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6个超赞的民宿设计

 

别有风味的民宿...

01.
不知山 · 乡宿酒店
不知山·乡宿酒店坐落于,天津市蓟州区,场地三面环山,远离喧嚣的市区。不同于北方的寒冷干燥,这里雨水较多,小气候湿润宜人,俨然身处江南的感受。



业主希望回归山烟,袅袅的乡村生活,营造自然纯朴居住环境,唤醒最初的简单与快乐。



酒店占地面积12660平米,,包含49间客房及,乡食餐厅、会议室、书吧、户外泳池、户外烧烤、儿童乐园、亲子农耕园等,服务配套设施。



项目景观设计在“叶子型”建筑符号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以叶、竹、藤等植物符号作为景观素,以毛石、天然防腐木、茅草、荆条等天然材料,为造园基础。





伴着月光如明镜,般的镜面水景,倒映出周边的山林秀色,如梦如幻。



设计师在户外做了北方少有,的叶子型(叶子型)室外泳池,与建筑风格相呼应,同时为休闲区,平添一丝趣味。







“联排家庭房”仿佛藏匿于千亩(于千亩,)林海之间的一方小天地。推开藤编的院门,立刻带来一种,亲切感和归宿感。客房背山,窗户成为天然取景框,每扇窗户都有不同的风景。







因场地内外均没有市政,雨水管网,设计师在“叶子客房”与“独立小院家庭房”之间设计了一条旱溪。以景观的方式解决,雨水收集排放问题,同时也丰富了,酒店的生态系统。



项目名称:不知山·乡宿酒店景观设计
业主单位:不知山·乡宿酒店
景观设计:谷创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曹程、张桐、刘亚南、张静、宁寒莉、尹凯平
硬装设计:北京三匠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摄影团队:唐徐国
02.
无象归园




无象归园位于昆山锦溪镇计家墩村,与青浦商塌镇一河相望。自然水系将整个村子环抱,与淀山湖、澄湖相连, 村子四面被农田环绕。计家墩村约130户村民,房子依河而建,前院后屋,白墙灰瓦。基地位于村子南北,主路的北面东侧,共有四个宅基组成,南侧临河,北面连接农田,占地约1100平方米。



计家墩作为乡伴文旅,第一个理想村,吸引着一批向往乡村生活的城市,人来到村里。目前已有11家主题民宿,酒店开业,木工房、陶艺坊、自然农场、乡村书店、研学基地、正念禅修中心等,业态也相继对外开放。



无象归园定位为“新乡村生活空间”。功能包括杂货铺、接待大厅、田园餐厅、茶空间、读经房、乡村创客空间、以及10间客房,总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平方米。





计家墩原有的村落肌理、空间尺度以及中国传统院落的布局结构是,项目布局构思的出发点。在30米*40米左右的用地内,布置了南北各两栋,东西各一栋房子,形成传统的合院结构。通过对基地周边的道路、水系、农田以及南向主入口等,要素的梳理:结合六栋房子的功能、体量、朝向、日照、尺度等因素进行二次布局,试图在南北轴线安排两个,主院落。

▲ 院落布局 ©大形设计


在“南院”,通过“T”型的木纹清水混凝土墙体界定了,三个不同标高,不同属性,不同尺度的“次院”;每个“次院”通过台阶及坡道与南门、西门、东门、北院发生四种不同,空间尺度的连结,完成了“意犹未尽,曲折有情”的空间意向;

▲ 庭院与高差 ©大形设计










“北院”是作为主体建筑与,田野自然空间的过度,通过两个方向的“亭子”界定了“内与外”,并将这种“虚实”向自然无限延展。









无象在设计阶段与实际完成之间,最大的不同是材料以及材料的质感。在墙面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和专业厂商进行了,多次的实验,外墙选择了粗糙肌理的“本色无机砂浆”。室内“无机砂浆”采用压光处理;











清水混凝土(加固化剂并研磨抛光)作为地面,墙面,台面的材料,让质感的“不能确定”变得的自然而然;





