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风洞之中

 

我们在面对时代的失迷时,面临双重问题。...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风洞之中,一阵风吹来,所有人为之心神摇荡,风之后又空空如也。

演讲 / 许知远(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来到这里最强的感受,是我长期熟悉的话语,系统消失了。

曾经,这套话语系统是人文训练,是会谈到思想、价值、批判、反思、卡尔维诺的话语系统,我们在里面谈理想、谈努力。

话语系统消失之后,我们进入了一个,商业化的系统,所以现在的商业演讲,就特别喜欢用马尔克斯,作为开头。

前不久,我去薇娅的直播,间拍了一个节目。

我非常好奇,为什么在一个小小,的直播间里,会发生这么大的事情,而我却一无所知。于是,我去到了她的直播间,一次在北京,一次在上海。
我从来没有在微观世界里,看到一个能量场,是这样运转的。

这空间是如此地丰沛,有很多件物品——衣服、包包、口红、面包、牛奶,它们杂乱地放在那个地方。但同时,我又感觉到房间里充满了一种,惊人的匮乏,所有的物都是一样的,房间里看不到一种更富,层次的东西,只看到主播充满热情地在,描述这个产品。

在巨大的热情背后,我看到的是不断重复。使用者大量涌进来,买这个,买那个,说我是薇娅的女人、薇娅的骑士,整个屏幕都是一样的话。我看到信息在巨大流转,物在巨大流转,同时也看到了它的单调性。

这种热情如此巨大,但似乎又不可推敲。这个热情甚至让,我非常地疲惫,拍了两个下午,摄制组一半人都病倒了。但12点直播结束之后,薇娅和她的团队还会,继续分类,第二天重复做这件事情。

在阿里巴巴小基地,的工作房里,所有墙壁都空空荡荡,杂乱的物品堆满了房间,每个人都用一套术语,进行交流。那套术语,会让你觉得不知道该如何,进入这个世界,开始困惑,那个世界跟你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然后你会按照,过去接受的教育,批评这一切,觉得这是被物占据的世界。

但我也在那个世界里,看到很多“渴望”。
看薇娅和她的助手,推销物品,已经变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这么多人需要陪伴,在喧扰的过程中,又感到一种孤独,这种孤独是无声的。

接着,你会发觉自己,的热情无处安放,因为个体的日常热情不,来自社区,不来自你的家庭,不来自你可改造的世界,所以你只能投靠一个消费,的世界。在这个消费世界里,充分表达自己参与的热情,获得同伴的热情,建立人际亲密关系的热情。这背后,当然是造就某种经济奇迹,的巨大动力,很少有国家和社会会像,中国社会一样,在如此单向的维度之中投入如此,巨大的热情。

如今的社会正在鼓励一套新,的创业方式,需要你牺牲个人生活、情感生活,甚至是睡眠。整个社会像进入了,一种谜团的状态,其他丰富的需求变得不,重要起来,或者变得滞后起来,我们需要达到某一个,目标才能够去做什么。

这是过去几十年,给我最强烈的印象。这一整套商业语言,鼓励我们继续往前寻找新,的机会、新的可能。

我非常喜欢一个波兰社会学家,说的话:

所有时髦的言辞都倾向于分享,相同的命运:它们假装能说清,的经验越多,它们自身就越发难以理解,它们排挤和取代,的真理越多,它们就越快地成为,无可置疑的信条。



那些做直播的小孩给我展现了一个,非常一致的成长背景。他们成长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之后的20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基本被,娱乐的碎片化信息、技术、消费所驱动。不管是技术还是消费,它们都天然,排斥更多可能性,所有迟缓的东西都,被慢慢过滤掉了,因为它们强调“我要,我现在就要”的即刻结果。

