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饭也能抗抑郁?原来抑郁症是不是心理问题而是肠道问题...

 

坏情绪来源于坏细菌?近年来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会通过菌-肠-脑轴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工作,引起压力、焦虑...

坏情绪来源于坏细菌?


近年来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会通过菌-肠-脑轴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工作,引起压力、焦虑或抑郁。
2017年,重庆医科大学谢鹏团队做了一个有意思的研究,他们把无菌小鼠及SPF级(无特定病原菌)的有菌小鼠分为4组,其中2组接受慢性束缚,应激处理,这一组的小鼠每天被束缚4小时,持续21天。结果发现,相比于SPF小鼠,无菌小鼠的焦虑样,行为较轻,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等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这个研究证明了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大脑。谢鹏团队还曾对比(曾对比)过严重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的差异,发现他们之间肠道微生物并不相同,严重抑郁症患者有其独特的微生物构成。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以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和脑中,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最终导致宿主出现焦虑,样行为。肠道微生物和大脑沟通的,物质除了上面提到的激素之外,还有消化道中不同位置,和类型的肠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可分泌多种受肠道菌群,调节的肠肽(如神经肽Y家族、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样肽、促皮质素释放因子、催产素、饥饿素等)。
通过抗生素、益生菌或者特别的手段,引起的肠道菌群的改变,或许和机体的焦虑及抑郁,行为直接相关。连续给10周龄,的大鼠吃抗生素,把肠道菌群都慢慢杀死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成年大鼠的空间记忆力,明显减弱,内脏的敏感性和抑郁,行为都明显增强,同时,还伴随着五羟色胺和其他激素,受体的变化。这就证实了,压力相关行为和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是相互的,它们之间可以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和菌-肠-脑轴相互影响。

无论是激素还是肠肽,这些信号分子就像肠道微生物和人体,之间的信使一样,将微生物发出的信息传达,给了肠道,并通过迷走神经、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脑的正常运转。

因压力而产生变化的肠道微生物,本身也具备了“致病性”。有研究把长时间暴露在压力源下的小鼠,结肠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结果发现,在移植一天后,移植了压力源小鼠肠道菌群的小鼠,结肠感染了致病菌,6天后,体内促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都显著上升,并且肠道中的有益菌——双歧杆菌属已经完全消失。这个研究似乎证明了,压力通过肠道微生物是,可以“传染”的!

好在,人与人之间并不,共享肠道微生物,但也不排除身体上,的微生物不发生交换。然而,跨物种的微生物转移,也是同样的结果。有一项研究发现,将严重抑郁症患者机体,的肠道菌群样本,移植给无菌大鼠,这些大鼠就会表现出和,抑郁症相关的行为改变。

如果这种“传染”真的可以在人类中发生,也许我们需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了。对于一些压力大,甚至,患有焦虑抑郁的人,如果我们的菌群不够强大,可以考虑暂时远离他们吧,免得你也被传染。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这些人,我们也可以主动接近他们,把我们身体中充满正能量,的菌群反向“传染”给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失衡的菌群,也许真的可以挽救,一个朋友,使你们成为更好的朋友。
抗抑郁药物也要通过肠道微生物起作用
肠道微生物要想影响大脑,有两个屏障必须攻破,一个是肠道屏障,一个是血脑屏障。“肠漏假说”认为,精神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肠道屏障破损,肠道微生物通过调节五,羟色胺、γ 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炎症的发生,体内促炎因子明显升高,进而影响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所以,靶向肠道菌群的精神疾病,药物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目前应用的一些药物中,有一些药物发挥药效,离不开肠道微生物的参与。2000年,有研究发现,一定剂量的氯胺酮可以起到抗,抑郁的效果,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常令患者产生幻觉。而氯胺酮包含R型和S型,两种类型的药物效果不同,r型氯胺酮抗抑郁,效果更好,有效力更强,更持久,且副作用更小。

同样的药品,构型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他们让一种脾气,比较暴躁的老鼠,每天暴打模型鼠10分钟,总共打10天。当模型鼠满怀期待,热情地想要跟其他老鼠,交朋友时,回应它的却是一顿暴揍,这就给模型鼠,造成了慢性社交失败压力(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CSDS)。

连续十天的暴揍,这些模型鼠就都变得,抑郁了,表现为社交回避,它们变得再也不相信“友情”了,也不愿意再见任何“人”了,具体表现为性动机减少,快感缺失,行为绝望,体重减轻。等模型鼠备好后,研究人员分别给它们服用r型和,s型氯胺酮,来看看药物的抗抑郁效果。结果发现,药物可以明显改善,小鼠的抑郁症状,并且模型小鼠肠道中柔膜菌门及放线菌门的,微生物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仅有r型可显著抑制柔膜,菌纲的水平,并且引起肠道中丁酸亚胺(Butyricimonas)的水平降低,说明r型氯胺酮对那些与,抑郁密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影响最明显,这个结果就解释了之所以,r型氯胺酮抗抑郁效果更好,是因为它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更显著。
冥想调节菌群,降压力,抗焦虑抑郁?
既然,压力会引起肠道菌群,的改变,那缓解压力是不是肠道菌群也会跟着变好呢?
2016年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研究人员先给焦虑患者进行减压训练,通过持续的正念训练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随后,再给患者进行综合认知心理治疗和饮食干预,最终,患者的焦虑症状明显好转,并且肠道微生物也恢复,了正常。这样看来,那些因压力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确实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瑜伽、冥想、正念训练等减压方式得以修复的。最近,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10分钟的冥想就可有效预防焦虑。只是不知道这十分钟的冥想是不是也会对肠道微生物造成影响。

除了通过缓解,大脑压力之外,菌-肠-脑轴作为肠脑和大脑之间上下沟通的渠道,单纯调节这个渠道中的信号分子也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褪黑素(Melatonin)是一种内源性激素,由另一种神经递质五,羟色胺衍生而来,是一类具有保护幼体或抗衰老作用的物质。以往的研究证明,褪黑素还具有调整动物昼夜节律、提高睡眠质量、改善睡眠障碍、调节内分泌等作用,常被用作治疗失眠。有一种著名的保健品“脑白金”,其主要成分就是褪黑素。

作者:段云峰

图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张润昕





★作者简介★
段云峰,博士,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生物学,博士、微生物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博士后,数据挖掘与,应用高级工程师,临床遗传咨询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网知名博主,科普公众号“肠菌与健康”和“肠菌博士”主编。
《 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

作者:段云峰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体是个大江湖,肠菌相关研究如火如荼,我们可能一直以来都低估,了微生物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从自然微生物世界讲起,结合当前新,的肠菌研究成果,为我们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影响,身体健康的原理。

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肠道,的疑问,比如肠脑和大脑谁更重要?阑尾是不是无用器官?肠菌如何影响人的食欲?在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扫一扫,关注本公众号!
肠菌与健康 microbiota & health
带你了解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奥秘!


    关注 肠菌与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