古法夯土墙被台风暴雨,洗出了“泥土的时间”;老石板,老青砖,老木头的使用让空间变“重“,让时间“凝固”。





树是有生命的。当找了三个月的17米高的,老香樟树被吊到夯土房前面的瞬间,我意识到整个院子活了。



石头是自然的。4块来自广西西部,的自然山峰石,都是天地的造物。场地高差基本平整完成,她们就进场了。然后与院子一起生长。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设计营造完成了大部分的“有无”。在自己构想的“有无”里去感受:天地玄黄,日月盈昃,寒来暑往,闰馀成岁 。用以反观设计。















项目名称:无象归园

项目地点:昆山市锦溪镇南首计家墩村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大形设计
主持建筑师:邢永恒
建筑师:皮黎明、林为依、蔡泽曦、黄浩、钟佳吟、谢豪洲、郑盛园
室内设计:郑盛园
摄影:邵峰
03.
三卅民宿
“三卅”,原名“第三故乡”,意指为一种特殊人群,而创造的第三种社会空间,以帮助他/她们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一种舒适距离,及精神氛围。项目便以这样的初衷,在距慕田峪长城步行四十分钟左右的一块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的原村落燃气气站空地地上开始。


我们延续了村庄现有,的空间排列肌理,依然是一座建筑,将屋顶按村落格局打碎,创造了更融入的,空间规律与秩序。颠覆掉千篇一律的乡村度假村,的观念,希望用一种衍生的村,中村的概念,给予这片土地应有,的生命力。

远见不谋而合,村中村的概念便开始经历长达四年,有余的生长过程。


遵从整体现有村落的建筑基本元素,及体量分区,并在细节上做出简化处理,以便于在呈现的过程中能够让本地,的资源得以运用,又可以在整体韵律上,让过滤下来的感受与现实生活的节奏能,找到一些贯穿的感受。


在北京的特殊大环境下,建筑材料的选择,制作,运输,都使建设的,过程变得极为困难。所以我们尽可能,的就地取材,材料以真实为本,不推崇装饰主义,以本真的形式展现。让风吹日晒的自然现象使材料,更显底蕴。
老石板的景观地面铺装,私院的渗水红砖,建筑墙根的石砖连接,建筑墙体的红砖,青砖的搭配使用,却让相对凝重的材料特性及建筑几何,形态的庄重感,呈现出了悠闲又安静,的感觉。



建造团队的搭建,充分融合了现代的,管理和村民的实践,从建筑的设计,制图,沟通,到制作样品,现场测试,纠错,重新理解,再制作,反反复复的尝试,使整个团队,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自我追求,的理想型价值观,也许是实现过程中,最值得提及并对建筑设计的实现有最,根本的帮助的因素。







设计的布局,目的在于使建筑,院落的生态,在北方却区别于北方,以人性为理解基本,从而一定程度上打破体,验者传统的固有思维方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延续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墨守成规的遵循和,盲目发扬,却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院落邻里”的生态,也许是“三卅”能够帮助来这里的人们,重新审视生活,重新看待乡村建设的初衷和手段,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坐在院子里,当你不再觉得被这么,亲近的邻居干扰,当你可以再次享受星空,当你竟然可以忘记时间却还坐,在原地的时候,这就是“三卅”最美的时刻。

“三卅”,是一种对艺术的欢喜,对五感的欢迎,也是对地域文化的尊敬。


设计师:llLab. | 叙向建筑设计

地址:怀柔区北沟村,北京,中国

项目年份:2019

地块面积:约2300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
04.
Hei店莫干民宿


折线形的屋顶步道 ©景思远
地块位于德清莫干山的一个乡村,前栋建筑是建筑群中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栋百年老宅,以前的大堂为徽派,民居风格。后栋是85年建的,两层老宅,两栋房子有近18度,的错位,西侧距离最近处仅1m。整个地块在一个山谷里,建筑三面竹林环绕,室外高低错落,被公共的石阶路分割成好几个高差,较大的平台,石阶旁是小溪。

