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明白到底怎么奖励孩子!

 

真是好文,建议阅读并反复阅读。x0ax0a不仅能用到养孩,子上,还能用到养老公上!...



导读:

认真钻研和做科普的人,是最让人喜欢和尊重的!

萌妈这篇文章,终于让我有恍然,大明白的感觉了,看完感觉打通任督二脉,
,爽。

大家可能都模糊的,知道要鼓励孩子,不要给孩子物质奖励,要激发孩子自己,内在的动力,不能依靠物质奖励让孩子,去学习、去做家务。

但是,这样是不是完全正确的,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这种做法是不是适合自己,孩子,物质奖励真的什么时候,都不能用吗(当然不是),怎么用才对,对于这些问题,是不是就说不明白了?

不怕,看完这篇文章,就全都懂了!

P.S.你知道为什么孩子要,你陪着,才会写作业吗?哈哈,我知道了。如果觉得本文说的太对了,就去关注萌妈的公号吧,在文末。

下面是正文:

朋友上周找我吐诉,他最近的烦恼。

他家女儿,两岁的子怡,过年时得到了一个新,的钓鱼玩具,刚打开盒子,用磁铁鱼钩吊小铁鱼,玩得非常开心,爸爸妈妈也惊讶于子,怡精细动作的发育良好,于是大大地表扬了她。

一开始,子怡在自己钓鱼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乐趣,专心致志地玩了,近一个小时。

但是,当爸爸妈妈盛赞她,钓得好以后……

只有当爸爸妈妈在场时,子怡才会开始玩钓鱼玩具,因为只有这时他才能,获得表扬,而没有人在旁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己探索和,玩耍的兴趣。



这种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一天,妈妈下班后感到特别累,看了看正在玩玩具的小豪,妈妈灵机一动,提出如果小豪自己,洗好了碗,就给他1块钱,于是小豪主动去洗碗了。

第二天,小豪主动提出要帮忙洗碗,代价是能得到,一块钱作为回报,妈妈心想一块钱也不算多,于是答应了。

接下来事情就开始,逐渐失控了,小豪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求妈妈给自己钱。甚至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要找妈妈要钱,不然就不肯写作业。

小豪的妈妈很苦恼,他觉得现在小豪就是一个,拜金奴,不从兜里掏点儿钱出来,甚至都难以沟通。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很多的激励和奖励,所以我们默认,只要做到奖罚分明,就能促使孩子更,好地做事和做人。

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开始研究人类的动机,并于80年代提出了影响学界,近30多年来的重要理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只有当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将外在动机,转化成内在动机。

相反,如果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外在动机,就无法完全转化为,内在动机,就会出现「吃了东西但是无法消化」的情况。

研究还发现,外在的奖罚往往,会削弱内在动机。

子怡原本对于钓鱼游戏有,很高的兴趣,但爸爸妈妈的夸奖让她,觉得更开心,钓鱼本身倒变得,没那么有意思了。因此,外在的夸奖就削弱了她原本从钓到鱼,这件事本身所获得的成就感,这一内在动机。

接下来,子怡钓鱼的动机变成了想获得爸爸妈妈的,夸奖这一外在动机。要获得夸奖,必须得爸爸妈妈在场,因此当爸爸妈妈不在场,的时候,子怡也就对,钓鱼玩具不感兴趣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只在家长陪伴,时才会去读书、玩玩具、写作业;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则要求看手机、看电视——因为他们原本可以自己学习和玩耍的,内在动机被成人不恰当的奖罚所削弱了。

在第二个故事中,小豪的妈妈以结果为导向,要求小豪通过完成,洗碗这件事情,获得金钱奖励。

小豪想要获得报酬,必须得做完洗碗这件事情,她得洗好碗,并且不能半途而废。那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奖励。

在这种控制型奖励的,影响下,小豪只会将洗碗的行为,当作是等价交换,如果没有报酬,他也就不会去洗碗了。

洗碗如此,其他的家务也如此,一旦孩子开始给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码标价,说明他做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内在的动机就会被削弱。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家长告诉孩子,如果你期末考得好,就给孩子奖励,这也是典型的控制型奖励。

这会带给孩子什么呢?

