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一附院“抗非”经验:零死亡、零转院、零感染、零后遗症

 

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优势...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 来源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3年,SARS爆发。作为当年诊治,sars的定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中医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取得得了,令人瞩目目的成效。

直至今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汲取当年“抗非”经验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据统计,2003年SARS发生时期,中国大陆死亡率最低,广州的死亡率更低。溯其原因,当与广州中医药介入治疗,最早有关。中医为主治疗sars不,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肺部残留的纤维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均,明显较低。

sars给公共卫生防疫,敲响了警钟,也以血的教训提醒我们应,时刻具备防疫意识,加强预防才是减小损失的,最好办法。而中医防治,sars的经验,为防控流感疫情,提供了借鉴。

“抗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广大医护人员在这场,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中,以汗水和热血,乃至生命,重塑医之灵魂。它留给我们的还是,一种精神财富,是勇于担当,不怕苦不怕累,奋不顾身、众志成城的“抗非精神”。

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流行,人类经历了一次,全球性的大瘟疫。在这场抗击,sars的战役中,中医药为挽救病危、减少后患,最终战胜瘟疫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当年诊治,sars的定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患者73例,所有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创造了患者零死亡、零转院、零后遗症,本院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的成绩。

直到今日,虽然sars未再,大规模爆发,但当今不明原因,的疾病频发,病原体不断变异,反思和总结“抗非”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疫之前敢担当

当年SARS疫情爆发的态势、病原未明的恐慌,极高的病死率、强烈的传染性和部分,医院大批医护人员被感染,曾一时间让全社会谈“非”色变。

危难当前,医护人员没有一个退缩,都积极主动请缨支援“抗非”第一线。名老中医们不顾年事已高,日夜钻研中医的诊治方法,或到病区查房指导抢救,或到院外参加会诊,辨别疑难,诠释了新时期的“大医精诚”。

建言中医药及时介入

SARS肆虐之际,87岁高龄的邓铁涛教授听说,有些地区不允许中医参与诊治sars,他毅然执笔向国家建言:“非典”是本世纪出现的第一个传染性,很强、病死率很高的新发传染病,在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学、治疗学等诸多方面,对于中西医都是,陌生的问题。

全世界的学者都对这一凶险而,突然出现的新疾病(新疾病)展开争分夺秒地研究。中医药界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积极参与抗非实践,在临床方面采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死率。随后党和政府发出号召,要求重视并,发挥中医药作用,让中医药医护人员,参与抗非,贡献他们的力量。

据统计,2003年SARS发生时期,中国大陆死亡率最低,广州的死亡率更低。溯其原因,当与广州中医药介入治疗,最早有关。

献计献策论治SARS

2003年,广东中医最早介入诊治,sars,并很快取得成效,广东省卫生厅高度重视,及时提出在“抗非”的“省医疗专家指导小组”中增加中医专家,在治疗指导方案中增补了“中医治疗原则”。

SARS是新发的传染病,尽管爆发初期病原体不,明确,但中医辨证论治仍能,发挥作用,邓铁涛教授认为,关键在于分析疫毒进入人体后邪正相争,所表现的证候。

SARS属中医温疫范畴,其发生是因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正气不足以拒邪所致,所以重视致病物质固,所应当,扶持人体正气亦不可少,改善环境因素更不可忽视。

sars属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分早、中、极和恢复期进行辨证论治。彭胜权教授分析广东患者,发病情况,认为本病初期为风温,兼湿之疫毒,或湿热秽浊疫毒侵袭肺卫,或侵犯卫气,随之湿热久蕴化毒,留恋气分,出现邪毒壅肺、肺热移肠,严重者营阴受损,邪入营血,晚期可出现内闭外脱,或阳气暴脱的危象。

他强调治疗重在宣透,与渗湿;应注意透邪开闭,忌寒凉冰伏。可用银翘散加祛湿药物,以辛凉透邪,祛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使邪有出路。若病邪入里,证候表现呈多样化,应结合脏腑辨证。

当年2月11日,我院采写的新闻《中药综合治疗初见成效》见诸《羊城晚报》,这是全国第一篇报道中医中药治疗,sars的新闻。文章马上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全国上下立即展开用中医,中药治疗sars,并取得空前的效果。

2月17日,我院又在《羊城晚报》刊登文章《中医治疗非典型,肺炎立大功》,综合介绍了中医中药治疗,sars的显著效果和治疗经验,为抢救病人争取,了宝贵时间,为最终战胜疫情,立下了大功,这篇文章获得2005年“全国中医药好新闻”一等奖。
不惧危难群策群力

