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夷到西戎:秦人身上的异域文化叠加现象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秦国特色的蛮族文化叠加?
在先秦时代,六国一直将秦人视为戎狄,给冠以戎秦或狄秦称号。这一说法其实是有现实依据。因为从历史源流来看,秦人身上一直有着明显的东夷和,西戎文化色彩。至于强大的武力与西方,草原的联系,则加重了晚期六,国人的这个认知。

秦和商的文化渊源


秦人的起源就是东方的殷商-东夷文化圈
从比较神话和土文献清华简系年的角度看,秦人最早是东夷,文化圈的成员。随着上古三代的互相替换,秦人也先后沾染了东夷、周和戎的文化元素。秦的起源神话就和殷商、东夷类似。帝颛顼的孙女修吞玄,鸟蛋生子,出现了一个以玄鸟,为图腾的部族,是当时东夷联盟的一份子。后来由于大费善于训练鸟兽,所以大禹赐予了秦人祖先,以嬴姓。

早期秦文化中的人鸟巫师,也会在日后中偶尔出现。比如《墨子-明鬼》记载,秦穆公在宗庙里见到一个人面鸟身的,神从门外进来。秦穆公并不认识句芒神,但是这个半鸟神因穆公,治国有方,反而会赐予他19年的寿命。《墨子》本身已经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且当时的墨家和秦国,颇有关联。所以这个记载也能体现,战国时代的秦人依旧会,文化返祖,不时记忆起原初的文化。


人鸟巫师属于东夷文化的普遍图腾
从殷商时期开始,秦人就为王室镇守西部边疆。根据考古发掘,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就有他们,的早期定居点。这个部族在西戎中的发展,影响了早期秦人的生活形态,和文化面貌。

到了商周的决战阶段,当时的嬴秦部族不仅加入,了殷商阵营,还在西周建立后参加,了反叛的三监之乱。但随着商朝残余势力的失败,东逃到奄国的早期秦人也,被再度擒获。这些人再次被强制西迁,成为了周天子的奴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被贬斥为低贱的秦夷。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早期秦人遗迹
在漫长的黯淡无光生活后,西申国与秦人首领,大骆在周孝王时代通婚。大骆部族凭借自己镇压西戎、联姻西申的功劳,开始被周天子封为附庸。秦人得以在汧渭,之间的秦地筑城,也因善于牧马和,蓄养牲畜而获得爵位。大约是在周穆王的晚期,秦人先祖开始迁徙到今,甘肃省天水地区一带的西犬丘。周人的本意是让颇具气候,的秦人和(秦人和)西戎互相牵制,试图重新称霸西部地区。

周厉王时代,居住在西犬丘的,秦人遭到戎族歼灭。作为补偿,周王室(周王室)册封另一支,秦仲的部族,让他们继续为西陲的,封地而战。在他战死之后,又册封了秦仲的,兄弟庄公等5人。秦人也在几种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日益壮大,开始了进一步称霸的道路。

西周后期 秦人成为限制西戎的棋子

游牧影响


西周的毁灭给秦人腾出了发展空间
春秋时代,秦人开始新的发展阶段。秦襄公因护送周襄王东出,正式被周人封为诸侯。从此入主关中,兼并戎狄部族且收编关中,的西周遗民。秦武公还迎娶了周王室之女,在上层文化上,进一步对齐诸夏诸侯。从考古发现来看,秦国贵族开始建立周式宗庙,学习周人的文字写法。

与此同时,秦国也出现了一系列,与马有关的文化记载。例如常用三牲指代马牛羊,其中又以马作为最重要,的祭祀牲畜,明显区别于中原(于中原)列国,的猪牛羊结构。秦襄公这种被中原鄙夷的,僭越行为,其实和北方草原上的,游牧习俗接近。斯基泰人在祭祀神明时,经常杀马作为祭品。后来的匈奴人与汉使盟誓,也是杀马祭祀,显得意义非常重大。


秦国墓葬中的车马坑遗迹
长期生活在西北边陲的秦人,也在春秋时代出现了伯,乐和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大师。正是基于特有的马文化,才会用千里马去比喻人才。秦穆公时代,还有人建议他效法戎狄治国。减少亭台楼阁的建造和,繁琐的礼仪律法,君臣上下一体,减少沟通成本。穆公就是在此类,经验下称霸西戎,并在日后不断地击败大荔、义渠等戎狄国家。乃至战国晚期成书的《秦律杂抄》,还有大量关于养马、品鉴血统高低的技术性指导。在此前的漫长阶段中,秦人的生活习俗只会有更多,的游牧色彩。

