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不洗澡的大儒,后来咋地了?(一)

 

文小叔说历史

让历史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文小叔说历史  让历史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本文出自纳兰秋《隐士大风流》
王通·王绩,不一样的风流


生逢乱世,却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向混浊的世俗力量低头;仕途虽好,如果不能使我称心如意,我便不去理会;退居乡里,以教书育人为业,大兴私人教育之风气,被后世誉为一代大儒,学问和品行都可堪称,教育界的表率。此人便是王通。

先逢乱世,后逢治世,乱世有乱世的苦闷,治世有治世的忧虑,故而他埋首酒坛,做起了名副其实的酗酒,之徒;最后竟然退隐东皋,种些谷黍,养些鸡鹅,谷黍可用来酿酒,鸡鹅可用来下酒,头枕老、庄之书,心向嵇、阮之道,醉死在酒德之乡;有人说他志在逃避,他却乐此不疲,你嚼你的舌根子,我喝我的小酒,两不相妨。此人便是王绩。

王通和王绩是一奶同胞,的兄弟,王通为兄长,王绩为小弟。但兄弟二人的价值取向却,不尽相同。王通严谨,退隐后仍,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不改儒生本色;王绩潇洒,隐居东皋后不问世事,但求有功于己,却无功于时,成了真正的庄子门生。兄弟二人各有其志,却殊途同归,本质上同为高洁的隐士,只不过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

六年不洗澡的大儒

王通先生是学贯古今的大儒,这不是自封的,而是当世之人和后世之人,给予的尊崇。他走过的年轮谈不上漫长,却也见证了,历史的新陈代谢。在其有生之年经历了南北朝,的终结,隋朝的兴起和衰亡,不幸在大唐帝国建立的前一年,盛年而逝,年仅三十八岁。以如此短暂的生命创下如此,辉煌的声名,王通先生的一生不可不谓,之精彩。

王通先生字仲淹。读者上帝一定对“仲淹”两个字非常熟悉,其一入眼帘必有一个人的,形象浮现脑海,就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范仲淹先生。范仲淹先生的词作《渔家傲》和散文《岳阳楼记》为百代雄文,他在任上所推行的“庆历新政”也使人记忆犹新,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尚情操更是令,后人追慕不已,但范先生为什么取名仲淹,是不是因追慕先贤而把,自己的名字取做王通先生的字?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相信读者上帝的丰富的想象力会将,两者作巧妙的联系。

王通先生是山西太原人。太原王氏世代都是官宦,不知道人家祖上烧,了什么高香,一代一代都能进入仕途,大则经时济世,小则混个体面的生活,亦不成问题。

这虽说得益于门阀,制度的历史积习,但与王家人(王家人,)的聪明好读书也关系甚深。王通先生的老爹王隆先生,学问十分了得,一度曾在国学做博士,是一个名望甚隆的教育家,王通先生最后仍然走上教育家,的道路,可以说是深受乃父的影响。

有如此博学的老爹,王通先生从小所受的,教育自然是别人无法企及的。五岁时,他就能够在老爹王隆先生,的指导下准备无误的背诵圣人经典,并能够超乎想象的说出经典所,涵盖的奥义。当别的孩童尚且光着腚,疯狂玩耍的年龄,王通小娃已稳稳当当,的端坐在书案前,以稚嫩而抑扬顿挫的声音,吟咏诗书。

大概非常之人在少年时就会有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行为。王通先生自然不会例外。十五岁的时候,当其他同龄人或成为牧童,或成为大家族的小厮,的时候,我们的王通先生已然站,到讲台上,过足了身为人师的瘾。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瘾?这与其父王隆先生的,言传身教分不开。有一种现象,读者上帝也必深以为然,那就是医师的子女成为医师的,可能性要比非医师的子女大得多,老爹老娘乃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老爹老娘如果对其工作,存有成就感,必将影响子女产生,共鸣并引发爱好。王通先生就是这种情况,老爹站在讲台上的身影令,他崇敬向往,并发誓将来也要踏着老爹的,足迹走完人生路途。

在少年王通的心目中,做一个国学的教授,是其理想的职业。那个时代的人思想朴实,并没有现代诸如“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偏执观念,做教师是想当然,的光荣职业,以一人之言传身教,垂万世之师表,那是圣人的功德,作皇帝的还要敬重老师,何况庶民?



