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0雷达的搭档:70年代建造的首套导弹预警雷达之一 如今仍在服役

 

译者按:本文编译自林尼克·谢尔盖发布在topwar网站上,的题为《中国建立导弹防御,预警系统的历史》的文章,部分...



译者按:本文编译自林尼克·谢尔盖发布在TOPWAR网站上的题为《中国建立导弹防御,预警系统的历史》的文章,部分内容有删改。此文中有大量情况,与事实不符的地方,请各位读者自行甄别。编译此文,只为参考,并不代表译者同意或者,证实其观点与消息。由于译者水平不足,文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请各位读者多加指正。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导致,了两国之间爆发了一系列边界武装冲突。在这种环境下,双方都开始认真考虑爆发,全面冲突的可能性与其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预案中,核武器的使用是,无法忽视的环节。由于苏联在(苏联在)核弹头及其,运载工具的数量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能够对中国的指挥、通信中心和重要,的防御设施进行“斩首”式打击,这使得苏军具备在很,短时间内消灭中国指挥机关的能力。
如今中国航空博物馆,的洞库展厅,就是在当年战备机场,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方面不惜耗费巨资修建了,大批量具备防核武器打击能力的重型防护设施,一方面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制速度,以形成对等核威慑态势。1967年6月17日,中国使用轰-6轰炸机完成了首次,氢弹的投放试验,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苏联和)英国之外的第四个完成,热核试验的国家。但是受当时的国力与,zz环境影响,这一段时间内中国战略核,力量的水平一直不高。

由于轰-6轰炸机的航程有限,以及其建造速度较慢,因此中国对此前,获得的苏联图-4轰炸机进行了改装。但是,中国人意识到,携带核弹的轰炸机突破,苏联拦截,顺利投下核弹的可能性几乎,为0,因此将核武器的投放方式,很快转移到了导弹方面。

中国研制的第一款中程弹道导弹,是东风-2。这款最大射程约为2000公里,的导弹使用单级液体发动机推进,使用了苏联R-5导弹的相关技术。东风-2设计完成后,大约制造了70枚左右。60年代初,中国开始开发新型,中程导弹。东风-3型导弹于1971年,研制完成投入战备值班。这款射程约为2500公里的弹道导弹起初的主要目标是美国,在菲律宾建设的两个军事基地:苏比克海军基地与,克拉克空军基地。但是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部分东风-3导弹部署到了中苏边境。

在东风-3导弹的基础上,1960年代后期,中国研制了两级式,液体燃料弹道导弹东风-4,这款最大射程超过4500公里的中程导弹能够携带3吨重的弹头击中,苏联领土上最重要的目标。因此,东风-4得到了非正式的绰号“莫斯科导弹”。东风-4首次采用了,井下部署的方式,但是其发射仍,需要传统的发射架。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


1970年代末期,东风-5重型洲际导弹完成研制。这款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80吨的导弹可以,携带最重为3.5吨的弹头和诱饵,最大射程为13000公里。这款导弹是中国第一款,真正的井下部署导弹,使用发射井来储存并发射。

这一时期,中国研制的弹道导弹均采用,液体燃料,因此发射前的准备时间,较长,容易在敌方的首轮,打击中被摧毁。为了发展可靠的,核反击能力,中国人研制了“巨浪”潜射弹道导弹。但是该系列导弹中的“巨浪-1”性能并不理想,始终未能投入战备值班。当该系列中的“巨浪-2”导弹服役时,已经是21世纪了。
进行试射的“巨浪-1”弹道导弹


中国一方面在发展核武器以形成核威慑力量的同时,一方面也在发展自己,的弹道导弹监控系统。1970年,在北京西北140公里处,开始建造7010型相控阵雷达。这款雷达的相控阵阵,面尺寸为40米x20米,位于黄羊山山坡上,海拔1600米。这台雷达的探测方向,主要针对苏联,起初中国还计划在其他地区建设,两台同型雷达,最终因为成本,过高被迫放弃。
7010雷达天线遗址


根据中国媒体的公开信息,7010雷达工作在300-300MHz的波段,其最大脉冲功率约为10MW,最大探测距离约4000公里。7010雷达的最大探测,角度为120°,波束仰角为4°到80°。7010雷达能够同时,跟踪10个目标,为了计算目标的轨迹,该雷达安装有配套的DJS-320计算机。
外媒发布的7010雷达位置与探测区域示意图


1974年,7010雷达进行了调试。除了作战任务以外,这台雷达还多次参与,了各种实验。7010雷达曾经因,精确计算出美国“天空实验室”的坠毁轨道而,被世人所熟知,1983年,7010雷达成功预测了苏联,核动力卫星“宇宙-1402”的坠毁时间和地点。但是,7010雷达在服役期间,饱受可靠性不足的困扰。这台雷达一直服役,到80年代末后被封存,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台雷达开始拆解,主要设备。如今7010雷达只有天线安装,基座仍然在原址供人参观。
google地图上的7010雷达天线遗址


与7010雷达同期研制的导弹防御雷达还有110型可移动双波段单脉冲雷达,用于对目标提供准确的跟踪,与目标指示。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在云南南部的高原地区,建造110雷达。为了防止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110雷达重约17吨,直径25米的抛物面天线被安装在,高度约37米的透波材料壳体内。连同壳体,整套110雷达系统,的重量超过400吨,其阵地的海拔,高度约为2036米。
110雷达的抛物面天线与外部的透波材料壳体


110雷达于1971年投入试运行,先后使用了高空气球、飞机与低轨卫星,对其进行了调试。1977年,110雷达进行了测试,成功的跟踪并测量东风-2导弹的飞行参数。1979年,7010雷达与110雷达进行,了联合测试,对东风-3导弹进行搜索并跟踪。测试结果表明,110雷达的最大跟踪距离,约为3000公里。1980年5月,东风-5导弹进行试射时,110雷达成功完成了,对试射全程的跟踪任务。与采用老式相控阵技术的7010雷达,不同的是,110雷达在经过改进后,其抛物面天线至今仍在,服役。
与7010雷达不同,110雷达目前仍在服役


70年代后期,在设计110型雷达时,得到的数据,被用于制造西方称为REL-1与REL-3的雷达。这两款雷达部署于内蒙古、黑龙江与新疆,分别监控中俄、中印边界地区。

在70年代,中国初步建设起,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虽然这套系统不以,拦截敌方目标为主要任务,但是一套成功的导弹预警系统与核,反击系统的组合,已经能够初步满足中国,的需求。中国人并未完全满足,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行了拦截,弹道导弹的技术尝试。“640工程”,就是这一时间的代表。

延伸阅读:外国人眼中,中国上世纪60年代是这样,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




    关注 巨浪的日常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