所有人都在证明自我,通过消费和购买证明我,跟别人不一样,但这个自我缺乏,丰富的系统构成,缺乏对绵长历史的比较,这个自我变得单薄、脆弱,容易受伤,容易被击败。

所以,社会的情绪如此摇摆,我们看到一个强调,自我的社会,一个前所未有的盲从的,世界。消费主义鼓励你购买,鼓励个人成长,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创业者希望操纵大众,希望创造某种事件。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风洞之中,一阵风吹来,所有人为之心神摇荡,风之后又空空如也。就像晓波说的,我们在面对时代的失迷时,也面临双重问题。

一方面,话语系统受到明显压迫;另一方面,我们跟这个正在变化,的时代脱节了,如果每一种传统思想不,被新的状况所激活的话,思想就会陷入僵化。但是,每一个新的事物如果,没有传统保持稳定的话,就会迅速地滑落。

过去的中国一直是这样,我们是一种由,经济驱动的动物。此刻眼前的热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摧毁,的还是会突然改变的?

来到厦门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福建人。

他叫林文庆,他爷爷的那一代,从福建移民到新加坡,所以他从小就接受着,英式的教育,讲的也是英文,他从小就认为自己是,大英帝国的子民。

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他发现老师们把他当做,中国人看待,而自己却一句,中文都不会讲,他感到一种处于英国和中国,之间的焦灼。回到新加坡后,他成为了当地的领袖,开始寻找儒家思想,学习孔子,成为康有为、孙中山最重要的接替者。
右边这张照片中,一定有福建人。

一百年前的福建人,漂洋过海到新加坡、南洋。当时他们生活在一个深受,屈辱和资源匮乏的中国,最想要得到的,便是个人财富、个人安全,但他们心中又始终,涌现某种无法排遣的激情。即使在当地已经,算颇为富裕,却仍然觉得没有个人尊严。在英国人某种,森严的统治下,他们觉得大英帝国无法保护,自己。

看到此刻高度现代化、秩序化的新加坡,你很难想象一百年前,这里是一个如此,激荡的地方。

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被认为是为了一点点报酬,就可以拼命工作的人,但在转瞬之间,他们也可以放弃所有利益,投入新的冒险之中。人对自由的想象会,打破之前某种固定的印象。另一个福建人林语堂,也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作家。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包括之前一代的人,他们都想逃离中国,觉得纽约、巴黎的生活更可以想象。因为眼前的这个,国家充满压迫,伤害个人尊严,缺乏自由,腐朽,所以我们需要去新世界学习,一些东西回来。

1935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作,了一本书叫做《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他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他,眼中的中国传统。

他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中国。在1935年的世界里,中国处于整个世界中非常,卑微的位置,这一本书极大地改变了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林语堂因此成为上世纪30年代,之后,中美之间的大使,他重新诠释了传统。

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正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非常触动。

我出生于1976年——改革开放前的三年,尽管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不断开放,物质逐渐丰沛的国家,但是你会发现你对自己的国家,所知仍然甚少。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高度反差之中,每个中国人都在被教育。我们有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但走在街上时,却很少看到一栋有,五千年历史的建筑。

这种巨大的历史传统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这是一个强调,层级的中国传统,一种操纵式的传统。这也是我自己在写《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这本书时强烈的感受。我写这本书花了,5年的时间。面对晚清那个世界,我突然发现它离我们似乎,并不那么遥远。

当我们在讨论眼前,这些新的技术革命,讨论信息爆炸的时候,出生在1873年的梁启超同样面临着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那一轮全球化由铁路、电报所驱动,他一个曾经只读四书五经的年轻人突然面对,报纸杂志的世界,对他来说,同样是一种巨大的,外来冲击。
而清王朝的整个结构看起来无法,应对这一切,梁启超感觉非常,不安又无力。当我们说到梁启超的时候,总是在讨论传统中国在,他身上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其实他要面对的是过去,更多的传统,面对的是先秦两汉的中国、魏晋的中国、宋代的中国、明清的中国,面对的是数学、汉学之争,中文学、古文学之争。

