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的直播间:“买它!” 背后的性别秘密

 

在直播间里甄别,商品的女人,和在菜市场里精打细算的,妈妈奶奶们有多大区别?...







从当红男明星代言美妆产品,到男性美妆博主的出现,再到今年红到出圈的 “口红一哥” 李佳琦,男性与美妆,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个词,近年来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

1996 年,木村拓哉代言的 Kanebo 口红,开启了男性代言,美妆产品的先河。如今,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巨大的 LED 屏幕里、美妆品牌的官方海报上,拿着化妆水、涂着口红的男明星,已屡见不鲜。当东方世界(东方世界)把年轻,鲜肉们包装成令女人尖叫的代言人时,西方世界选择了另,一条路径:你看不到男人代言化妆品,但在 youtube 里教你化妆的男美妆博,主倒是很多。

这两者,虽然表面上都是 “男人与美妆” 的奇妙组合,其中的性别内核,却相当不同:东亚三国的男明星们,虽外表柔美,但吸引的是尖叫着的异性,从不轻易透露出 “娘”;而 youtube 里的美妆博主,几乎是公开出了柜,大大方方地展示着他们的,妖娆性感。


youtube 美妆博主 James Charles

李佳琦,一个在镜头前教几百万,粉丝涂口红、讲解护肤品成分的人,看起来像是遵循着西方,世界的模式,但不同的是,他实在不 “娘”,并且小心翼翼地和任何可能被,解读为 “娘” 的行为保持距离:在直播间里,他对美妆的接触,几乎仅局限在口红 —— 并且一旦试色完,就会立马擦掉。当试用眼影、项链、包包时,他会让女助理来当模特。


直播间里的李佳琦

在近期一场直播里,他回忆起刚开始做直播,时的故事:那时候观看的人数很少,评论里还有很多谩骂,的声音,说男生做美妆、涂口红 “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个如今每晚有几百万,观众的主播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所以美眉们,涂口红是我的工作,我不会在平时生活中,涂口红出去,也不会穿女装,或者化很浓的妆扮女生,大家可以放心。”

所以,当人们说 “世风日下,这年头男人都开始化妆,的时候”,我从未感受到它的激进,反而是一种保守:男明星画眉毛、涂口红成了新的趋势。无论看起来有多颠覆,其背后依旧是一种,传统而保守的模式 —— 除去外貌,男明星依旧得遵循,传统性别模式下的 “男子气概”,以及与 “娘” 急于划清界线的姿态。

请别误会,我对李佳琦本人没有批判。我喜欢他的可爱和口才,我更深知直播上看到,的李佳琦早已不是他自己,而是拥有几十人团队、经过各方利益权衡被 “打造” 出的人设 —— 要成为一个靠几句话,就把产品卖断货、在资本世界里玩转自如,的人,总需要迎合着当下社会,的某种期待,包括性别。李佳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一个空白人设,一个在当下中国社会,不存在的 “男性”:了解女性、了解风情的 “直男”。

李佳琦用丰富的形容词,充满画面感的场域描述,美妆产品,证明他了解这一 “属于女性的语言”,就直接和那些分,不清色号的糊涂 “直男” 区别开了。但正如前文所说,他同时又强调着,自己的男性身份。为什么?

古希腊故事《帕里斯的裁判》中,帕里斯把苹果赏给,他眼中最美丽的女子,体现出男性在,美貌上的决定权。如今,这一神话已演变成,另一种形式:选美大赛。与传统的 “女性为女性的产品说话” 相比,李佳琦们行使的是他们作为,男性对美的决定权。《观看之道》道出了这种 “凝视” 的实质: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观察 ——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女性在为自己的,丧父哭泣时,也要注意着,自己哭泣的姿态”。

正如前文所说,李佳琦小心翼翼地和 “娘” 保持着距离,强调着自己本质为 “正常男性” 的姿态,一边是对男性规训的妥协,一边也将自己放置在男性凝视,的裁判角色。这样复杂的性别游戏“塑造”着一种新的性别:既能和女性打成一片的人,又能保持着男性凝视而对,女性作出指引。这种微妙感为他同时带来 “闺蜜” 和 “男神” 的红利:他能贴心温柔地走进,女人的场域,又能以 “异性相吸” 的优点让女性,重视他的审美。

这场 “性别表演”,和当下社会 “男明星代言化妆品” 现象不谋而合:我在《“鲜肉”代言化妆品时代:中国女性开始消费男色,了吗?》中曾说:广告商一方面小心翼翼地让男明星和化妆品、护肤品保持着距离(看看霍建华代言的护肤品广告,他那样温柔地抱着神仙水,好像温柔地抱着你一样,而他自己始终没有使用过;再看看杨洋代言的口红,他给出的飞吻,是屏幕前看着的你),另一方面,又让他们承担着帕里斯式,的裁判角色,利用着女性 “被挑选” 的欲望。





然而,掌握好这个 “度” 可不容易:随着名气的不断壮大,李佳琦在一次直播,中无意对观众们脱口而出 “大姐”,惹得评论区的,女观众们不开心:“叫谁大姐呢?” “我们是仙女”。而他的小助理在李佳琦说 “女生吃香肠” 时,一个 “你好污哦” 的回答,更是激怒了更多女性。他只能在一条性别光谱,里来回游走,寻找着一个既不冒犯女性,又可以当裁判的平衡。