——和父母议价的资格。

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拿好好,学习这件事情作为筹码,对父母提出各种要求;当父母拒绝或者满足不了自己,要求的时候,孩子也就不再努力学习了。
如果家长一直给予,孩子各种物质奖励,孩子是否就会一直,努力学习呢?

如果外在奖励足够强,和持续,确实能让孩子一直去努力提高考试成绩。

但随着孩子的兴趣,越来越广、需求越来越多,家长要投入的金钱和资源会,越来越不可控。原本只是想以奖励,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最后却变成了孩子用好好学习,来控制家长,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当家长无法满足孩子提出,的需求时,一切就会失控。

同时,由于孩子看重的,仅仅是考试成绩,可能会采取一些非正当的手段来提高成绩,毕竟非正当的手段,比努力轻松多了。

等到监察严格的大考时,孩子的考试成绩,可能突然一落千丈。
如何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呢?

deci和ryan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王婷婷, 庞维国. 自我决定理论对学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8(11).外部的赏罚,能让孩子开始做某一件事(外部调节),顺利的话,将转化为内部,的赏罚和控制,也就是知道应该去做/不做(投射调节),当孩子会意识这件事,的重要性和价值时(认同调节),就会将这件事整合进自己的价值观,和规则中(整合调节),最终成为自发的的兴趣/乐趣,并从中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内在动机)。

比如,别人总问为什么我家,小萌很爱学数学,其实我们在背后做了,很多工作。

小萌最初并不喜欢做,数学题,我们以他最爱吃的巧克力或者,糖果作为外在奖励,鼓励他学数学。

当他因为粗心而做错题,或者怎么都学不会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我们不去严厉的,指责或者呵斥他,相反,我们只是就事论事地提醒他运算的过程,并引导他正确的解题方法。在他掌握了方法,并且做出一道题以后,甚至会主动要求还要做下,一道题。

在学加减运算的时候,我们经常以吃糖游戏的,方式来告诉小萌学数学的重要性。

小萌和小乖都很爱吃糖,于是我们经常玩的游戏,就是先说出糖的总数,然后让小乖拿走几颗糖,让小萌猜还剩下几颗糖。

我们还引入了小萌,最喜欢的战斗游戏,规则是人多的即可获胜,那么我会随机的说出,我要派出的士兵的数量,然后让小萌选择他,要派出的士兵数量。

小萌慢慢意识到,只有知道数的大小和多少,清楚加减法,才会吃到更多的糖,也才会通过,调兵遣将打败敌人。

意识到了学数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小萌每天都要求我,陪他学数学,然后自己要求做题。



Deci和Ryan认为,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的关键因素,还需要看孩子做事时,是否满足了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
SDT website第一是胜任力需要(competence),也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和完成一件事情。

第二是自主需要(autonomy),也就是我们感到自己能够,自由选择和控制一些事情。

第三是关联需要(relatedndss),也就是我们感到,所属的群体爱、尊重和接纳。

简单来说,当我们处在一个可以循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选择,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情,并且为我们所属的,群体尊重和接纳时,就会将外在动机逐渐,转化为内在动机。

还是以孩子的学习为例。

有的家长总在辅导作业,的时候大发雷霆,主要是因为家长以己度人,觉得自己会的,这么简单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不会呢?

一般来说,家长也就在小学阶段辅导作业时会,吼一吼孩子,到了高中甚至是初中阶段,家长意识到作业的难度,无法辅导了,也就不会对孩子吼叫了。

家长吼叫的时候,展现出的是一副失控,愤怒和拒绝沟通的神情,这是典型的外在动机,会促使孩子去学习,但是孩子的内心并不,想学习,因此只有在家长吼叫,的时候才会集中注意力。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一旦开始吼孩子,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孩子的学习动机来自他,的吼叫,所以他只要不吼,孩子一定不学,一旦吼了,孩子才开始集中注意力。

家长的吼叫和谩骂,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确实无能,做不出来这样的题目(缺乏了胜任感),并且家长强制要求,孩子学习的内容,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缺乏了自主感),而且家长对自己的批评,和不接纳,也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家长所理解(缺乏了关联感)。

