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走进工厂,才能真正理解艺术?

 

只去网红美术馆,可能真的不太酷。...



What makes an art ART?

从古到今,艺术都带着极强的功能性在人类,的社会生长着:

古埃及,制像绘画是为了祭祀、图腾崇拜;

古希腊罗马时代,修筑凯旋门是为了彰显,诸神与王权的荣耀、记录功德战绩;

中世纪,教堂的绘画是为了满足,宗教目的,向不识字的人,通俗地传授宗教教义;

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作为新生教派,抵制原本宗教旧习,原本装饰教堂的绘画需求,大大减少,艺术家为了谋生,不得不寻找新的主顾,干起了给君主贵族画肖像、绘制插画的活,于是艺术走向更世俗,的范畴……



△ 教堂中的绘画

但在工业革命后,这一切好像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对于教堂天顶,的宗教故事,和一张张描述,男欢女爱的日本浮世绘,工业时代的艺术似乎让,普通人更难以用生活经验去解释:杜尚的一个马桶,或者一幅毕加索夸张线条勾勒,下的女人……面对这些当代艺术,普通人愈发不能定义什么,是艺术,觉得艺术不再能,被轻易解释,甚至不能轻易对艺术,发表观点。
△ 杜尚与作品《泉》

在大众眼中,艺术变得愈加高屋建瓴,和难以琢磨,与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如此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重建普通人与艺术之间,自然的联结呢?如何重新认识工业时代的,艺术呢?如何让工业与艺术,产生更有价值的碰撞呢?

对一家工厂的参观,让笔者有了新的思考。
01
参观工厂,用新的眼光审视工业制造


工厂成为艺术区听起来好像并不是新鲜事,从北京的798到曾,为纺织大工厂的莱比锡spinnerei,都是由工业演绎,艺术的空间。但可惜的是,这些空间里工业已死,唯见艺术。艺术也仅仅是借用,了工厂的躯壳,并无法让人真正去,思考工业与艺术的深层关系。

而我们这次探访,的位于沈阳的“国内最先进汽车工厂之一”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是一家真正运营中的汽车,生产制造工厂。这座工厂于2012年正式,开业投入生产,是国内汽车行业“工业4.0”应用的先行者和,智能制造的典范,以现代化的冲压、车身、涂装及总装四大工艺车间,诠释着顶尖的汽车生产,制造工艺。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在201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国内汽车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汽车生产制造厂。

将正在运营中的工厂和核心车间,开放给公众参观,华晨宝马铁西工厂给了公众一个用新角度认识工业和近距离接触工业制造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用新的方式,与工业产品产生更有温度,的联结。

1)机械生产演绎的“智造之美”

公众们可以选择通过APP、网络或电话报名的形式,预约参观华晨宝马铁西工厂,而铁西工厂也专门,为游客规划了一条动线,在专业导游的带领下,公众能够参观到完整的,汽车生产流程。

在生产车间,我们能看到上千个机器人手臂,灵活旋转交错,像被固定的变形金刚一样翻转,整片大型钢板原件,压出纹路,焊出孔洞,再送到下一道工序。
△ 铁西工厂的生产车间

从冲压车间、车身车间、涂装车间到总装车间,整条生产线一气呵成。同时,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性,原则,铁西工厂采用了60多种,节能减排措施,主办公楼更于2015年荣获“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金级认证,以此在行业中树立了,绿色工厂的国际等级标杆。
2)包豪斯建筑的“功能之美”

壮观的高挑空搭配穿插于开阔(,于开阔)空间的白色立柱和流线墙体,走进工厂的主办公楼,这里空间的简约和,明快让人瞬间清爽。

创立了包豪斯学院的格罗,皮乌斯曾说: “在我们的设计中,不应该简单地,在形式上追求变化。我们一贯认为形式是由,功能决定的。”

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是,典型的包豪斯式建筑,倾注着讲求“功能第一”的设计精神:极简风格、真材实料、形式服从于功能。

