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佛系妈妈集体反悔:“我为什么说应试教育比你想象的强大一百倍”

 

一个妈妈的深刻反思。...






你身边有没有那些不想,被应试教育绑架的妈妈们?不想孩子上学前就,失去童年,所以不学语数外、不报兴趣班、爱怎么玩怎么玩……

你知道他们孩子上学后,都怎么样了?

这里有位妈妈说:「悔得全身上下都青了!」
「慢养」妈妈集体反悔,应试教育比你想象的强大一百倍


我,一个小学二年级,男孩的妈妈,受过高等教育,也重视教育。

娃幼儿园3年,就读私立学校,每天唱歌、画画、做游戏;平时在家,我带他读绘本,研究宇宙太空,和各种交通工具。

和考试成绩相关的科目:拼音、汉字、算数,幼儿园啥也没教;我,也啥也没教。

「眼前的成绩不重要。」

我想给孩子的是,培养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慢养」教育,我认为这很高级。

「慢养」是一种教育理念,意思是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允许他在自由,的环境里学习、思考、试错,慢慢长大。「慢养」,不是真的慢,是相对目前学校教育的「快」——应试教育、超前教育而言。

那时候,对下面这类新闻完全无感,更没想过有一天,我也会被作业搞疯 ▼




但当时的优越感,和迷之自信,在孩子读小学,后忽然被反转。

万万没想到,那个被老师和作业,锤得无力还手,脸被按在地上,来回摩擦的妈妈,是我本人。也万万没想到,不到一年,我就变成了新闻中,为作业癫狂的妈妈中的一员。

  • 迎头遭遇拼音+老师混合双打


娃刚读一年级时,拼音教学进度很快,b和d还没分清,p和q就来了;终于分清z、c、s和zh、ch、sh的读音,再回头问b、d、p、q,一脑子浆糊。

我在心里锤自己,为啥要多问这一句,好好地去睡个平安喜乐,的觉不好吗?

有时熬到晚上十点多,还是记不住,写不完,就让娃洗洗睡了。

可是第二天,老师微信准点送达。



  • 被「书写」击败,长跪不起
横要平,竖要直,字要写漂亮。有时候写到晚上10点,横就是不平,竖就是不直,干脆让娃去睡了。

第二天,作业发下来,写得不好的字,全部被老师擦掉,重写!我娃的最高纪录是10个字写了2小时,写了擦擦了写,作业纸的后几页,都被橡皮擦破。
  • 在试错中慢慢培养娃生活习惯,的想法,被无情碾压。
一年级后,娃要准时到学校,还要管理书本、文具、饭盒、水壶,经常丢三落四。我没有插手,希望娃可以通过这些小,失误,慢慢对时间有概念,慢慢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

但老师不同意啊!希望家长全力配合,最好零失误。

我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还增加了被,老师私聊的项目。

有时候是起晚了迟到……

有时候是漏了作业……

有时候是忘带书本,要立即送到学校……

那时候我全职带娃,手忙脚乱,很好奇职场妈妈如何存活。

几个月的鸡飞狗跳下来,我血压飙升,看到老师微信头像就「习得性紧张」。

我开始总结,到底哪出了问题?超前教育和我推崇的「慢养」教育是基因上的死敌:「笨鸟」还不「先飞」,就「常在后」吧!

娃没读幼小衔接班,但是他班上很多,同学都读了,拼音、识字都提前学了,所以小学后学习,跟不上大家,成绩一路灭灯。

而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却指出:「过早的正规教育,会将儿童置于危险之中,短期危险包括对学习的,焦虑与恐惧、疲劳、缺乏爱好,最后导致心理,特别是情感失调;长期的危害包括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集中注意力,习得性无助等。」

二者看着就是对立的啊,矛盾不可调和,我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但我也不是轻易放弃的人,当然也想办法去平衡过学校,作业和家庭教育,比如计时快速,完成学校作业,然后挤出时间阅读、约同学出去玩。这一「快」,字就潦草,准确率就下降,而且没逃过老师法眼。

结果,不仅娃经常放学后被,留校整改作业,我又被老师叫到学校谈话。

自己这样见过几次老师,我每次撑不到一半时间,就崩溃了,想想天天被老师,批评的我娃,太打击他自信了。

犹豫半天,我想,还是对娃严格一点吧,总比被老师批评好。

于是,每天放学到家只,让他玩10分钟,就开始做作业。如果他走神、游离。我就不停催促、提醒,气急了就打手板。

我俩都闹得不开心,但至少老师不来找我了,很好。
当头一棒:娃得了抽动症,我后悔却来不及


凡事有度,过了,就会出问题。

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后,娃开始不自主地摇头、眨眼,刚开始没在意,过了几天变得非常严重,大概每3、4秒就摇一次头,身体也开始跟着动,我吓坏了,赶紧去医院。

医生确诊为「抽动症」,精神压力过大所致,我逼的。

那些天,娃每晚洗好澡躺床上,全身抽动的场景,至今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原以为他遇到困难时我会,和他站在一起,没想到逼他最紧,的那个人才是我」。



娃病了。我终于停下来,开始思考:

我是怎么一步步在完全没意识,的情况下就调转了教育方向的?