显然,在这种场景下,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被大大的削弱了。

好的教育,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

当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让他有一些自主选择权,例如先做数学,还是先做语文,先做数学的哪一个单元,甚至是用什么颜色的笔,都能他体会到自主感。

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比如我们在讲解了,例题以后,先让孩子做最简单的,和例题高度相仿的习题,这样孩子会通过挑战稍微超越自己难度的,题目来获得成就感。

当遇到综合型的大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的思路,将其拆分为小的问题,或者变化为孩子已知的问题,再去进行解答。这样会让孩子,体会到胜任感。

课后练习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让孩子在听懂以后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

当孩子无法做出一道题时,家长可以进行简单的,语言反馈,然后带孩子重新整理思路或者鼓励他用别,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会感到被,家长接纳,由此体会到关联感。

与此同时,我们再对孩子解题过程中,所使用的思路进行点拨和肯定,会让孩子获得更高的胜任感,和关联感。

孩子就是这样爱上学习的。
上面我们提到,外在的赏罚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即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那么,是不是就完全不能对,孩子进行赏罚了呢?

当然能!但需要更谨慎。

Deci和Ryan认为,奖励可以分为控制性奖励和,非控制性奖励,后者也被称为信息性奖励。
控制性奖励,意味着用某些奖励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操控。

比如,文章开头的故事中,小豪只有好好做完了家务,才能获得妈妈的奖励,这就是典型的控制性奖励;妈妈一开始也正是利用这种,控制性的奖励,改变了小豪的动机和行为。
信息性奖励,则满足了孩子,的胜任力需要,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并不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比如孩子在赛事中,获胜所获得的象征性奖励,包括荣誉性的奖牌和奖金,都是对孩子在比赛中所,展现出的能力和水平的肯定,也就属于信息性奖励。

根据奖励的类型,又可以分成言语奖励,和具体奖励两大类。

  • 言语奖励通常指积极,的反馈,包括语言上的表扬,激励等等。
  • 具体奖励则包括,了实物奖励,比如金钱、奖品,以及荣誉称号和象征性,奖励等。


考虑到具体奖励对孩子,内在动机的不同影响,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分有所预期的具体奖励和,非预期的具体奖励:

  • 有所预期的具体奖励,是行动之前就知道会,得到的奖励。
  • 非预期的具体奖励,则是在活动结束以后再给予,个体的奖励。
活动之前,个体并没有期望能够得到,这份奖励,那么,个体做出行为并不是,为了这个奖励所得到的,奖励只是意外之喜,因此并不具有控制性,也就不会削弱内部动机。

比如预期之外的庆祝活动。比如孩子意外的获得了,双百分,家长和孩子都非常开心,于是决定临时带孩子去看,一场动画电影。

是不是看得比较晕?没关系,我做了一张图:


由于具体奖励实施,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在美国0-5岁育儿课程中,老师都没有,提到任何物质奖励,而是倾向于让父母用「言语奖励」去鼓励、激励孩子。

那么,家长如何通过言语表扬,才能鼓励、而非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呢?

从(隐含信息的)归因理论视角,我们可以将表扬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是对能力的表扬,也就是个人取向的表扬,他指的是对孩子所做,的整体性判断,反映出孩子的能力水平,或者人格特质。比如常见的你真聪明,你真可爱。

第二是对努力的表扬,这是指对于孩子行为过程,中的努力,进行积极的肯定和评价,强调的是做事过程。比如,你真的很努力,你做了很多的工作。

能力取向的表扬,比如夸奖小朋友「真是太聪明了」,可能会让他们对未来,的成绩产生更高的期望,让他们在接触,新任务的早期,表现得更加自信,我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也会更好的学习技能。

但是,经常获得能力取向表扬,的孩子,常常在遇到挫折时更无助,也更容易选择放弃。

这是因为他们经常接受,并肯定自己的能力,因此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会认为是,自己能力低下,例如不够聪明,因此无法完成任务,从而选择放弃。

相反,经常获得努力取向表扬,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会表现出更高的自我评价,坚持性和内在兴趣,也会有更高的心理弹性,用以应对挫折和失败。

简而言之:

  • 短期来说,对能力取向进行表扬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 长期来看,对努力取向进行表扬,有助于孩子形成更,好的心理弹性。
涉及人的问题,都是复杂的。

如果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一般,父母以「做好题目就可以给吃糖」作为外在奖励,是否会削减孩子的内在,动机呢?