与之对比的是淘宝 “直播一姐” 主播薇娅。她从淘宝女装起家,助理也是女性,和传统的女性 KOL 一样,像是你的闺蜜群里那个长得漂亮,又有主见的人。她叫她的粉丝们为 “薇娅的女人”。

直播间里聚集的是女人,如何称呼她们,最能反映出微妙的,性别关系。随便点开一个美妆或,服饰品类的直播间,会发现女主播们亲切地,叫着大家 “宝宝”、“宝贝”,一种亲昵和宠爱,一种拉近距离的方式;而李佳琦喜欢称他,的观众们为 “所有女生”,一种具有话语权、领导性的号召。这实在是一个,很聪明的表述:虽然放弃了同性间的,亲密感,但是再一次强调了 “异性相吸” 和 “凝视” 给女性带来的集体,身份确认。
李佳琦尤其擅长充满场景,性的描述。一支口红,有的适合 “气场全开” 的女生,有些是 “秋冬天涂上不要太有气质”,有些是 “那些爱读书的,有知识的女孩,买它。” 这些描述让人难以拒绝,他为每一 “类型” 的女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化妆品,并给予美好的想象,毕竟消费让人最心动的地方,就在于想象一种使用它时的快乐。

而 “所有女生”,这个大胆海纳了所有女性,的称呼,映射出一种极强的价值观:你是什么样的女人,就得拥有一支什么样,的口红。于是,女性的价值悄然之中和化妆品,捆绑在一起了。也因此,直播间里流传着一个习惯,当李佳琦在介绍价格昂贵,的产品时,粉丝们会在评论下,纷纷刷屏三个字:“我不配”。



这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I am what I buy” 的逻辑早已悄然,植入大众心中。你买得起多贵的产品,就意味着你身为女人的价值,有多高,这在学术里叫 consumption-based femininity,在中国叫 “你值得拥有”。正因如此,女性在消费主义浪潮中,总被推到最前面 —— “败家娘们”、“买买买” 的背后,映射着一群贪婪的、无休止的、肤浅的、对消费欲望无穷尽,的女性群体。

但这个欲望从何而来?当一个女性热爱美妆,你可以说这是她的爱好;但当整个社会里,的女性作为一个集体,无论年龄、职业、家庭条件 —— 就像涌进李佳琦直播间,的女人们,都一致地在意外表,它便成了一个社会现象。“化不化妆” 与 “结婚生子” 同样成为社会期待,而非个体选择。

根据 2018 年发布的《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女性个人最大开支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旅游度假(18.7%)、服装服饰(18.7%)、美容护肤与美体美发(16.7%),而 “充电学习”(9.6%)、“文化娱乐”(9.2%)、运动健身(8.3%)几乎是断崖式降低。可以说,女性作为一个集体,对自己的投资大多花,在外表上。

但你也别把 “败家娘们” 的结论下得太早。这份《报告》还发布了被调查女性,及家庭最大笔的开支,分别是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买房、旅游、买车 —— 看,没有一个是对,女性自身的支出。就连马云也承认,“很多女人是为孩子、为老公、为爸爸妈妈买的,女人比男人考虑,别人多多了。”

这点在直播间里,也有着应证,就拿李佳琦和薇娅来说,除了售卖化妆品,还有洗衣液、清洁剂、婴儿奶粉甚至大闸蟹,偶尔还有一些男性产品。这些品类直接映射出女性,的处境 —— 貌美如花的同时,还是整个家庭的照顾者。当几百万女性聚集在,直播间,研究着这款化妆水和,另一款的差别,努力计算着优惠券,和赠品的差价,仿佛是传统性别,图景的重现 —— 21 世纪里在直播间里仔细甄别,商品的女人,和祖祖辈辈在菜市场里精打细算,的女人们没多大区别。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个颇有 “当代女性” 风范的故事:古希腊神话里的阿塔兰塔是一个跑,得飞快的女猎手,她对婚姻和男人没啥兴趣,但父亲却催她结婚。为难之中,她提出一个条件:她未来的丈夫必须,跑得比她快,否则就得死。很多男人被她的美貌吸引,并认为女人终归,不可能强过男人,纷纷上门与她赛跑,包括一个叫墨拉尼的男人。跟别的竞争者不同,墨拉尼找女神阿芙,洛狄忒要了三个金苹果。比赛开始了,尽管阿塔兰塔让其他人,先跑,可仍然轻松地追赶上了,所有的男人。而墨拉尼三次丢出金苹果,阿塔兰塔因此三次停下来,捡,苹果的重量给了,她沉重的负担。阿塔兰塔最终输了比赛,嫁给了墨拉尼。

奔跑速度惊人的阿塔兰塔本,应取得胜利,但是 “爱与美” 女神的三个金苹果,让她功败垂成。女性主义学者宋晓萍(宋,晓萍)这样看待这个故事:“‘爱和美’ 成为阻止女性奔跑,的最大障碍。丈夫以爱的名义让,妻子安居家中,足不出户,男性以美的名义让女性自愿套上,层层美丽的枷锁。”

刚送走一个双十一,转身便迎来更多年底,购物节。李佳琦的直播,诱惑就在手边,点开就有一群一起,狂欢的姐妹们。打出 “我不配” 其实让我很别扭,“我配或不配” 都让我很别扭,可我只是还没想明白,我到底需不需要,那三只金苹果?

// 作者:提图

// 编辑:Alexwood,赵四


    关注 VIC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