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进故宫“撒欢儿”:不守制度规则,必定付出代价

 

从“故宫开车”浅议保密制度执行...



“赶着周一闭馆,躲开人流,去故宫撒欢儿”。近日,微信、微博等都在热议,网红开车在故宫“撒欢儿”的新闻。

对此,故宫博物院作出回应,核实了事件属实,并向公众道歉,但造成的舆论影响,还在继续。
随着该事件曝光,许多网友又在社交,媒体上搜出更多“故宫开车”的照片,特别是联想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师傅们,为了保护故宫地砖,每天在院子里都是骑车,或者步行。网友们表示感慨,小心翼翼的保护,却遭到“我在故宫开豪车”的侵犯。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的追问不无道理,为什么闭馆日仍有,游客能够进入,为什么在故宫全面实行开放区禁止机动车驶入后竟有人,把豪车开到太和太和殿殿前?这是管理的漏洞,还是游客的恣意?

1月18日下午,“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文章《规则面前没有“撒欢儿”的特权》。文章指出,人们的痛心,在于我们珍之重之的国家文物和,文化尊严受到了侵犯;人们的愤慨,在于600年的故宫早已,不是封建特权的私产,却依然有人试图破坏这样,的共识。面对网络的种,种猜测和质疑,故宫方面还需要一查到底,给公众一个清晰的交代。否则,规则失守,只会衍生“破窗效应”,最终形成难以挽回的,信任危机和形象危机。
“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窗户而又不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坏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防范保密工作中的“破窗效应”
其实,对于单位保密管理工作来说,“破窗效应”的隐患也时刻存在着。

近年来,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密,法律法规,内容涵盖涉密人员、涉密文件资料、涉密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办公自动化设备等,方方面面,制度体系较为健全。但仍有一些人,失足跌落深渊,一些单位发生失泄密事件。追根究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某些单位执行保密规定不严格,随意打折扣、搞变通;个别人员对上级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的,纪律要求置若罔闻,有禁不止、有令不行,带来泄密漏洞隐患

有的涉密人员出差时随意携带涉密笔记本电脑,造成涉密文件、资料被盗或丢失;有的在工作中图方便,将涉密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或局域网上,或将秘密文件用电子邮件,传递;还有的在搬迁办公室,或离岗、退休时,将清理出来的涉密文件,和内部资料作为废弃物随便堆放,甚至卖到废品收购站。许多国家秘密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敌对分子窃取,给国家安全和利益,带来严重损害。
“开车进故宫“事件成为新年后(新年后)故宫,经历的一次舆论“大考”,这既是故宫全面排查管理,漏洞的契机,也是提醒人们”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的警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一旦管理防线退守、责任松懈,就会滋生“一人违纪,众者随之”的现象,久而久之,制度就会变成“稻草人”。

从这一点出发思考,我们同样也要防范,保密工作中的“破窗效应”。必须把依法推进保密管理,作为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方式,把制度建设纳入,保密管理全过程。要坚持靠制度管人管密,一方面坚持以纪律,建设为核心,着力增强法规制度执行力,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另一方面严格落实保密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大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一律严肃查处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只有通过狠抓制度执行,真正使保密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警戒线”、不能触碰的“高压线”,才能杜绝任何人在国家,秘密前“撒欢儿”。

本期编辑:高  健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关注 保密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