据参与设计铁西工厂的宝马集团建筑设计师Markus Zimmermann先生介绍:铁西工厂严格按照宝马,的建筑手册设计,以“形式永远服务于功能”为第一准则

包豪斯的设计风格注重因地制宜,设计师考虑到沈阳当地的寒冷气候和,未来扩建的延展性,铁西工厂采用了“单屋顶”建筑结构——生产车间及相应配套设,施以主办公楼为中心互相连接,使建筑拥有清晰的,结构与和谐的外观,在大幅度优化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为未来扩建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 主办公楼的开放式设计

同时,这个设计还充分考虑到了,建筑中的“人”。Markus说:“莱比锡和沈阳的气候类似,冬季都十分寒冷,莱比锡的厂区因为寒冷和,分散式设计,厂区间的工人交流甚少。而铁西工厂主办公楼采用,开放式设计,大大促进了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 宝马集团建筑设计师Markus Zimmermann

3)工作空间的“人本之美”

艺术家创作需要土壤,铁西工厂亦是给员工缔造了一个充满工业,艺术的人性化工作环境。倡导“人文关怀”与“创新设计”理念,铁西工厂车间中的操作工位大多,采用了高度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先进设备,例如总装车间c形钳工位,的翻转角度可自由调节,使员工能够以舒适的姿势,进行装配工作,也可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C形钳工位

更深入的层面上,铁西工厂也实现了工业生产与综合,办公的和谐共生。

在主办公楼可以看到一条“之字形传送带”临空穿越办公区,缓缓运载着不同颜色、不同型号的车身从,涂装车间“驶向”总装车间。这个“传送带”延续了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宝马德国莱比锡工厂中的设计,通过先进的降噪技术,对开放空间内办公,的员工零干扰,旨在让每天坐在办公室工作的同事,也能和车间一线员工一样感受到一线生产的活力,见证自己打造出的每一辆“流动的艺术品”。
△ 之字形传送带

在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无论是工作在这里的员工还是前来,参观的公众,都能通过与这个,特殊工业空间的互动,对工业之美产生新的感触,也给每个人带来思考艺术,与工业共融共生的机会:

当看到机械手与人,相互配合,恍如未来赛博朋克时代,的场景,令我们思考未来世界人类与,机器的关系;

当看到功能指向型的,建筑却极具美感时,令我们思考功能与美,之间的关系;

当看到工厂与员工,之间的互动时,令我们思考个体人类是否可以在工业时代拥抱新形式(,新形式)的艺术创造……

行走于铁西工厂中间,看着这座由空间、人、现代化制造共同构建的,空间,我感受到了无限可能。

正如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美虹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讲:“与其说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是一个工业园区,不如说它是一个丰富,的生活社区、一个巨型艺术空间,能够承载各种艺术形式,并创造无限可能。”
铁西工厂或许不能被片面地称为,某一件艺术品,但华晨宝马以艺术的,方式缔造工厂,赋予了铁西工厂一种,艺术能量,这种能量让我们用最,当代的方式和最沉浸的体验,获取了独属我们自己的,对当代工业的艺术体会;也给了每个普通人用,艺术的方式去接触工业、感受工业、诠释工业的机会。

而这些具有时代性的、真切的艺术感知,仅仅通过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或在网红展拍两张照片,是无法获得的。
02
在地艺术创造,让艺术真正与大众沟通
1)在地艺术,让大众直击艺术创作

近些年,在地艺术(Site-Specific Art)这个词的热度不断飙升。

什么是在地艺术呢?通俗地说,可以理解为,艺术家取材于当地、创造于当地,为了特定的地点,而进行的艺术创作。

典型的在地艺术创作,有两种,一种是在特定地点创作的艺术实践

例如美国艺术家Lisa Pacini在冰岛的「假太阳」↓
△ 冰岛的冬季,日照只有3小时, 漫长黑夜让许多旅者,望而却步。艺术家做了一颗人造太阳,让一个圆形的暖光雕塑在,冰岛寒冷的城市里停留与穿行。

2010年,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与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合作的中德艺术交流项目“艺术10+10”也是一个经典例子。中德两所艺术学院的20位,青年艺术家深入工厂,用雕塑、油画、装置艺术等形式,诠释了两种不同文化下,艺术家对于工业、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 其中设计师黄成制作的雕塑作品《单位人》,通过将传统文字“人”进行三维再创造,从厂区室外过渡到室内,表达了人从共性过渡到个性这一个人,价值觉醒的过程,表现了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员工从制造到,创造的发展历程。