2003年,时年88岁的,岭南温病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刘仕昌教授,仍多次深入临床一线,直接指导、会诊SARS病人。

当年春节期间,刘仕昌教授正患脚伤,但他一接到参加“怪病”会诊通知,二话没说就登上了开往,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专车。

事后很多人都为刘老“后怕”,刘老却笑说:“建国前什么病没见过?霍乱、天花、麻疹,我们带一支笔一张纸,几颗樟脑丸就冲过去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名老中医们的,真实写照。

以近90岁的高龄深入,抗非最前线,刘仕昌堪称抗非战线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功臣。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拥有华南,惟一的岭南温病专门研究机构,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诊重点专科,汇聚了一批国内一流的,中医温病学、中医急诊学专家。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温病学专家们还合拟出,预防sars的中药通方,及时用于医院员工和大学师生,的公共预防,并同时向市民公布。

除完成本院的治疗任务外,多位专家还应邀外出会诊,与兄弟医院联合攻克难关。从2002年11月钟嘉熙,教授应邀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全国(也是全球)首例sars患者,庞某会诊,我院专家先后,共会诊病人37名,均在半月左右出院,无一例死亡。

如某医院一例危重病人,在icu上呼吸机已,十多天,生命垂危,遂请彭胜权教授前往会诊,彭教授予扶正祛邪方药,治疗五天后病人顺利,脱机转普通病房,半月后出院。

4个“零”创“抗非”奇迹

零死亡、零转院

2003年中医药治疗SARS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和肯定。

WHO的统计:全球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8400多例sars患者,其中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有7700多例。全球死亡率为11%,香港为17%,台湾为27%,中国大陆为7%。广东SARS死亡率为3.8%,其中广州为3.6%,全球最低。

我院以中医急诊科隔离病区,为治疗主体,以中医为主治疗sars,患者73例,全部治愈出院,创造了患者零死亡、零转院的成绩,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实践发现,有中医及时介入治疗,患者平均退烧时间在一个,星期以内,最短者1天,病人的治疗周期和恢复期,也明显缩短。

中医药治疗sars的近期疗效,是肯定的,那么远期疗效如何?经追踪我院sars患者治愈出院1,年后生存质量状况,结果测得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四个领域,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活力、精神健康等8个,方面以及健康变化,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在我院住院治愈的sars患者出院1,年后的生存质量良好。

经过两次追踪sars,康复者的生存质量,结合同步随访的免疫功能、肺功能以及影像学等多方面,的结果,显示中医为主治疗sars可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药治疗sars的远期疗效,是肯定的。

零感染

2003年“抗非”期间,我院无1例医务人员或患者家属,发生院内感染。

取得这一成绩有,多方面经验:首先是全院服中药预防。医院按照预防sars,通方煎好汤剂,免费提供给大学师生、医院职工及患者家属,几千人服用后,无一人感染。

再者,坚持充分隔离的原则,坚持对sars病区医护人员,实施严格的个人防护。我院在安排sars患者,住院时,坚决把病人安置在既,能隔离、又通风的老式病房,而不是有中央空调、空气不流通的病房,这是促进病人尽快好转、不发生交叉感染与重复,感染的关键所在。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事实证明,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各类人群采取科学方法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提高医务人员防护的,自觉性,也是阻断本病传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于预防和控制sars疫情在,院内的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零后遗症

SARS患者主要存在三大后遗症:肺部纤维化、骨坏死、抑郁症。

据南方都市报2013年的,系列报道,至今仍有一些活在,sars阴影里的后遗症患者,或患有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或多处骨坏死,或轻重不一的抑郁症,或几种后遗症兼而有之,SARS之于他们,不仅仅是疾病缠身,更令生命暗淡。

后遗症当中,骨坏死主要是由于抢救时,大剂量使用激素所带来的副作用。激素对于sars的治疗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又可引起全身多器官,组织的副作用,骨坏死便是其中一种。

激素还有降低人体免疫力,的副作用,SARS属感染性疾病,在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时,如果抗感染治疗不足,还会引起感染病灶扩散。

我院坚持先中后西,能中不西的原则,严格把握激素的使用指征。在收治的患者中,有5例当时因病情危重,而短期地少量地使用了激素。出院后随访到2例,胸部CT、髋关节x平片及mri检查均,提示未见异常。

