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大埔:崇文重教红色革命精神传承 笋粄美味汉乐丝竹之声悠扬

 

诗书传家、经商济世,一代代大埔人耕耘劳作,践行探索,在这片土地书写新的传奇。...

CCTV-10
2019.12.15 15:3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广东卷 大埔篇

大埔篇  预告片
大埔绵延的群山之中,客家人建起围屋土楼,用厚重的高墙圈,起一路的风雨沧桑。
已有400年历史,的花萼楼,是典型的土木结构的,圆形客家围屋,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让这座建筑成为极具,防御性的堡垒,让客家人在这片荒僻旷远、盗贼丛生的岭南山区得以,生存发展。


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为了便于管理这片土地,析饶平的清远等地,重新置县,因行政驻地设在大埔村,因此定名“大埔”。据民国版《大埔县志》记载“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平旷高原仅宜果蓏蔬麻,者曰埔……有俗音而无字,盖即圃也”,意思是大埔村多平旷旱地,因此得名,而大埔县因村而得名。


“海源楼”是一座中西结合式,客家建筑,外形是由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欧式风格,内部则是雕栏画栋的,中式建筑。是马来西亚“行商”杨潮荣于1917兴建,后来成为大埔人与,海外亲友之间捎信带物的“邮局”,如今这里被打造成“侨批档案展览馆”,成为大埔“侨乡”文化的见证。
崇文重教 诗书传家


位于大埔县城东部11千米的百侯镇,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通议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260年以上的历史。
这座官式建筑的家族因“一腹三翰林”而被传为佳话,清乾隆年间,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曾任翰林院庶吉士。
明清时期的大埔,因文风兴盛、科举发达而声名远扬,据1943年修订的《大埔县志》记载,潮州府学有学额25名,好文卷以大埔最多。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大埔独得11名,其余由其他8县分配,成为定例。
大埔的尚学之风,与宗族的支持密不可分。为了支持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大埔各个家族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化建设。其中以宗祠办学为代表,并设立学田、学林等,支撑家族书院正规,有序地运行。
红色革命精神传承


1927年南昌起义后,起义军一路南下,抵达大埔三河坝附近时,遭到了国民党军钱大钧部约两万,大军的追击,形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时任第九军副军长的朱德率领约,三千多起义军据守三河坝。
约三千多起义军与两万,敌军在三河坝地区展开阻击战,以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牵制敌军长达三天,为主力部队的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棣萼楼”是座位于大埔县青溪镇的,客家建筑。
1930年,为了完成党中央从上海,到苏区战略转移,一条由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最后到达赣南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被开辟出来,“棣萼楼”作为重要的中转站,和秘密仓库,担负着向根据地输送物资、情报等任务。
这条绵亘闽粤赣三省,高山密林间的千里交通线,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线,护送了多名党员干部,进入苏区,运送了数千吨的物资、大量文件和情报资料,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汉乐丝竹之声悠扬
大埔被称为“汉乐之乡”。
广东汉乐有 “中州古乐”之称,是历代南迁的客家,先民在迁徙中,与沿途各地的民间音乐的交融所,形成的乐种。
广东汉乐以丝弦乐为代表,演奏时以头弦或提胡领奏,配以扬琴、三弦、笛子等乐器,既保留汉唐遗风、中华古韵,又增加了岭南清新秀丽,的情调。
民间乐团在大埔极为盛行,二十世纪初,“同艺国乐社”、“儒乐轩”等民间乐社人数众多,活动频繁,极大促进了广东汉乐的,繁荣兴盛。
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战乱中的汉乐活动一度,被迫停止。

1989年,大埔县政府成立,广东汉乐研究会,出版《广东汉乐三百首》,收录散落民间的汉乐曲谱,汉乐活动重现生机。2001年,为培养汉乐后继人才,大埔县成立青少年,暑期免费培训班,开办以来,超过一千五百名学员,参加了课程。


一缕悠扬的丝竹之声随着,客家人的迁徙,从中原传到这个粤东小城。成为大埔人沉浸其中的,生活方式和一脉相承的沉醉与温情。
客家人味蕾上的一缕乡愁
粄bǎn,指的是用大米制作的食品,客家先民在面粉匮乏的,历史条件下,将粄这种面食的替代品,做成各式各样的美食,希望用这种方式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客家先祖始终保持着中原地区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在南迁的过程中,由于无法种植小麦,番薯粉成为面粉的替代品,之一。
制作“笋粄”的原料番薯粉必须是当季,才能制作出嫩滑而又韧性,的粄皮。
将馅料包进粄皮,捏成半月形的饺子形状,放进锅中蒸至表皮透亮、口感劲道、味道鲜香的“笋粄”就可以出锅了。


团圆饭吃“笋粄”,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的习俗,以另一种方式在大埔人的,餐桌上延续。
大埔瓷器 传承中创新发展


陶瓷在大埔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之下,蕴藏着约5,亿多吨优质瓷土,这是大埔赐予,客家人的珍贵财富。
近年来,大埔县自主研发了“全釉薄胎陶瓷技术”,通过釉料配方的创,新和烧成工艺的改进,解决了传统薄胎青花瓷器边脚无,釉的技术难题。
大埔陶瓷以广交会,为对外宣传窗口,产品深受海内外客商喜爱。远销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总投资额近亿元的,张弼士客家民俗文化村、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景区依次开放,以张弼士为代表的的,名人故居、泰安楼为代表的客家围屋,作为景观轴,整合结合花环龙、广东汉乐等客家民俗表演,打造极具客家特色的,旅游符号,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引擎)。
今天的大埔以生态、实业、文化为支点跃上时代潮头,绘制着新时代发展的蓝图。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大埔篇》

播出时间:12月15日 15:38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胡悦 李牧宸(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