过了弱冠之年,王通先生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更加精修苦读。他相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学如何渊博也毕,竟是一家之学,要想开阔眼界,增长有别于家学的,才能和见识,必须游历四方,向散居各地的博学之,士讨教。从此,王通先生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游历,学问也随之蔚然博大,声名也大超乃父,四海之内皆知太原,王氏升起新星。

传说,在长达六年的游学过程中,王通先生从未解衣,睡觉的时候和衣而卧,洗澡更是奢侈,之中的奢侈事。可想而知,六年下来,王通先生的学问长了,一大截子,身上的泥垢也,必然层层堆积,刀砍也未必能伤及体肤。

做学问非得有这样的,精神不可。若为了读书而,导致身体污垢不堪,非但不会遭到责备,恐怕还要大受表扬。只是对于自身来讲,泥垢的堆积肯定,会带来奇痒难当,这种情况下读书,尚能聚精会神,不得不叫人挑大拇指。

学成之后,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王通先生小试牛刀,一举高中秀才。此后在同乡兼好友,薛道衡先生的安排下,王通先生得到一次觐见,隋文帝的超级珍贵的机会。

要看一个人的德行和,学问如何,一是要看他的敌人,而是要看他的朋友,因为对立者相斥,性近者相交,观察一个人的敌友最,能看出其人的底里。此时此刻尚未发觉王通先生有何敌人(,何敌人)可言,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朋友薛道衡先生身上,发现一丝王通先生的影子。

薛道衡先生不仅是诗人、学问家,而且还具有相当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深受隋文帝的器重和赏识,薛先生的文章一经御览,随之而来的必是隋文帝的,一番奉承,古代诸君以文章安身立命者能得到皇帝,老儿的几句奉承,大概死了也值。有的人一定会因狂喜,而突发心脏病,但薛道衡先生坦然受之,宠而不骄。

薛道衡先生纵是高人,也有自己的阿喀硫斯之踵。他的致命伤在于其,性格上的迂阔,即我行我素,不懂得通融世故。以隋文帝的心胸,对薛道衡先生的“迂阔”尚能容忍,但也时不时地予以申斥,到了暴君隋炀帝杨广,的时候,薛道衡先生因在杨广先生尚,是储君的时候数次得罪于他,进而失去特权的包容,其后惨死也是必然的结局。

隋文帝杨广患有严重,的大头症。他处心积虑的登上皇位,并对天下施以苛政暴政,致使民怨沸腾,各路反王纷纷揭竿而起。就是这样一个无道昏君,却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嗜好,并且文采焕然,不把天下文学高才,放在眼里,自认老子天下第一。

他曾不止(曾不止)一次的,为自己抱屈:“天下人真以为我是靠,父祖的原因当上皇帝的吗?即使让我与天下才子,比试文章,我照样也是当皇帝的料!”由于这种“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骄傲思想作祟,杨广老儿容忍不了,别人在诗文一道超过自己。

一次君臣集会宴饮,杨广老儿当场作了一首以“泥”字为韵脚的诗歌,命在座的文士才子次韵。大家对杨广老儿的,刻薄猜忌心存忌惮,因此都推说才力不济,不敢次韵。



惟迂阔的薛道衡先生,不管杨广那一套,脱口而出,所次韵的诗无论,当时或是现在来看,都是上等佳品,境界自然要超过杨广远甚,其中有“空梁落燕泥”一句尤为时人所传颂,但更为杨广所忌恨。

后来薛道衡先生因,得罪杨广而获罪,被判处死刑。临刑前,杨广老儿以满带嘲弄却又不乏,得意的口气说:“还能做‘空梁落燕泥’吗?”

读者上帝莞尔之余,必定为薛道衡先生的非常,遭遇唏嘘感叹。

成绩斐然的隐士教育家

薛道衡先生为自己的“迂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朋友为鉴,可以知道王通先生的性格,或多或少也存在“臭味相投”的“迂阔”色彩。读者上帝不要误会,纳兰秋先生没有贬低“迂阔”性格的人的意思,相反倒是对这种人表示,相当的尊敬,历史要是没有迂阔之,人的存在,恐怕一定会失色不少,一些传奇而令人扼腕,的故事也不会发生。

王通先生的“迂阔”在于不善矫饰,不善通融,更不愿扭曲本性而,投人所好。

在薛道衡先生的引荐下,王通先生得以觐见隋文帝,杨坚先生。杨坚先生是英主,知道爱惜人才,他先前不止一次的听薛,道衡先生说起过王通先生的大名,早就想一睹为快。王通先生也确实有才,并非那种上不,去台面的货色。君臣相见便互相欣赏,使得觐见的氛围既融洽,又少有压迫感。

王通先生得见天颜,而且皇帝如此看得起自己,一介布衣(王通先生此时虽是秀才,但秀才于当日(于当日)便,如今日之本科生,多如牛毛,与布衣无二),激动之余王通(余王通)先生便拿出,自己苦心孤诣的作品《太平十二策》奉承御览。里面写满了王霸之道,涵盖古今,其序言中自豪的写道:“如果皇帝能够依照书,中所说的去治理天下,便能运天下于股掌,治大国如烹小鲜。”

隋文帝杨坚先生大为赞赏,把王通先生看作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杨坚先生身为满腹权谋,的帝王,当然不相信王通先生,的书中之言。国家之难以治理,绝非一两个书生写几篇,咿咿呀呀的文章就能解决。不过,王通先生的治国安邦的志向,依然受到肯定,而且杨坚先生明确的表,明了赞赏和要委以重任的态度。但事情坏在底下,公卿们的手里。

明日继续阅读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结束啦,喜欢文章的小伙伴们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并分享朋友圈哦


    关注 文小叔说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