狠狠地自我剖析了一顿,终于想明白了几件事:

  • 观念冲突:面对权威,家庭教育是弱势群体
学校是社会运转的官方系统,自带权威属性,且可以用成绩检验成果;家庭教育的观念,通常是个体探索,不成体系,方法随机,也没有可以检验,成果的标准。自然属于弱势一方。

学校与家庭都希望,孩子优秀,着眼点不同。学校、老师与孩子是阶段性关联,短期教育优先。家庭与孩子终身关联,有意识的家庭会选择长期,利益优先。自然有冲突。

老师找我谈话的时候,我内心剧烈摇摆,最后,我不堪压力站到学校,的一方。

  • 班级「鄙视链」:我害怕娃在群体中被边缘化


家长群体有时会不自觉地形成鄙视链,某某孩子很优秀,某某孩子又拿了什么奖,某某孩子很皮,又被老师批评了。后者就成为大家的,同情或鄙视对象。

娃有个同学妈妈对我说,她们小区有几个同班同学,其他人偶尔小聚,很少叫她,她觉得是因为自己孩子,成绩太差,觉得其他家长害怕自家娃,被带坏。

「慢养」妈妈也面临同样压力,即使成绩只是暂时落后,仍有可能在班级,群体中被边缘化,被群体抛弃,总让人感到恐慌。

我也在摇摆中,加重了成绩的砝码。

  • 低分成绩引发自我怀疑: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实时博弈
学校教育的成果可以直接体现在成绩上,具体,可量化。「慢养」教育的关注点——个性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没有可量化的判断标准,而且「慢养」的好处不是即时,反馈出来的,回报会延时。

在当下,花大量时间精力配合,老师的作业任务,孩子成绩会明显领先。而「慢养」家庭就要承担当下状况不,那么好的压力。

在短期和长期利益,之间纠结,天平不自觉就开始,向眼前利益妥协。

但以上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思想斗争过程。

不得不说,我不怨恨学校,也不质疑老师,他们只是教育大,环境下的个体,认真负责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娃的老师每天加班,经常晚上十点多还在群里,检查打卡作业和家长讨论问题,她非常认真负责。

只要高考和社会的选拔,机制不变,「减负」永远是口号。学校、老师和我,也只是在教育大环境下努力,挣扎的三个群体。
重返原点,回归最初的教育诉求


思来想去,我回到最初的原点。

当初坚持「慢养」是因为我觉得,娃能够个性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快乐地度过一生最重要。单一成绩好达,不成这个目标。「不允许不一样,不允许犯错」的学校教育还可能让孩子,失去自我,不敢犯错。

所以,还是当父母的得做到:坚定内心,相信家庭教育是长期教育,会支撑孩子走向更远。

我想起大学刚毕业那几年,我遇到挫折,能带给我力量的,第一位始终是家人。虽然我的原生家庭不完美,也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家人始终是,我的第一能量源。我希望我的家庭也,会成为娃的第一能量源。

教育说到底,不就是希望娃个性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在未来的独立生活中,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如何选择嘛。

一定要坚持下去,我写在日记里。

而且我后来找到了,坚持下午的办法:学习养育知识,这是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我反思自己很多时候,的犹豫和摇摆,都是因为缺乏知识,所以不确定,没信心。

我记得娃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带他出门,结果路上摔了个大跟头,可能有点痛,他正要哭,我马上对他说:「真棒啊,别的小朋友摔了都会哭,你不但没哭竟然,还自己站起来了」,他要哭的表情止住了,改成了笑容。

这件小事让我觉得很骄傲,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很nb,到后来看了李松蔚,老师的书才发现自己的无知。

摔得痛了想哭是非常正常,的感情表达,我应该允许他,的情绪有出口。而我的一句话,孩子忍住了,压抑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埋下了心理健康的隐患。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无知的人,但有时候不可避免会,做些无知的事,完全不知道那个行为是,错的。学习,可以帮我找到知识盲区、误区,支持我做好「慢养」教育,少走弯路。

给自己打好气后,也想对和我一样,在应试教育和「慢养」教育的冲突中饱受,折磨的妈妈们说两句:教育之路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阶段性正确,没有绝对正确。但是娃个性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这一定不会错。

「慢养」路,不好走,更不要苛求自己满分。愿意为了娃的教育去,学习去思考,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我觉得这个行为本身,已经值80分了!

屏幕前的你有没有和娃的老师有,观念冲突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过纠结和懵逼,还有哪些特别痛的经历,欢迎评论区留言,我在线等你。
- End -
作者:司徒沙
版式:随便小姐
插图:《放牛班的春天》
 - 猜你想看 - 







给文章点个「在看」


    关注 Momself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