▼项目外观 ©Hei



▼鸟瞰,项目位于山谷中 ©景思远





前栋整体以保留和修复为主,后栋内部木结构完全新建,几乎只保留了,东侧夯土墙面。两栋房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空间重组,“切除”部分空间,做了半围合的异形天井。室外钢梯穿插于两栋(于两栋,)房子间,既解决一至二层的交通,也增加两栋房子的整体性。增加西侧一层,空间做为室内,以及屋顶上的游廊都增加了,两栋房子整体融合性,使得最后建筑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设计生成示意图 ©Hei


▼改造后(上)和改造前(下)对比 ©陈俊宇

室外设计参考园林的设计手法,两栋房子间下挖,了一个池塘,石板桥连接两栋房子一层的公共空间

▼石步道连接周边景观 ©(上)Hei,(下)陈俊宇





折线是对自然最抽象的精简,设计中室外、室内用了很多折,线型的空间分割。中式不该流于形式化,时代在变,过去的材料和施工技术,在当下已经失去了其可行性,中式传承在神不在形。并非在院里做个,假山就是新中式园林,园林的精髓在于折和藏,在于意境的营造,把握这几个原则后即使用现代的材料,和现代的设计手法也能做出一看就属于中国的建筑。设计用了很多钢材、现浇的梁柱等现代材料,底层公共空间也多,用落地大玻璃,只是在色调上与,保留部分做了一些呼应。最后呈现的是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建筑,使用的结果是很多年轻人都能,接受和喜欢。
▼轴测图,用折线分割空间 ©Hei


▼步道浮于屋顶之上,以竹子做围栏 ©陈俊宇



▼折线形的屋顶步道 ©景思远



▼屋顶休息亭 ©陈俊宇



▼建筑内部曲折的空间 ©陈俊宇
室内用了很多类似L形、z字形的串联空间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每一次转折都会带来视线、景观的变化。夯土墙、水泥、实木,室内把材料诚,实地暴露出来,用竹子做了部分地遮挡,结合灯光营造出一种原生粗糙又,舒适艺术化的室内。因为大型机械进不来,设计将一层原先的,夯土墙打掉,重新用作后栋两个房间,的隔墙,改造过程更像是,把材料资源重新分配组合。后栋的隔墙延续前栋,的方向,这种错位既增加了室内,空间的趣味性,也是客房功能变化的需要。

▼大厅 ©陈俊宇



▼空间由自然的材料构成 ©陈俊宇





▼夯土墙细部,花窗留下丰富的光影 ©陈俊宇





▼客房 ©Hei





▼平面图 ©Hei



项目名称:Hei店莫干民宿
设计方:HEI建筑设计工作室(HEI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项目完成:2018.9
主创设计师:彭贤飞
项目地址:浙江,德清,莫干山镇
建筑面积:254平方米
摄影版权:陈俊宇、景思远
05.
虎峰山·寺下山隐民宿


项目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村,傍百年步道而建,隐于林海之中。沿步道拾级而上,又可见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虎峰寺(川主庙)遗址埋没在山顶,的荒草丛中,只剩几座百年残佛记录,岁月起落更迭,故将项目名为“寺下山隐”。随着这些年虎峰山村所处,的重庆大学城的逐步发展,为距离大学城核心区仅20余分钟车程,的虎峰山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气息。来自川美、重师、重庆大学等高校的艺术家,纷纷“落户”虎峰村,开设了工作室、画廊、美术馆民宿和茶舍。



改造前后建筑对比,(左)改造后 /(右)改造前


民宿的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但出于公益性与开放性,的目的,民宿中仅在建筑的二、三层设置了七间客房与,一间主人房,其余面积均用作公共空间:入口处的游客接待驿站、底层的非遗展厅(接待厅)与无边水池旁的乡间书屋。这一功能组织上的考虑,既创新了民宿,的功能组合模式,又赋予了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使之成为来往游人在,步道途中难忘的记忆点。




