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三重境界:遇到烦恼,要观因缘!

 

通过对因缘的观照,从浅到深,就能开发我们的智慧。...







智慧的三重境界:

遇到烦恼就要观因缘


作者丨圣玄法师

首发丨腾讯佛学

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都不出“因缘”二字。所以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乃至是成佛之大事因缘,也不外乎此。《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佛陀还说,所谓“缘起法”非佛所创造,也不是别人说创造的,不论佛出世还是不出世,缘起法的规律都未曾改易。而佛陀觉悟了缘起的深义,成就了菩提觉悟,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通过对因缘的观照,从浅到深,就能开发我们的智慧。
/


曾听过一则寓言故事,一位美丽的公主看见,池塘里的泡沫十分美丽,早就厌倦了珍珠翡翠,她竟觉得水沫在阳光之下,炫彩耀眼,比世间的一切珍宝都,要可人。于是,这位公主向国王撒起娇来,非要用池塘里,的泡沫做一串项链,这样她就能愈发美丽了。

国王十分宠爱,自这位掌上明珠,便召集全国的工匠,来为她打造项链,可是没有一个工匠可以,雕琢泡沫,更不能把它们串在一起。

公主失落极了,这时候有一位聪明的珠宝匠却对,国王和公主说,我可以为公主打造,泡沫项链,可是需要公主亲自去池塘里挑选出她最爱,的几颗泡沫来!

就这样,公主走近了池塘,真正地认识到了,泡沫的脆弱,暂生即灭,无有坚实。诸法亦是如此,生灭不息,无有住时,更无可取。

佛陀常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一切都在因缘之中,认识到因缘,就能体悟世间的实相。

如果想要追求乐果,就主动去创造安乐的因缘,如果想要灭除苦果,就尽力去规避痛苦的因缘。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如实地观照因缘,是智慧的第一重境界——因缘。
/


《佛说大乘稻杆经》中说:“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能够悟入因缘的深义,就能见到诸佛的法身。

在《增一阿含经》里有一个故事——
这时候,佛陀从须弥山顶而下,到达了人间,这位“转轮圣王”就从容地走到,了佛陀的跟前,诸国的国王与人民都,为他让出一条道路来,他欣喜地迎上去,并变回了本形,显现出比丘尼的样貌,虔诚地顶礼佛陀,并开心地说:“我今礼最胜尊,今日先得觐省,我优钵花色比丘尼,是如来弟子!”

可是佛陀却告诫她,这样子并不是“礼佛”的真实义,“空无解脱门”方是真实义。“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

不应当沉溺在梦幻泡影的,缘起世间之中,而应当透过重重因缘,观察到一切皆空的实相,才是真正的礼佛。

正如此时的须菩提尊者,在耆阇崛山麓缝补衣裳,他听说佛陀今天,就要回到人间,大家都回去迎接他,我也要一同前往,问讯礼拜,就这样想着,他便放下衣裳,起身,正准备出发。
就在这时,他想了想,什么才是真正的佛呢?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意识吗?我现在去迎接的佛陀,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成的吗?

这些因缘诸法,都是空寂,没有实体的造作,正如佛陀所教导的那样,想要敬礼过去未来,一切的佛,就在当下,观察空法。

于是,须菩提尊者回到座位上,继续缝补衣裳,并思惟到“此中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亦无形容,有教、有授者,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无主。我今归命真法之聚。”

这便是《金刚经》所说的:“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面对种种烦恼,从因缘观察以后,更深一层地进行探寻,便会对“空”有所体悟,原来一切的因缘,都是在种种条件之下,若放下了对这纷繁的因缘,所产生的执取,便能在空寂中,体味到“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的解脱之乐。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智慧的第二重境界——空寂。 
/


但许多人就以为,一切皆空,什么都不存在,否认了三十二相,也否认了因缘的存在。

岂不见《金刚经》紧接着就说,“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要以为佛陀,不具足三十二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真正发心的人,不会产生“断灭一切”的邪见。

宋代有一位无尽居士,张商英,他天赋异禀,一次见到寺院里的大藏经,包装得极为庄重严丽,便愤慨地说:“我孔圣之书,岂不及胡人?”便回到家中,冥思苦想。
直到深夜,妇人问他,怎么还不去睡觉?张商英说:“我要写一篇《无佛论》!”

夫人呵呵一笑,“既然没有佛,又怎么写《无佛论》呢?只有先有佛,你才有得论啊!”

张商英惊觉夫人的智慧,便中止了这篇文章的写作。

过了一段时间,他看见一个佛龛,前供奉着一部《维摩诘所说经》,便信手翻阅,看到这样一句话:“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

所谓的病,并不在身体的物质,元素之中,却也不离开身体的,物质元素。这句经文前一句破斥对“因缘”的执著,后一句破斥对“空”的执著,旨在销尽对空、有两边的执取,而启发人们体悟性空,把握缘起。

“胡人竟然能有这样高超,的见地!”张商英便熟读此经,更深信佛乘,勤修禅法。

可见因缘所生之法,当体即是一切皆空,却有着种种如幻的显现,此乃“空有不二”的中道。
一切皆空,所以因果历然,纤毫受之,因缘交错,却丝毫不乱。

在因缘中,显示出空的真谛,这也体现出了,空不可以离开因缘而独存。就好比说,如果没有生命,生命的空性又何从谈起呢?所以空与有是,相互作为缘起的。

正如《大乘密严经》说:“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异。诸法亦如是,空性与之一,辗转无差别,所为皆得成。”

这便是在空寂的本性中,去观察因缘的奇妙,宛然有而毕竟空,空假无碍,所谓“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智慧的第三重境界——中道。

■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联系授权。
腾讯佛学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了解更多?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
关注新国风页卡。


    关注 腾讯佛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