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啥那么看重自己做监考?

 

每个人都有实现不,了的人生梦...







▲日军侵占南京时拍摄的江南贡院明远楼

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初六,江宁城下着小雪。对江南士民乃至大清,朝廷来说,这天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中断十二年的江南,乡试恢复了。

乡试又名“秋闱”,明清两代惯例,在农历八月举行,而此次江南乡试算是“冬闱”了。这年六月,湘军攻陷了南京城,天国的天京又成,为了大清的江宁。自咸丰三年洪秀全,占领江宁以后,清廷在江南的乡试无法,正常举行,咸丰九年曾借用(曾借用),杭州城浙江乡试的贡院考了一科。江苏、安徽两省是人文荟萃、教育昌明之地,十二年耽误了太多的,读书人了。翰林出身的曾国藩深知,恢复江南乡试的政治意义,他和总督衙署,搬进江宁城后,第一件要务就是修整,废弃的江南贡院。时间实在太紧迫了,紧赶慢赶,总算在这一年的,十一月能开科取士了,比其他省晚了三个月。——这一幕,是不是和1977年底恢复,高考类似?

按照清廷乡试的规矩,正、副主考官由朝廷,派来的钦差,必须是京官,他们只管阅卷。而负责考务的“场官”,即维持秩序、提供后勤保障之责,由地方官员担当。一省的巡抚是乡试,考务的最高负责人即监临(四川只有总督,甘肃的巡抚之职由,陕甘总督兼任,此两省则由总督监临)。江南乡试考的苏、皖两省的生员,故监临由两省巡抚,轮流担任。这一回特殊的江南甲子科,乡试监临轮到了江苏巡抚李鸿章。

对担任乡试总监考,这个差使,李鸿章感到十分荣耀,他在给恩师曾国藩,的回信中说:

监临本无可诿,又蒙殷勤见属,而皖人以谓程梓庭、杨安卿两先生后续成佳话。而鸿章从军十二年,饱观兴亡废举之故,兹幸从吾师艰难经营,得举酒相贺于大厦间,岂非幸事!故亦怦怦有动于衷也。(《李鸿章全集》[第三卷] p.907 西苑出版社)

欣悦之情,溢于言表。清廷很注意任官的回避,派出的乡试正、副主考不会是该省人士,而一省的巡抚,又须是外省人担任。安徽人可以担任江苏巡抚,故皖籍苏抚任江南(任江南,)乡试监临时,考场里的生员差不多一半,是安徽老乡,这是全国乡试唯一可能,出现的情形。李鸿章是继程、杨二公后,皖籍官员又一次,成为江南乡试监。

江苏巡抚衙门在苏州,李鸿章提前赶到了江宁城,巡视贡院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正、副主考官下榻的公馆,然后和曾国藩等一干官员到,码头上去迎接典试江南的钦差刘崑、平步青两位主考官。乡试期间,李鸿章作诗四首以纪盛事:

监临入闱,感赋七律四首
( 同治三年仲冬)
风诏抡才下九阊,一星台拱主文昌。橐弓谟略陈金匮,持节衣冠聚玉堂。典重棘垣森布令,律调葭管软回阳。横戈跃马年来事,重过鏖文古战场。

明远屑楼未劫灰,登临愧拥八驺来。潢池弄盗偏周纪,幕府沈谋有背嵬。珠斗深宵仍朗照,石城佳气此重开。人文江表知依旧,竹箭东南蔚异材。

仙桂株株耐朔风,六霙飘洒笔花中。从来得士期寒畯,差喜占年应大丰。白地光明文贲锦,青云变化气凌虹。万枝冻蜡烧难烬,敢为微劳惜此躬。

异数频年忆屡邀,又持管钥伴星轺。梓桑佳话缘长续,桃李新荫种倍饶。地应上元征甲子,轮扶大雅奏咸韶。文章报国犹余事,物望何因副众翘。(《李鸿章全集》[第五卷] p.1844 西苑出版社)