除了马文化,秦人也带有其他典型的,游牧习俗。其中就包括短剑,文化和金器崇拜,这是他们与东方诸侯(,东方诸侯)的显著区别。因为从商周起,中原诸侯就普遍崇尚美玉,并发展出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玉文化。但在西陲秦国的贵族墓葬中,却出土了大量,黄金器皿和装饰。类似现象同样见晋、虞、虢、燕等诸侯辖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全都位于西部,或北方前沿。与之接壤的农牧混合区域,基本都是斯基泰文化的,辐射区域。这类游牧族群也,以大量金器祭祀而闻名于世。
 

黄金崇拜也是有别于中原的游牧习俗
最后,从广泛使用佩剑的风俗看,秦人也有明显的游牧色彩。因为在春秋时代,中原列国主要使用,战车作为军队核心,往往更青睐使用戈矛弓,等武器。除非陷入最危险的短兵相接,否则长度有限的佩剑是,很难发挥用途。但在同时期的秦墓中,却有比例极高的短剑。

这也与半游牧区居民,的饮食结构有很大关系。根据对早期秦人牙齿磨损率,和龋齿分析,早期贵族经常以肉食为主。所以,秦人需要用这些短剑切肉、狩猎、割兽皮。也常常应付一些突如其来的,小规模混战。

西戎风格的短剑 往往带有餐具用途
且从剑的风格看,秦的短剑风格,也与中原地区不同。比如剑柄尾部的兽首花纹、短剑的柳叶形剑刃形制,都是周戎结合的产物。在迁居关东的诸侯那里,很少见到。

最后,秦人面对死亡的态度也,与北方游牧民有千丝万缕联系。整个先秦时代,除秦国公族外,有85%的庶民也坚持屈肢葬埋。这也是北方草原戎狄的风俗,并不是山东列国的传统。类似情况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于齐家、寺洼等戎狄文化遗址,很少出现在商周早期的,墓葬中。秦人的墓葬会出现这种风俗,基本上被确认为是西戎影响。

秦人无疑与周遭的西戎难舍难分

坚持殷商遗风


秦穆公就险些将晋国国君杀了祭天
虽然秦人在很多方面都受到西戎北狄影响,却依旧有着类似于殷商的,东夷文化。包括原始的鸟神,崇拜和制度性人殉,以便在异域的汪洋大海中,保持自身独特性。

早在春秋时代,秦国就有令人瞠目结舌的,人殉传统。秦穆公击败了背信弃义,的晋惠公后,就下令全国斋戒、准备按照传统用晋惠公去,祭祀上帝。只是在周天子和身为晋惠公姐姐的,妻子干预下,才被迫作罢。


秦国的制度性殉葬一直持续到战国后期
这种殉葬习俗还得到了考古支持。秦武公的殉葬者人数为77人,而在穆公时就达到了166人。后人在秦景公的墓中,甚至知道了188具殉葬人遗骨。除了嫔妃、乐师、陪臣外,还有外邦战俘与奴隶。虽然周人从未有过这类风俗,但源自东夷的殷商,却乐此不疲。

凡是出自殷商体系的后裔,也往往将旧俗保留,到了东周阶段。以优柔寡断而闻名的宋襄公,就是殉葬和人祭制度的,死忠粉。那些被他胁迫过的淮夷小邦,也以较小规模执行着类似制度。

与秦人通俗的地区 皆属于东夷文化后裔
至于秦国本身,虽然在献公改制后在名义,上废除人殉,但实际执行却是另一回事。无论是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还是山西侯马的公元前4-3世纪人殉遗迹,都说明秦人没有放弃这个,顽固传统。这就让大部分关东国家,对其感到恐惧和恶心,并直接斥责其深入骨髓的,制度性野蛮。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的东夷+西戎式混合文化,已经完全定型而不再,具有新的变化。随着关中大军的节节进逼,许多与之认识深渊的区域被,强行纳入帝国版图。在长期执行周礼,的占领区居民看来,秦人无疑是所有野蛮,习俗的集大成者。但他们并不十分清楚,西戎文化恰恰是秦国保持较高武备,的制度下保障,东夷旧俗则是其,维持自身独特性的文化核心。
推荐阅读

严厉关怀:商鞅变法与大秦帝国的社会公平制度
请扫描下方 二维码 
加入冷炮的 知识星球


    关注 最强冷吧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