传承与新生

建筑的更新与介入带来了新旧关系的思考与重塑。民宿的基址,是一座残破废弃的,夯土老房围合而成的三合院。为了传承这西南地区特有的,山地乡村的文脉与肌理,新建的建筑也通过控制体量的,尺度与围合还原了基址过去的院落空间。另一处的处理也表达出了对,原有场地的尊重:场地所处的标高与,上部的公路,垂直海拔相差约五十米,但无论设计师和民宿主,均坚持不去修通公路,仅靠一条一米多宽的陡峭石板,步道作为交通连接。游人们踏着青石板,伴着清风拂过竹林的声响,路过一湖碧水后望见路边那片,拙朴的夯土老墙,便晓得了寺下山隐就,在眼前。如同经历了一场,自然的精神洗礼,使抵达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



除了通过传承与保留,来致敬历史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激活并使之得以新生。设计师通过与民宿主,的协商,决定牺牲掉一部分的,底层面积,从而保留下三合院沿步道一侧,的夯土老墙。防水是保护土墙的关键,为遮蔽雨水以防侵蚀,架空在老夯土墙之上,新建了满足休闲茶饮同时,视野开阔具备观景功能的侧翼体量,在材料上则主要采用极具现代感,的钢结构和玻璃,与下方传统夯土质感形成,强烈的对比。闲坐其中,抬头将山林云海一览无余,低头看得到老,夯土墙的遗迹,演绎出一场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另外,非遗展厅、餐厅等底层公共,空间的围合结构,大部分采用新工艺下,改进的夯土形式,活化了乡土建造的传统,既是对老夯土墙的呼应,亦是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漫步于三合院之间,行走并不断深入,建筑的过程中,从入口的老夯土墙,到主体建筑的素混凝土,再到角落出挑的,钢结构楼梯,无不隐藏着建造材料从,传统向现代、从旧到新逐渐,过渡的巧妙逻辑,能够感受到设计师对这片场地新旧关系,的回应与阐释,这片夯土老房在,此刻仿佛得到了“重生”。






“隐”与“野”
民宿主对纯粹的山居,生活充满着憧憬与执着,并希望为久在城市喧嚣中的人们提供,一方与浮躁过去和解、重回大地山林环抱,的平和之地,设计师则起于对场地自然,现状的尊重,根据自然造形赋势,将“山”“隐”二字化作建筑的灵魂。通过前期的现场勘测,定位了场地内所有的大树,不仅全部被保留,甚至为了树的位置几次,调整建筑或景观的布局。







另外,一系列的景观露台,长短坡屋顶依据山势走向、景观、视野的不同而进行高度与进退,关系的调整,给予不同层次不同,的视觉体验,实现最大化的景观利用。或攀上最高的露台,远眺虎峰大地,林海茫茫,雾气朦胧,一方碧水半隐半现其中;或闲坐无边水池旁,端详水中倒影,香樟为邻,春风拂面,几片陨叶悠然下落。场地原生的自然与景观的需求通过设计,巧妙的达到了平衡。











古有周权撰《野趣》,今亦不乏热衷自然,的原始质朴之人。寺下山隐中,从景观到工艺的处理,处处散发着这样的情趣。入口廊道地面使用了施工,余下的竹竿,嵌入泥土之中,穿插其中铺满碎石子,随性又不加雕琢。走进三合院内,没有人为设计过,的景观痕迹,自然生长的野草毫无荒凉,之意,反倒增添了盎然生机。整个院子,自东南向西北,通过建筑的布置与,层高的变化形成层层叠叠,虚实相间的视线关系,三合院内驻足片刻,穿过乡间书屋旁的廊道,才见一栋三层的建筑,与一旁优雅的庭院与草坪,颇有发现了,世外桃源的惊喜。“野”的趣味渗入空间每个角落,诉说着大巧若拙,由自然而生的无设计美感。









客房的风格上,也带着几分“野”的气息。虽然只有七间,但每间房依据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定位和装饰风格搭配,有些桌椅摆设甚至来自于业主(于业主,)在附近乡村“拾荒”所得,经过随性自然的布置,更添几分“野”味。房间均朝东,落地玻璃让透过山林,的晨光肆意挥洒入屋,同时保证了良,好的景观视野。室内的秋千,屋顶花园,可望到窗外虎峰山顶,的泡池,树影斑驳白墙中,的一米阳台……这些细微的设计赋予了每间客房独一无二,的个性与风格,但又有一个共同点——拙朴素雅。