第一首叙述此次担任,监临的由来。选拔人才的诏书从,皇宫里颁布下来,曾爵相在江南主持文运。把弓刀收起来,谋略放进金匮中,一些手持皇家符节的老,翰林聚集在一起。此诗李瀚章有自注:“曾节相及主试刘蕴斋同卿、平景孙编修、朱久香宫詹、宜春雨少司空,皆同馆前辈。”翰林被称为金马玉堂人物,很亲贵。主考官刘崑当,时任太常寺卿,副主考平步青是翰林编修,安徽学政朱兰本职詹事府,詹事,江苏学政宜振甫本职,工部侍郎,加上两江的军政首长曾国藩和自己,都是翰林院出身。清代提督学政(雅称学台)不是地方官职,而是奉命到各省主管文化教育,的特派员,在朝廷都有本职,且品级不一,从二品侍郎到七品,编修都可以担任。这些人中朱兰道光,九年入翰林,资格最老,平步青是同治元年入翰林,晚于李鸿章。但人家是奉皇命的主考官,李鸿章依然尊称其,为词馆前辈。这是一种读书人顶级,圈子的自我炫耀。乡试考场纪律严明,考场的保暖等后勤,工作做得很好。棘垣指用栽种荆,棘围成一圈墙,禁止外人进入,用来指贡院,相当于现在拉上电网。古代律为阳声,传说吹动律管,可使大地回阳。这些年只顾得上打仗了,这回来考场上,看用文章比拼、鏖战。

第二首写登上贡院制高点,所见所想。各省用于乡试的贡院只是,占地面积有区别,其形制和布局则是一样的,明远楼和至公堂是,必有的建筑。明远堂一般三层,最高层四面有窗,可以鸟瞰整个贡院,监视考生一举一动,取自于《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寓意看得远看得清楚;“至公堂”是贡院的大堂,为考官们议定重大事项,之处,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寓意选拔人才,必须公平公正。清廷收复江宁后,贡院一片荒芜,但明远楼尚存,故曰“未劫灰”。“八驺”,指大官出巡,八位士卒骑马在前面开路,典出《南齐书·王融传》。王融当小公务员在中书省,值班时,夜叹曰:“车前无八驺卒,何得称为丈夫!”李鸿章此时已是八驺开道,的大官了。潢池弄盗指太平军造反,扰乱纲纪,幕府沈谋指曾国藩幕府中,人才济济。背嵬军是岳飞统领军队中最,精锐的一营,用来指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吉字营。深夜北斗七星朗照秦淮,石头城的好运气,重新回来了。江表依旧是人文之邦,东南的人才依然将蔚起。

第三首着重写考试。那一科江南乡试试帖诗,考题为“桂树冬荣得风字”,故曰桂株赖朔风。考试那几天下着小雪,和妙笔生花呼应。从来选拔人才期望得到,寒门子弟,很高兴这一科将大丰收。“敢为微劳惜此躬”,指李鸿章那几天感冒了,但仍不惜身体来操持考务。

第四首着重写李鸿章本人的,幸运之感。这些年他的运气确实很好,叠被恩遇。从同治元年带领淮军支援,上海开始,三年间晋升为江苏巡抚,封一等伯,尽扫在老家办团练的晦气,这次他又协助,朝廷来的主考官,管理考场。星轺指天子的使节,管钥即锁匙,代指考试时整个贡院的纪律由,李鸿章总负责。以皖籍苏抚的身份任监临续写,了家乡的佳话。这一科乡试还要把耽误的戊午科,乡试的员额补录,那么得士是成倍的丰饶。最后一句李鸿章故作低,姿态地嘚瑟一句:我的声望是什么原因,当得起大众的期许呢?

已经是伯爵的江苏巡抚、淮军统帅,李鸿章为什么如此看重一次,乡试的监考呢?这就是当时读书人根深蒂固的,科考情结使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是为了应试,应试是为了做官。由科举出身的官员为“正途”,不用说比纳捐高贵,一些凭战功为官者,亦在科举出身者面前自惭形秽。清代的“正途”,最低的是“贡生”出身,如优贡、拔贡,从秀才中选出优秀者贡于天子(,于天子);等而上者为举人出身,再等而上者为经过会试、殿试而成进士者,称为“甲榜出身”。进士里面再考选一部分,精英送入翰林院学习,如能留馆就是“翰林出身”,这是科场的最后一关,能过这一关的士子民间,看作文曲星下凡。

做了翰林还不过瘾,毕竟只是说明,自己考试很厉害。如果能再做考官,考别的士子,选取举人、进士,那就人生圆满了。清代乡试主考官多,由翰林担任,而分房阅卷的同考官,则在该省选择,进士出身的州、县主官担任(有些小省实在凑,不够进士出身的,也偶有举人,出身的知县担当);会试的总裁、副总裁那更得,是大学士出任,至少是翰林出身的,六部九卿,分房阅卷官多从翰林院的,官员中选拔。做过考官的人,那可是能吹一辈子的资本,哪怕只是某科乡试的,分房阅卷官,日后给上司递手本、写简历时必定大,大地写上一笔,让人刮目相看。