会。但是如果孩子能成功地,做完题目,而且是比自己的,能力稍高的挑战类题目,也会从中获得胜任感。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到底是,被削弱得多,还是增强得多呢?

如果是这次给100颗糖,下次不给糖了,孩子也许下次就罢工了;如果这次只给一个,象征性奖励的糖,孩子从解题成功中获得的胜任感也许就会,超过外在奖励的影响,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有大量国外(和少量国内)研究聚焦于deci和ryan提出,的sdt理论,虽然引发了诸多争议,但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控制性的奖励确实容易,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那么,父母最好还是更谨慎一点!

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方面,家长应该如何取得平衡呢?

  • 孩子的内在动机越强,提供的外在奖罚需要越少。


古人云,「响鼓不用重锤」,就是类似的道理。

如果一个孩子原本就在某些方面,有很强的天赋和学习的动力,如果对他的一些偶然失误进行,严厉的批评,反而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削弱内在的动机,甚至破罐子破摔。

当孩子本身就对某件事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时,家长只需要提供支持就好,而不要用额外的奖励,去削弱他的内在动机。

  • 孩子的内在动机越弱,越可以提供相对强的,外在奖励,但这些奖励是一次性的,而非「预期的具体奖励」。


例如,孩子非常厌学,家长不妨提供适当的奖励,促使他有开始学习的,外在动机。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循序渐进帮助他,一点点的建立自信,并且转化为内在动机。


Grolnick W S , Deci E L , Ryan R M . Internalization within the family: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1997.但不能只给奖励,就什么都不管了!!!

家长仅仅给厌学或者成绩不佳的,孩子提供奖励,而不帮他们建立学习,的内在动机,那么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也孩子会为了外在,的奖励逼迫自己学习,但他的内心却是,抗拒和不快乐的。

  • 随着孩子内在动机的增强,具体奖励需要逐渐转化成,言语奖励和非预期的奖励。


一开始,可以从语言上肯定孩子,的能力,例如他很聪明,只要努力,学习某一门课程,应该也没有问题,并且让他接受高于,自己能力一点点的挑战,从中获得自信和满足感。

  • 接下来,越来越多地去肯定孩子,的努力。


对孩子的努力予以肯定,让他知道如果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继续努力。

如果孩子取得了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或者表现出更好成绩,还可以给他一些意外,的惊喜,作为对他的付出,和努力的肯定和嘉奖。

  • 关键是创造适宜的环境满足,孩子胜任力、自主性和关联感这三大,基本心理需要,从而使外在动机顺利内化。


进步和取得成绩本身就会增强,孩子的胜任感,而父母对此所作出的意外庆祝和,快乐的家庭气氛,也会让孩子体会到关联感,也就是对家庭的归属和父母,对自己的爱、尊重和接纳。

这时候还需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例如自主设定学习目标等,让他体会到学习中的自主,感和责任感。
只有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了,外在动机才能更好的被整合到,内在动机中,让孩子真正自发、主动地学习。

- 参考文献 -

[1] Deci E L. The Effects of Externally Mediated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J]. J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71, 18(1):105-115.

[2] Deci E L,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J]. 1985.

[3] 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personalit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J]. 2008.

[4] Grolnick W S , Deci E L , Ryan R M . Internalization within the family: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1997.

[5] Deci E L, Koestner R, Ryan R M.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 125(6):692-700.

[6] 王婷婷, 庞维国. 自我决定理论对学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8(11).

[7] 恽广岚. 动机研究的新进展:自我决定理论[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21(3).

[8] 暴占光, 张向葵.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141-146.

[9] 邢淑芬, 林崇德, 俞国良. 表扬对儿童动机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12):41-44.


    关注 儿科医生孔令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