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中师生,向你们致敬!  深呼吸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各位老师,不知道您一...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有一种“中师情结”,他们以很高的分数进入中师学习,毕业后承担起了学校教育的大梁。中师,为中国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优秀教师。在上世纪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那个年代承担起了教书育人的责任。

虽然中师生已经慢慢淡出,但中师成为了很多老师心头的回忆。去年,李曜明的《过去的中师》在的《中国教育报》发表后,在微信中引起了广泛传播,唤起了很多人的中师记忆。

他们,为什么如此怀念中师;为什么每位曾经的中师生心中都怀有一份骄傲与自豪?小编为您找到了一位老师的文章,作为曾经的中师生,他的感慨恐怕能够将我们带回到那段时光。

我最感到自豪的是:我是一名中师生!



我最感到自豪的是:我是一名中师生!中师3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怀想的岁月!写下这段话,泪正在往下流,血更是往上涌。

如今,我们是没有母校的一群人,不可能再有盛满青春记忆的校园可以缅怀了……但在当年,我考上中师,轰动了周边的所有山村。在我们村,我是第一个通过考试跳龙门的人。那震天的爆竹声一直响到如今,那庆祝的电影还历历在目,那庆祝的谢师酒一直醉到如今……当初我们是最有才干,最聪慧,中考分数最高的学生。

那年,我考了学校第一名,大市范围也是前几名,整个学校老师都很高兴。因为家境贫寒且是农村户口,我放弃了重点高中,只填了一个志愿:某某师范学校普师专业。这完全因为上学不要学费,且有生活费,工作包分配,“跳出农门”的急切心情。

一进师范才知道,所有的同学都很优秀。我们同年龄的人,中师生不比后来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差,因为那些当年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在中考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考不取中师的。

在中师,要学很多科目,天天快活无比!



在中师,要学很多科目,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除了英语其他主要科目都学,而且样样都要过关,都要能教。学校还训练我们怎样教课,怎样做老师。像体育课如何组织和指挥学生、如何喊口令等一些基本功。

学习氛围是绝对的好,同学们白天上课从不松懈,晚自习也一个个端坐教室,或温习功课,或练习三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一话(普通话);如若有人不在教室,那一定能在琴房、画室、图书馆、语音教室里找到他。学习的姿态就是做人的姿态,几年下来,几乎每个中师生身上都透出那种朴实、勤奋、本分的品性。

中师的办学特点是“一专多能,能歌善舞”。当时学校各科齐头并进,无主副、大小科之分。大家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钢笔字、毛笔字、美术字,学会了音乐简谱,专修了手风琴,养成了坚韧的学习和处事作风。业余时间,大家在学校琴房里自学弹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兴趣小组,真是潇洒极了!美术课上尽情挥洒笔墨,体育课上武术体操样样领先,天天快活无比!

中师3年是人生中最快活的,也是学习生活中最辛苦的,学的东西多,老师的规矩也多,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素质也是最全面、最好的。中师的学习生活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是“成长的黄金时代”。“中师永远是我的精力家园,因为她代表了奉献、勤恳、朴素。”

3年的中师学习,我们能胜任小学中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语文数学自不在话下,音乐美术体育也能上,当然,思品社会自然也会教。主课与副课,在中师教育中是没有的。

3年后,中师生成为了受命运捉弄的一个群体,但我依然会说,我是中师生



3年后,比我们成绩差的学生纷纷考入大学,而当时只有18岁的我已经站在讲台上了。再后来,他们之中有的读师范大学分配,基本在高中,而我却一直在小学。虽然后来我参加自学考试获得大学文凭,但工资还是比他们低,职称比他们低,发展前景比他们黯淡……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中师生素质高,一直是教学骨干,我们一直挑大梁。

作为最老的一批中师生,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要是在工作之余去参加学历提升,那还必须是:“偷偷地”!而且,一旦被校长发现一定会找过来耐心“教育”一番,当时,去参加函授考试或自学成人考试是一种专业思想不巩固的表现,我们只能将自己的全部等同于教育生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学习了,我们叫函授生或自考生。考试于我们而言不困难,每门课考前也只是辛苦一两个晚上而已,学历被我们轻易地拿到手了。但是,我们终究还是没有接受过一个学科完整的系统知识的教育。哪怕我们成了数学特级教师,但函授或自学考试的本科文凭都是中文专业,因为数学专业是很难考上的。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尴尬。

中师生绝对是受命运捉弄的一个群体。我们加盟教育,或许是中国教育的一件幸事,但于个体而言,更多的恐怕是失落与不平。若干年后,当我面对昔日的同窗,看到他们大多就读高校,散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繁华都市时,当年的这份骄傲竟成了我们今天最苦的咀嚼。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直到今天,中师生仍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学历最低的中师生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特别是1980~90年代的中师生,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年富力强,很多是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是支撑基层教育大厦的“栋梁”。

198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师生,素质高,业务强,是教师中的强势群体。可惜,这样的群体,以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有了。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是一段永远的回忆。我是一个中师生,我曾为之自豪过,也为自己不完全的发展而痛心疾首。无可奈何花落去,无论如何,它都作为一个历史永远地留存在记忆中,尘封在时断时续的思绪中。

虽然,我没有了当初读中师时那强烈的进取心,但我还是个上进的人,我的棱角虽已被磨平,但我的风华还在……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的母校,我们不能再拿着个小黑板到处练书法,我们也不能再拿着本琴法书去各个琴房晃荡,但我依然会跟旁边的人说,我是中师生。

作者 |郑慈因

来源 |班主任研究会

责任编辑:赵天骄



班主任研究会是研究班主任工作和家庭教育的专门机构,在这里,教师与全国同行一起相互温暖,抱团前行;在这里,你会懂得如何做一名优秀家长,学会与老师沟通,助力孩子成长!

好书推荐 | 玩出来的教养丛书——用心陪孩子玩,
每个父母都能成为教育专家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玩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玩中学才会乐学。而且,父母也需要多花时间用心陪孩子玩。不仅能引导孩子玩的过程,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4册4个主题,以问题为导向:本系列图书共四册,分别围绕孩子的习惯、性格、自控力和学习力四大主题,全部采用问题导向的写作方法。

每个主题7个专题:每册图书细化为7个不同专题。每个专题以常见的5个典型问题入手,分析每个问题背后的10个原因,再给出5条原则性的建议。还有最有实用性的“5+1”工程——“5”是亲子活动、亲子游戏、亲子对话、亲子阅读和亲子观影这5大板块,“1”是每个专题最后附加的一张成长记录表。

亲身实践,专业筛选:作者复旦大学博士付小平是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这系列书中的每一个育儿问题都来自曾经向他咨询过的家长。

这既是一套育儿实战手册,也是一套父母成长秘籍。用心陪孩子玩,每个父母都能成为教育专家。
点击进入购买链接
实习生:熊安迪
一次特别的营地活动有可能会改变孩子一生
营地教育网,全国首家国际国内冬夏令营项目细分平台,为学校、家长和学生提供活泼有趣、安全放心营地信息,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中华文化情怀的新一代。立德树人,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践育人,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营地教育网 |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

↓↓↓


    关注 中国教育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