他的老师康有为发现巨大的,中国难以撼动,必须找到一个新的方式,进入固化的系统撬开裂缝。于是他们重新把孔子塑造,成一个改革者,而自己则成为了变革者,在变革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牺牲。

这样的传统充满争辩、彼此矛盾,但也正是因为充满争辩、彼此矛盾,才给予我们重新,理解的可能性,因为它随时会提醒你,眼前的方式是某种僵化,并不是唯一的未来。另一个参照是我,很喜欢的历史学家,柳田国男,他向西方学习。
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他觉得传统的日本正在,被新的国家意识所慢慢地掩盖。于是他去到偏远的乡村、遥远的岛上,寻找那些日本可能,失落的声音。失落的声音代表着,另一个日本,是对眼前粗鄙、令人压抑的日本,的某种校正。

这也是日本人寻找自我,的方式,在1970年代也发生过这样,的寻找。那个时候的日本经济获得,高度成功,他们发现日本的一档节目在,nhk大受欢迎,这个节目里有很多没有被,列到旅游表上的地方,但它们却代表了日本,的丰富性。

而我们此刻的中国,需不需要重新发现传统,发现周围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在一个巨大的平,台上满怀热情,比如美团、阿里巴巴、直播……但我们很少对身边,的事情产生热情。

这是因为周围,世界趋于匮乏,我们缺失了对真正属于自己,小范围世界里的亲密感,才会把这种缺失给予一个,遥远的平台。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变得更加具体。在薇娅直播间,我与她聊天,常常惊叹于她,的努力和高效。薇娅非常感谢购买者给,她的安慰和陪伴,但她每次讲自己故事,的时候,总是会被购买者所打断,因为对购买者而言,个人的叙事不重要,他们只想知道哪个,东西最便宜。三年之后,薇娅慢慢放弃了讲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故事,慢慢进入到一个更为直接,的阶段——给你最便宜的东西。
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很多地方正在失去这些,微小的对话能力,失去了真正的沟通和真正,的社群感,所以我们形成了一个孤立的个体和巨大,平台之间的关系。个体对丰富生命的,渴望被压抑着、沉睡着,只能找到一个单向的通道,来缓解自己的抑郁和焦虑。但是如果不通过具体,的方式来解决,而通过集体的方式来解决,就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解决,个体会陷入永远的,抑郁之中。

但是,我又对个体,内在的弹性充满信心。40年前是穿中山装,的时代,仅仅几年过去,世界就充斥了,五颜六色的服装。我们也希望自己可以,变成关心周围世界、理解他人、关心艺术的人,而不再是某种标签,真正来自内心真诚,的召唤和需要。
合作支持

主办方:吴晓波频道

联合主办方: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

首席战略合作伙伴:恒天财富 小熊电器 飞鹤乳业

首席文化合作伙伴:十点读书

精英合作伙伴:安踏集团 亚马逊全球开店 瑞士宝珀腕表 
星梦邮轮 小米有品


特约合作伙伴:松下卫浴 
厦门航空 慕思寝具 
亚朵酒店 
永达传媒 二更 礼橙专车 


独家直播媒体平台:
腾讯新闻


独家即时影像合作伙伴:
VPHOTO


独家视觉合作伙伴:ARK创新咨询

特约地铁媒体支持:
引力视讯


首席合作媒体:澎湃新闻 第一财经 新京报 和讯网 36氪

媒体合作伙伴:网易云音乐 梨视频 工人日报 咪咕阅读 一点资讯 腾讯财经 凤凰网财经 融资中国 Zaker 猎云网 新榜 钛媒体 亿欧 新浪理财大学 读者 笔记侠 咪咕视频 华数TV 斗鱼直播 百度APP·财经 微博财经 LOOK直播 京东图书 华数 喜马拉雅FM 蜻蜓FM 智库杂志 深蓝财经 第一视频 一刻talks PP视频



    关注 吴晓波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