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们”,是农村美食生活家,亦是劳动之美的传播者 社会科学报

 

“李子柒们”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媒体,不再是传播的唯一主体。移动互联网短视频的崛起,在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中,创造了新的风尚。“李子柒们”就是通过这一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劳动也不再仅仅是维持,生存与自我发展的手段,而是更具有审美价值。当我们重新开启这种对,诗意生活的关注的时候,我们对“李子柒们”的探讨才更有意义。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欣

探寻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的劳动之美

时下,李子柒已然成为集“美食博主”“非遗推广大使”“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输出”等关键词于一身(于,一身)的文化名人。令她走红的系列生活视频,几乎没有旁白,也缺少连贯的对话,在大多数时间里,画面中央只有正在聚精会神,干活的李子柒,就是这样一些简单易懂的,短视频,却让她在短短3年内坐拥,国内外一众粉丝。

有网友评价她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她的每一条农耕视频都能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舒适与恬静,令生活在繁忙都市的,人心向往之;也有人质疑她是由专业,团队包装出(包装出)的网红,视频中的手艺只是“作秀”,其真实目的是为营销。关于李子柒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李子柒的视频,极具商业价值,对于当代都市人的确,具有吸引力和治愈力,这背后有何奥秘?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田间地头、家务及手造劳动,的印象离不开脏、累、苦。然而李子柒的劳动宛如,一股清流,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由令人视之,莞尔的娴熟技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超逸情趣,以及与亲人分享,劳动成果的天伦之乐,共同构筑而成。她与团队悉心剪辑、制作的劳动画面,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劳动,的刻板印象,使劳动的审美价值在新媒体(新媒体,)时代得以凸显。

视频中李子柒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很大差别。首先,视频中李子柒的劳动类似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或,至少是工匠的创造活动。例如制做酱油这个视频,从清明节的播种开始,晾晒、储存、冲洗、腌制、发酵、过滤、提纯、熬煮等数个复杂步骤均,被一一呈现、细致入微,最后她用新鲜制得的,酱油作为调味料烹饪了一桌美食。反观都市上班族的生活,常态:早餐交给快餐连锁店,午饭和晚饭交给外卖app,或者去网红餐厅打卡,即便难得自己做一回,多半也是买回来的半成品。



其次,视频中李子柒与她的,劳动对象融为一体,画面里虽只是她一人,在劳作,但丝毫没有给,人孤单的感受,人们反而觉得她忙碌,又充实、专注又富有节奏。她在劳动过程中把,自己与世界联结在了一起。而现代社会当中,办公室职员以及被拴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这种使自己与外部世界联结在一起的,情形已日渐消弭。越来越多的人所失去了干,农活的经验,家务劳动被各种新推出(新推出),人工智能产品接手,手造劳动更多只是作为996工作之,余的调剂,从事真正意义上的,体力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我们与果腹食物、周遭环境以及身边人们之间的鸿沟,却越来越大。因而,观看李子柒的视频成了现,代人治愈自身与世界割裂的一剂良药。



最后,视频中李子柒所展现的,劳动之美与劳动之艰辛如影随形。田园生活之安闲舒适只是,这些视频当中非常微小的片段,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呈现她的干活过程,如做竹床和竹躺椅的那段,去山上伐竹,将粗于她手臂,的数根长竹扛回家,到刨削、锯割、开榫、打眼、安装,以及缝制、刺绣竹床上的垫枕,都是她一个人完成,从清晨一直劳作至日暮。劳动结束后,李子柒坐上竹床,低头看看身上的粗蓝布衫,似乎跟她新制的竹床,不相配,很快起身换了件,朱红色的裙衫重新坐回竹床,同奶奶一同品尝,刚刚沏好的茶。



当观者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欣羡农家人劳动一天后,短暂的休闲时光,美的劳动便成为一种,理想生活的样态。