翰林院留馆的编修、修撰、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等等,这些翰詹官员被选为考官,的概率很高。如曾国藩做过道光二十三年四川,乡试正考官、道光二十五年会试同考官,还做过拔贡朝考的主考官,作为读书人来说,履历很完美。在这方面,李鸿章的运气就不太好。他道光二十七年成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散馆留在翰林院任编修(,任编修)。如果世道太平的话,在翰林院熬几年,出任一省的副主考、主考的机遇多。可这一年道光驾崩,洪秀全在广西起事。咸丰帝登基后,大江南北战火绵延,咸丰三年作为编修的李鸿章,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家乡办团练,横戈跃马十几年,总算大功告成,自己位列封圻。但作为巡抚、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就不可能当乡试的主考、副主考了,只能为考试服务,做监临。

虽说是监临,但总算是一场,乡试的重要负责人,对有着考官梦的,李鸿章来说,心里有些许的安慰。

监临不看出身,只要在巡抚的位置上,碰上乡试,必然担当,那荣耀感比正、副主考逊色太多。但若不是进士、举人出身的监临,也往往气势不足。光绪五年(1879)己卯科乡试,在山西巡抚任上,的曾国荃做监临。他只是优贡出身,为此在诗中咏叹曰“愧我棘闱帘外坐,蒸湘射策一诸生”(《曾国荃全集》[六]

P.135 岳麓书社)。

曾九帅战功赫赫,做监临没人敢看不起他,湖南保靖籍的胡兴仁(字恕堂)因为只是贡生出身曾受过(曾,受过)窝囊气。咸丰九年八月,浙江巡抚任上的胡兴仁(,胡兴仁)做该省乡试监临。时任浙江按察使的段光清,记载:

浙省士气浮嚣,目无官长,胡抚军好内(指胡兴仁宠爱小妾),尤为士子所轻。或大声而言曰:“彼不过湖南一拔贡耳,安足为吾浙监临哉?”(《镜湖自撰年谱》 P.147 中华书局)

监临只是考务负责人,不是负“衡文”之责的主考官。仕途上顺风顺水的李鸿章还是,放不下主考梦,可他长期在,外面做封疆大吏,尽管有大学士的职衔,但不是京官,做主考官没有机会。

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值丁酉科乡试。七十五岁的李鸿章因甲午战败已被,免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实职,留下一个大学士的头衔,并任武英殿总裁、总理衙门行走。这就算是专职京官了,有资格当乡试主考官。但像李鸿章这样的资历、年龄和大学士的地位,不可能派到外省做,乡试主考,唯一的可能做,顺天乡试主考。因道光二十九年规定,顺天乡试主考之,规格与会试相同。

这是李中堂圆主考梦,的难得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据说他给慈禧太后亲近的某太,监送了一笔银子,让其从中斡旋,钦点其为顺天乡试主考官。该太监收下银子后,数日后回话,说事情搞定了,这科顺天乡试由李大人和瞿鸿禨大人分,任正副(任正副)主考。坊间传言瞿鸿禨因为长得,很像慈禧太后死去的亲儿子同治帝,太后对其很宠信。李鸿章兴冲冲跑到瞿府,对瞿鸿禨透露这个消息。并说,数十年来,戎马奔驰,交涉中外,我的八股文功夫,荒废得厉害,不知能否胜任。到时候,请老弟你务必多费点心,为鄙人作个圆场。

八月六日,宫中宣旨,以吏部尚书、状元出身的孙家,鼐和兵部尚书、南书房行走、亦是状元出身的徐郙充顺天,乡试正考官。这两人皆为,李鸿章的词馆晚辈,孙家鼐是李鸿章的,安徽同乡,徐郙是其儿女亲家。四年后,在京为庚子事变,善后的李鸿章去世,他一生与主考官无缘。

人生,总是要留下一些缺憾。

【十年砍柴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往期精彩文章

电影《一次别离》中的伊朗社会面相

李中堂的两首“老干体”诗

慈禧太后恨康有为甚于洪秀全:性命比江山重要

曾国荃教兄长如何带兵打仗

无数风景背后的父亲,最后回到了故乡


    关注 文史砍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