负担过重、担任两种以上不同工作等慢性疲劳应激状态下,均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在工作996,大家又不敢886的状态下,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健身来增强体质、缓解压力。

生命在于运动,猝死也是

我们都知道,运动可以增强免疫力,强身健体,但是免疫力只能抵抗病毒,却挡不住猝死。

人体在进行紧张、剧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快,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也会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冠状动脉痉挛,在运动过量时,可能直接导致心脏骤停而猝死。

在一项以28例猝死年轻人的死因分析研究中,有22例都是在运动中猝死,其中,5公里越野跑猝死者11例,早操跑步猝死者3例,高原地区紧急集合时猝死者3例,单、双杠训练时猝死者5例(另有酗酒猝死6例)。
在尸检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一些隐匿的猝死病因是由运动促发的。
— 急性心肌炎 —
虽然部分急性心肌炎患者在猝死前会有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但多数急性心肌炎在猝死前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很难在猝死前被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尸检中的急性心肌炎患者,均由于剧烈运动使已受累的心脏负荷加重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运动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第二大诱因,且不限于引发心源性猝死。
— 脑动脉瘤 —
未发生破裂的脑动脉瘤通常没有症状,早期很难诊断和治疗。剧烈运动时,脑动脉压力突然增高会致瘤体破裂出血,形成脑疝而猝死。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猝死的患者,在单、双杠训练中发生率最高,占本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猝死的60%,其次是5公里越野训练和早操长跑,占40%。约半数患者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猝死前有短暂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另半数患者在发病后即刻昏迷或猝死。

运动不只让有先天疾病的人猝死,在一定条件下,健康人也会因运动猝死。
— 急性心肌梗死 —
尸检中的3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均发生在海拔4500米高原地区,由于高原地区缺氧,会导致人体红细胞浓度增高,血液粘滞度增大,血流缓慢和冠状动脉痉挛。加上紧急集合时,精神高度紧张和应激反应,使体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进一步加重,最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可见合理运动并不能帮你逃离猝死的厄运,有时还会“推”你一把。

有些猝死是隐身模式

不是所有心源性猝死都在生活的高压和运动的刺激下发生,有些人在闲散舒适的生活条件下,莫名其妙的就猝死了,这可能是由于无症状预激综合征

先要简单介绍一下“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是因为心脏房室之间存在附加传导通路,导致约30%患者存在不明确的心律失常在某些应激状况下个别患者可能会引发猝死。预激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0.1%~0.3%,患者因经常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明显症状,会及时就医,通过接受导管消融手术得以根治。
射频消融手术


随着体检中心电图检查的普及,发现了很多“无症状预激综合征”患者,他们不会像“预激综合征”患者那样出现心悸、晕厥、心绞痛等“预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但心电图检查结果却显示异常

有统计发现,“预激综合征”患者中约65%的青少年和约40%的30岁以上人群表现为无症状,而这些“无症状预激综合征”患者更容易直接出现致死事件。国外的研究发现,“无症状预激综合征”患者中,儿童猝死的风险高于成人。

对于存在潜在高危心律失常风险的无症状预激综合征患者,及时行导管消融治疗,能有效治愈,预防心源性猝死发生。

如今,巨大的社会生存压力已经让年轻人在猝死发生率上“领先”,除了年轻人需要自己调整心态、适量运动、定期体检外,那些天天高呼996万岁的企业家们,能否也高抬贵手?他们虽然年轻,但生命却很脆弱。

参考资料: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51326099661214717&wfr=spider&for=pc

韩国庆, 秦成勇. 青年猝死临床病因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9(3):167-167.

华高松. 28例青年人猝死的病因和诱因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06):371.

朱斌, 李远建, 陈灿, et al. 296例中青年人群院前猝死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8(6):661-663.

韩国鑫, 李朔朔, 朱海燕. 慢性疲劳应激与青年人心源性猝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4).

张萍. 无症状预激综合征也有猝死的风险——来自2012年PACES/HRS年轻无症状预激综合征专家共识的提示[J]. 中国循环杂志, 2012(s1).

刘丹平,姬新才,伏军贤. 心源性猝死125例分析[J].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6):600-601.

韩国鑫, 李朔朔, 朱海燕. 慢性疲劳应激与青年人心源性猝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4).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优衣库“抢钱”
点击图片阅读 | 95后婚恋观:相亲可以,结婚免谈
点击图片阅读 | 为了救五条命,能杀死一个胖子吗?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呗



    关注 壹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