在新媒体时代,劳动不再仅仅是维持,生存与自我发展的手段,更具有审美价值,李子柒的劳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审美理想,是因为她让劳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的画面融为一体,让处于异化劳动中的,人们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重新开启一种在劳动中探求和确立,生命意义的可能。新媒体时代的劳动之美,不只是劳动过程中展现出,的娴熟技艺、精美构图,还包括将劳动制作的,体验内化为劳动者独一无二的经验。如亲手制作竹床和,购买回来的床,虽然用途一致,但是使用的感受却有不同;又像亲手制作的食物与购买,回来的食物,即便食材相同,但家的味道是,没有任何味道能够比拟的。因此这些将日常劳动体验,与生命记忆勾连起来的视频,在经验日益贬值的新媒体(,新媒体)时代更凸显其可贵。

原文:《探寻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的劳动之美》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爱凤

“李子柒们”的新农民叙事



网络上关于“李子柒”的争论沸沸扬扬,不同身份、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人,都试图从不同视角解读“李子柒”。

“李子柒”的自媒体视频内容多数是在反映中国,农村以及传统文化,透露出浓郁的“中国气质”:有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也有天人合一、原生态的劳动场景,还有她和奶奶相濡以沫、充满人情味的乡村,日常生活。



这些视频得到了网民的,欣赏和喜爱:“非常全面且很有教育意义,春种秋收,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无法理解的自然法则。”

早在2017年,李子柒就已经成为当年,的第一网红。最近,因为有人爆出李子柒在youtube上拥有,了750多万粉丝,视频的播放量超过,了世界知名媒体cnn、BBC,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输出者,再度引发舆论关注。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李子柒”这样的新农民(新农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崛起、走红,有何重要的价值?



文化政治学视角下,的中国农民群体,在既往的文化权力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掌握较少的文化资源,是农民叙事中“沉默的他者”。尽管有作家、艺术家、学者努力“为农民发声”“为农民代言”,但是,内含的精英立场以及,叙事者与被叙事者之间身份、环境、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这种“局外人”的发声距离现实仍,存在不小的距离。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民通常善良朴素,却又愚昧落后,辛劳勤俭却又生活贫困、因循守旧,此外政治心态淡漠、思想钝化、狭隘自私的特点,也尤为明显。

李子柒走红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让国内外的网民通过她的短视频重新发现,和认识了中国的农村、农民以及古朴的传统文化。李子柒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叙事客体”身份到新时代农民“叙事主体”身份的转变,体现出新媒体时代文化,权力关系的重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李子柒外,自媒体平台上还有“乡村小乔”“巧妇9妹”“乡野丫头”“农村四哥”“农村阿凯”“我的农村365”“布衣小童”“农民王小”等一批粉丝数量从几十万到几百万的三农,短视频创作者。



“巧妇9妹”

“农村阿凯”
他们制作的短视频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及风土人情,同时也成为新农民(,新农民)表达自我、运用新媒体创业的载体。虽然他们个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如李子柒,但他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先行者,年轻、务实、创新、主体性强,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在移动互联网短视频领域,的共同崛起以及由此产生的传播力、影响力,挑战了传统媒体中一贯的,精英主义叙事,体现出底层民众,叙事的立场。

十八大以来,“传播力”作为一种政治话语频繁,出现。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提升我国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从中央级媒体到省,市级乃至县级媒体,都在通过不同方式的创新,力求提升自己的传播力。

传播力,可以说是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2013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一直倡导和鼓励主流流媒体多生产传播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为)主旨的文化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等,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19年,在国内各级电视台及主要网络,平台上播出的文化综艺节目超过60档,但收视率普遍不足0.5,网络传播数据也不乐观。很多节目从开播到收官,都悄无声息,没有对观众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所以说,媒介信息不能到达受众/用户那里,传播力便无从谈起。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媒体,不再是传播的唯一主体,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网民等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头条号等,成为传播主体。在新媒体时代,“李子柒们”顺势而为,搭乘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发展快车,拥有了自主发声的权利,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影响力。



李子柒获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并努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赞扬和倡导的。

原文:《“李子柒们”的新农民叙事》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89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只有理解农民,才能真正理解中国 | 社会科学报

时事 | 文化输出实锤?西班牙为ta开课,意大利给ta拍电影

费孝通:中国文化的前途在哪里?| 社会科学报


    关注 社会科学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