另一种是重建地方知识的艺术实践

典型的例子可以看近年来在国内大火的日本濑户内海艺术祭
△ 濑户内海过去为繁华,的交通要塞,在近代大城市发展后,年轻人纷纷上京,岛上人口流失,高龄化问题严重。北川富朗策划了艺术祭,艺术祭依托各个小岛而生,用艺术品与当地风土互动,重唤小岛生机。

在地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面对的不再是,艺术馆、画廊里特定的群体,这要求艺术家有更多的田野调查和观察认知的过程,对艺术场地和场地中,的人去做出更深刻的理解;也要求场地中的人,能和艺术家有更多的沟通合作,用自己的经验,帮助艺术家进行创造。一来一去之间,在地艺术的创作过程让艺术家,与大众面对面,让艺术从创作到展示,都更直接地与大众沟通
△ 员工参与艺术创作

2)在地艺术作品为“创型者”发声

今年,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造型创意团队也在铁西工厂进行了在地艺术创作。一组题为“创型者”的主题艺术装置让铁西工厂在,艺术家的解读与创作下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与“创型者”项目的清华美院老师莫芷说,为了这个作品,她已经是第3次造访,铁西工厂了。“这次创作不是一开始就,成型的,所有灵感都来自,一次次深入工厂流水线,一次次和工人们的接触”。

在深入工厂后,莫芷对于“创型者”这个命题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创型者’不是一个用预先的人设和标签来,肯定自己的人,他们是通过实践去肯定自己的人。他们从零开始创造,从无到有,从有到好,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用身体力行去定义,自己的过程,这是创型。”
△ 参与“创型者”项目的清华美院老师莫芷

“创型者”主题艺术装置包含《幻方》、《由零开始》、《创型》及衍生品《制造#2019》,作品涵盖绘画、雕塑、综合装置、版画等多个类型,从时间、空间、结构、开放性四个维度诠释了工业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 “创型者”主题艺术装置

第一章《幻方》的灵感源于超立方体,即四维空间结构,它在三维空间中,展现为正四面体的形态。幻方的结构是一种象征,喻示着空间内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铁西工厂这样,一个艺术空间不可或缺的元素。
第二章《由零开始》揭示了汽车制造从纸面设计理念发展到,实际生产的演变过程,也反映着在实践,与创作的进程中,产品与作品都不断,优化革新的相似进程。
第三章《创型》则表现着工业制品的温度。艺术家们通过创作追溯每个零件,诞生之初,以手工绘画的方式,呈现高度平整的现代工艺制造表面下未被人体验,到的带有温度的劳作。
衍生品名为《制造#2019》,灵感汲取自铁西工厂车身车间内,先进的焊接技术,并由不同的车身,零件轮廓方块拼合构成,取意工厂生产线上,的模块化合作模式。衍生作品包含了所有,参与加工者的署名,这些在地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和员工,共同合作而来,艺术家不再承担着,绝对作者的角色,作品尊重所有实践的,真实性,并肯定所有身体力行者,的劳动价值。

在今年华晨宝马铁西工厂艺术季活动(季活动)中的另一个在地艺术作品是时尚设计师以铁西工厂车身,车间和总装装车间中的工业元素为灵感打造的跨界服装,并以快闪时装秀的形式,演绎了工业中,蕴藏的时尚元素,大显有“型”本色。
△  “酷型未来科技感”和“彩色潮酷工业运动风”为主题的跨界服装展示
从铁西工厂身上,我们看到了工业的,创造力量,也通过艺术看到了华晨,宝马对人类美好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在这里,我们体会到艺术与工业更,深层次的碰撞:艺术与工业并未用消除,彼此边界的方式去融合,他们用对方诠释自己,而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之所以有隽永的魅力,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看世界的方式。艺术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指引我们思考更深层,的世界。

为了到达这个通道,我们需要亲临现场,走进工厂或走进生活,在离时代最近的地方,用更真切的方式,去触摸这个世界,用更丰富的艺术体验,去回答内心的终极问题。
(部分图片来自华晨宝马)

作者:阿瑾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阿瑾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关注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