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霾都北京

 

在北京生活的日子。...

雾霾和大风
   你爱哪一个?
“霾都”这个名号是我暗暗地在心头给北京安上的,不知道它是否已经有了官方的主,即使有,也不知道戴上这顶帽子的是不是北京。但总之,北京有雾霾,而且还不轻却是人尽皆知的事儿。

在北京生活的日子大致分成两种:一是有雾霾的日子,二是刮风的日子。

雾霾和风就像是北京的两个情人,说不清哪个是原配,总之彼此水火不容——风来则霾去,风走则霾归。显然,这两位常驻客都不是什么讨喜的角儿。



第一次坐飞机从海口飞北京,特意挑了靠窗的座儿。离家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窗外——飞机缓缓上升,视野也从飞机场到美兰区,再到整座城市,最后被云层淹没。在高空的时候,我俯瞰着交错的道路,绵延的群山,思索着我的目之所及里有没有我的家,我生活的小镇。

三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距抵达北京还有半小时的时候,机舱内响起了预告广播,我睁开迷糊的双眼,期盼着第一眼的北京。在感觉到距离北京不过一层薄薄的云层的时候,我便睁大了眼睛,靠着窗,盯着。稀疏的房屋出现了,只是我与它们隔着窗,隔着云层,还隔着一层浑浊。我能清楚地感受到那层捎带着黄色的浑浊的存在,因为就在三个多小时以前,我还在同样的高空中,进行过同样的俯瞰,只是那时没有这层浑浊。那时我不曾细想,只是把这种模糊却有些难受的感觉记在了心头,如今想来,才恍然发觉那应是雾霾的“馈赠”。



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雾霾的可怕是在一个早晨。

7点20起床洗漱,回到床上换衣服,顺便瞧一眼空气质量。“空气质量: 轻度污染”这是手机告诉我的答案,我相信科技,没有拉开窗帘检查,心里想着,还好,昨天还显示重度污染呢,也没有觉得特别严重。出门朝电梯走去,眼睛往左边一瞥,“哇草,这么恐怖。”从楼下的街道到远处的楼宇,从路上的行人到无一物的空中,一切的一切都被笼罩在浊黄之中,肮脏、黏重、压抑,所有带着负面色彩的词似乎都可以与外头那肆虐的“黄”进行无缝对接。这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空气也可以染上显眼而浓烈的颜色,空气也可以散发出味道

我甚至开始怀疑,手机应用是否已经被政府操控,数据被篡改,然后把百姓当作傻子一样进行明目张胆的催眠。毕竟我们都知道,中国总有自己的一套检测标准。为了所谓的“稳定人心”进行标准的下调,进行“善意”的数据上的美化掩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因雾霾而产生的有趣现象也不少。

比如说,蓝天可以成为炫耀的资本。

APEC会议期间,“APEC蓝”成功蹿上热搜,拍一张北京的蓝天发微博成为一件赶时髦、跟上队伍的事情。北京天空一蓝,特别是在与雾霾温存多日以后,朋友圈里就会出现北京天空霸屏的景观。

再比如说,体育课会因为雾霾严重的停课,学校因为雾霾严重而放假。可惜了,后者“福利”没享受过,中小学的孩子们有了这个运气。上课时,我听老师讲过许多这样的事例——外国友人携家带口来京工作,最近几年都开始决定回国发展,原因基本上都是北京雾霾情况不容轻视,孩子甚至都不能在室外欢快地玩耍。雾霾日趋严重,而且已经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切身体会到的事,但我们伟大的政府能做的就是在重要的会议期间搞点强硬措施在外国友人面前挣点面子,也让大家浅尝两口蓝天的滋味,过后还得靠大家自我反复咀嚼和想象来满足天空蓝蓝的需求了,毕竟——经济是不能放手的,为了经济发展也是身不由己呀。



说到蓝天白云,还得提提一位大功臣——与雾霾针锋相对的大风。风来了,雾霾也就被无情地赶走了,首都人民也就可以动手仰拍蓝蓝的天来发朋友圈了。可是为什么风也不大讨喜呢?

北方干燥,到了冬天更甚,刚用水润完的嘴唇没两秒就干了。风一刮,天气倒是晴朗得很,可人就晴朗不起来了。风嗖嗖地直刮露出来的脸颊,手若不带手套还放在外头的话,没一会就冻得没知觉了。若是在风口处迎风直上,喉咙就像被扼住了,感觉呼吸不上来。抛开物理不谈,我倒希望这样冷意飕飕的大风在盛夏里炙热的日头下疯狂四蹿。

这几天天气很好,我写了雾霾弥漫的日子。


    关注 野人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