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自主招生的强基计划看上去公平了,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这种指向如此明确,看上去缺乏自由度,偏“功利”的选育模式,是否会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存在冲突?...







特约作者 | 李一陵

今天上午,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取消自主招生方式,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取消自主招生,推行强基计划,成为2020年开年的第一个重磅,教育政策,也必将成为高考招考改革之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如何看待这一备受关注,的政策?

相比起自主招生,强基计划哪怕“换汤不换药”,其范围也大幅度地缩小了

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有何不同?按照官方解读说法,与之前试点的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比如,试点学校范围,自主招生高校几乎涵盖大部分,211高校,多达100余所,而强基计划仅在部分双一流,高校中试点,而且是在36所a类,高校中进行,湖南大学、郑州大学等b类高校都不在试点,学校范围之内。



再比如专业,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这段话的关键词是“关键领域”、“紧缺领域”、“基础学科”,意味着金融、工商管理等长久以来的热门,专业或许被排除在外。

以上这两点,即意味着,强基计划哪怕成,了自主招生的“换汤不换药”,其范围也大幅度地缩小了。

再看,报考条件,自主招生以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初审条件。初审在高考前,通过自主招生可以获得,最低降至一本线的优惠。而正是以各类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考核条件,诱发审核资料造假,等腐败问题,引发强烈质疑。



强基计划则要求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然后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

如果确实按章执行,既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打破“唯分数论”,也杜绝审核资料,造假等腐败问题,守住公平底线。

强基计划是一种偏“功利”的选育模式,是否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有待观察

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另一核心区别,还在于选拔定位和培养模式有,了很大不同。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明确要求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在培养模式上,明确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提出了诸如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等等。

强基计划的目标指向,很明确,就是为了纠正自主招生的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等问题,实现招生选拔与,培养的精准对接。通过选拔方式的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支持基础学科、核心技术领域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提供坚实,的人才梯队。

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常务副书记,于涵的说法,就是“打通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评—选—育—用等多个关键环节,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又,形成合力,真正做到了应需选才、因材施考、因材施招、因材施教及才尽其用。”

以前,高校招生也有许多定向培养,计划,最典型的就是“国防生”,但其效果则备受争议。“强基计划”如何确保选拔与培养的人,才能实现初衷,值得关注。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指向如此明确,看上去缺乏自由度,偏“功利”的选育模式,是否会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存在冲突?这也是应该着重,观察的问题。

强基计划要得到普遍认可,必须避免沦为部分城市精英家庭孩子的专属游戏

虽然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在定位、招考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但是都承载着破除“唯分数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改革使命。而要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保证公平与效率。实际上公平与效率并不,矛盾,如果腐败丛生,选拔出来不是真正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那么效率也无从谈起。

肇始于2003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饱受诟病,尤其是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情况带来的腐败质疑,一再把自主招生推向,风口浪尖。



为了回应公众关切,遏制自主招生招考腐败,教育部于2018年12月,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格,报名资格条件,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等,作为报考和初审通过条件。一个月后,教育部再次发文,出台“十严格”要求,规范高校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进一步降低自主招生考生的,优惠分值。

在此背景下,各参与自主招生高校进一步,压缩招生名额,提高报名门槛。“五大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学)成为2019年通过初审的,最低门槛。门槛的提高,直接导致自主招生大幅度,降温,部分高校通过初审的,报名人数甚至不及招生人数。自此,自主招生的命运似乎就,已经被注定。

未来实施强基计划,前提仍是要确保公平公正,这里应该体现两个方面,的公平。

一是避免招考腐败,比如报名材料造假、面试公平等问题。

《意见》要求,健全公平公正保障机制。严格高校考核,笔试、面试均须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全程录音录像。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加强违规违纪查处。这些举措都是为了防止出现暗箱,操作等问题。

二是要让这,一政策覆盖更多考生,而不是沦为部分城市,精英家庭孩子的专属游戏。

自主招生以竞赛、专利、论文等为初审门槛。现实中,不管是参加竞赛培训,还是获得专利、论文成果,背后其实都是家庭经济文化资本积累,在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拼爹”。农村孩子,甚至很多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都摸不到自主招生的门槛。而在面试阶段,自主招生的题目和考核,类型也不利于农村学生展现自身潜质。

有研究者对比北京大学,2005-2009年共5届分别通过“自主招生”和“统一高考”录取的一,万余名本科生发现,“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比例远,低于本就很低的“普通高考”这一渠道。5年中,该校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中,约有16.4%为农村户籍,自主招生平均仅为5.4%。可见,自主招生所导致的城乡,失衡更为严重。

取消以竞赛、专利、论文等为初审门槛,应该说有利于劣势阶层的孩子参与,强基计划的角逐。在强基计划中,后续综合评价、综合考核阶段的权重虽,只有15%,但有可能成为决定考生,命运的关键——有网友指出,过往自主招生最多,也就降60分,但强基计划中,若高考成绩只占85%,那意味着折算下来理论上,最多有112.5分属于“综合评价”的内容。这是否相当于有更多的“猫腻”空间?有待教育部门,进一步的说明。

总而言之,如何用不同的,尺子评价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出身的考生,更加精准地选拔具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人才,仍是考验。

第4659期

--------我是今天的分割线--------
欢迎关注“翻呀”小程序,它主打极简资讯、轻快阅读、一页尽览,为你推荐每天值得,看的资讯内容。新增订阅推送功能,在个人中心里,订阅每天两次专属推送吧。


    关注 今日话题腾讯新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