乡土建造中的民间智慧
乡土建造自然饱含着民间的智慧。在不通公路的条件下,复杂的地形条件使建筑材料,的输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解决土建材料的,搬运问题,经过实地踏勘、反复选点和商议,施工队在虎峰寺遗址下公路边的一处方便,卸货的场地旁,用镀锌铁皮敲,打出一个滑槽,连接公路与靠近场地稍微,平缓的地方,再通过一条可以用手推车运输的便道将,建材运至工地。然而在后期装修中,如玻璃、家具、洁具等易损物件,还是只能依靠肩扛手抬的最,原始的方式。建造的艰辛始终贯穿着项目修建,的整个过程,但面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困难,民宿主、设计师和施工队总能积极,应对,虽然施工周期持续近两年,但完工的那一刻,各自的满足与欣慰又是普通项目,所无法比拟的。



“残墙倚古寺,曲径通幽谷。柴门闻犬吠,琴棋奏和声。开门见山月,心隐淀归尘。辞岁新万物,常聚善缘人。”这是当今时代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与工作模式下人们所向往的乌托邦。在这样的背景下,寺下山隐的思考与创作,是可以算作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但这不仅仅是为满足,人们逃避现世而创造的伊甸园,设计师以谦逊的姿态面对,场地与自然,立足于建筑的,开放性与公益性,将山居中的隐逸,与野性发挥淋漓,亦不乏温度与,灵魂兼并的人文关怀,在近年来掀起的民宿,文化热潮中,为其增加了别样的态度和,可持续的生命力。





















项目名称:虎峰山.寺下山隐民宿
设计方: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创设计师:田琦 李骏
设计团队:胥向东 钟祁序 袁文光 王月冬 陈卫 张湘苹王世达李飞扬
项目地址:重庆.沙坪坝
建筑摄影:刘国畅 凌子
主要材料:夯土墙、钢、玻璃、素混凝土、外墙漆、竹子、旧木
06.
天目山民宿


本项目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天目山南靡大有村,民宿依山而建,青翠缭绕,建筑由一幢2层老式木结构瓦房和,一幢2层混泥土结构新建房(新建房)组成。设计的目的是将此打,造成一个集会议、居住、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民宿度假空间。


场地中有三大场域特点,一是新旧共存的建筑结构和肌理,旧的木构、泥墙、黑瓦,新的钢筋混泥土、落地玻璃、屋顶花园,一新一旧,共同构成了本项目,丰富而独特的空间感受;二是裸露的崖石,新建场地开挖露出的,崖石突显在空间内部,沟壑纵生的崖石,肌理增添了一份自然狂野。


对于老式木构建筑,考虑到其独特性,改造以保护和尊重其,原有的外观和结构为基础,保留和修复原建筑夯土墙,门窗适当优化以改善,室内采光和通透性,提高居住质量;结构上在一层通过加固钢结构来应对因植入新的生活,的空间而增加的荷载需要。


对于新建建筑,充分保留场地特色,突出其自然野趣,加大玻璃面,强化视觉景观。内部装饰设计既要突出传统的,乡土性和趣味性,又要满足现代居住的,舒适感。总体空间材质以,传统夯土泥墙面、浅色艺术漆,灰色水磨石,及木色为主,营造简单、舒适、朴实的居住环境。
在对建筑主体结构及,材质进行保留和修复的前提下,根据功能需要,重新规划内部空间,拆除原来内部墙体,将客房分立两边,入口接待、等候、休息等功能居中布置。
置入的黑色钢结构、白色楼梯、木色书架、竹子格栅等多样,材质及造型,在强调新旧对比的同时,也求得不失平衡和融合。
项目名称:天目山民宿改造设计
项目地址:浙江·杭州·临安
建筑面积:1000m²
主要材料:夯土墙、木饰面、水磨石、艺术漆
本文由景观邦编辑整理自网络,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
处理
18620307654(微信同号),非常感谢
更多精彩项目请访问 www.hhlloo.com






    关注 景观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