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子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药物治疗|深度综述

 

本文将主要论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靶点,以及现有的治疗选择和,其他正在研发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主要论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靶点,以及现有的治疗选择和,其他正在研发的治疗方案。
一、前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特征是小叶间胆管炎症,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可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在美国,该病的发病率一直保持,在4-5.8人/十万人。但患病率一直在增加,预计为39-40.2人/十万人,其原因是由于早期诊断和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后死亡率的降低。

尽管如此,在2004年至2014年,期间,尽管有70%的患者使用了熊去氧胆酸,但被诊断为原发性胆道胆管炎的患者的总,死亡率仍然保持在21%。
二、PBC的诊断
当满足以下三个标准中的两个时,就可以做出诊断:(1)生化检测提示胆汁淤积;(2)存在特异性血清自身抗体;(3)组织学检查提示小叶间,胆管非化脓性炎症。长期以来,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被认为是PBC的标志物,其存在于90%-95%的确诊患者中。

在PBC患者中,抗核自身抗体(antinuclear autoantibodies,ANA)也可能是阳性的,特别是抗gp210、抗sp100、抗p62和抗PML抗体。另外,klhl12和抗己糖激酶,1抗体的存在也与pbc有关。一项meta分析显示,KLHL12、抗己糖激酶1和ana诊断ama阴性患者,的汇总特异性为85%,而汇总敏感性为37%。
三、PBC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靶点
探讨PBC的发病机制对确定治疗靶点至关重要。ama识别的抗原主要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亚单位(PDC-E2)。胆管上皮细胞在凋亡过程中呈现,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如PDC-E2)被认为是造成胆管,损伤的特异性靶点。不论如何触发,由此诱导的免疫级联反应(图1)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辅助性,t细胞1和17通过表达il-17传递信号,导致STAT4上调,干扰素-γ(INF-γ)分泌增加。而INF-γ可诱导细胞自噬,因此,胆管上皮细胞的破坏可能是由于细胞自噬与,细胞衰老功能的失调导致。
图1 PB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
四、治疗药物选择
目前,pbc的一线治疗,药物是熊去氧胆酸,但高达40%的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不佳。2016年,奥贝胆酸被fda批准用于熊去氧胆酸治疗一年后应答不佳,或不能耐受的pbc患者。不过,大约50%的患者可能需要额外的治疗措施,来达到治疗目标。

1. 熊去氧胆酸(UDCA)

udca是一种,亲水性胆汁酸,3000多年来一直是传统,中药的组成成分。1997年,udca成为首个被fda,批准的pbc治疗药物,且直到2016年奥贝,胆酸被批准之前,其一直是唯一一个被批准,的治疗药物。

在一项队列研究中,接受udca治疗的pbc患者其10年,累积无肝移植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79.7% vs. 60.7%;p


    关注 医脉通肝脏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