另,追踪我院中医为主治疗,的sars患者,康复出院一年后肺部及髋关节,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显示:随访的33例,髋关节影像学未见与sars疾病或激素治疗后,相关的并发症或后遗症;肺部影像学大多数无异常,少部分异常表现多与,基础病史、年龄等有关,也不排除sars本身发病,后所残留的部分纤维化。

因此,我们认为中医为主治疗sars不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肺部残留的纤维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均,明显较低。

汲取“抗非”经验应对传染病

加强预防是减小损失的最好办法

本世纪之初,sars给公共卫生防疫,敲响了警钟,也以血的教训提醒医护人员应,时刻具备防疫意识。疫情多突发且危害极大,加强预防才是减小损失的,最好办法。

医务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诊治疫病的临床技能,特别是提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保持专业的警觉性,以争取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同时,医务人员应从2003年防治sars感染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做好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既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更是为了病人的健康。

医院应加强传染病防控的,日常工作,防控结合,督促有关制度的落实,使基础性工作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完善传染病疫情防控的常态,应急机制。

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疫苗”

我院“抗非”零感染与重视实施健康教育,是分不开的。面对突发的疫情和,不断变异的病原,健康教育才是最,经得起考验的“疫苗”这是“抗非”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预防传染性、流行性疾病,要从基本的个人卫生做起,减少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活动,日常要勤洗手,在家要经常开窗通风,平时应注意保暖、休息和适度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这些最简、便、验、廉的预防方法,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医院应组织深入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医院内感染管理规章》,加强健康宣教,针对不同人群普及预防传染病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发挥中医经验和“治未病”思想

中医药治疗传染性、流行性热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远在东汉末年,“伤寒”大流行,《伤寒杂病论》活人无数,为后世治疗该病,确立了范式。清代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染性热病,叶天士等温病学派的医家,在不明致病微生物,的条件下,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足见中医温病学说的价值,许多宝贵经验仍有待我们去,挖掘和传承。中医古代无预防医学,之学科,但早在《内经》时期就总结了包含“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医学思想的“治未病”理论。

中医“治未病”指的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疾病、疫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病情越来越深重。

疾病已经存在,则当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对于疫病,还应当截断防传,既切断疫源,防传他人;亦截断传变,防传他经。

铭记SARS教训应对流感疫情

中医防治SARS的经验也为防控禽流感提供了借鉴。早在2005年,我院老中医就表示,中医有理论,有经验,防治禽流感将大有可为,应充分借鉴2003年“抗非”的经验教训,及早把中医药纳入,流感防治体系。流感是世界性难题。中医药对病毒性疾病疗效,确切,且毒副作用小,受到中外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2007年我院《寒温并用中药复方防治流感的系统监控性,临床与试验研究》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成为国家“人用防治禽流感病毒,药物和新型疫苗研制”项目6个承担单位中唯一的,一家中医单位。

这也是中医首次参与,禽流感防控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目前医学界普遍承认,西药抗病毒效果,还有待提高,像“达菲”这类药物价格高、货源紧,难以普及;而流感疫苗的研制滞后,病毒变异却极快,难以应急。

2009年,为应对猪流感疫情,我院公布了预防中药方,还在门诊部免费派发煮,好的凉茶。该方由我院温病教研室主任钟嘉熙(,钟嘉熙)教授研制,他曾是广州市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治中医组组长,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优势。

弘扬“抗非”精神

SARS期间,医护人员奋不顾身、舍身忘我,谱写了当代的“大医精诚”。经历抗非,医务人员的高尚情操、对患者的一片爱心和苦心,换回了群众的理解。

一位sars患者,康复后坦言:只有在疾病流行的时候,我们才会体会到医护人员的付出。

2003年的护士节,我院急诊科的一位,护士先后收到10多束鲜花,当天她激动得流下热泪,她说:“我在急诊室干了5年,经常受到患者或家属,的谩骂,从没有像今天受到如此,的尊重。”

无私奉献之大医,精神如冬日正午的阳光,医患关系之坚冰悄然消融。

“抗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广大医护人员以,大无畏的精神,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在这场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中,他们以汗水和热血,乃至生命,重塑医之灵魂。

它留给我们的还是,一种精神财富,是勇于担当,不怕苦不怕累,奋不顾身、众志成城的“抗非精神”。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者/冼绍祥、陈坚雄、黄可儿、方宁,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山楂   视觉|花椒
-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柴胡|13148835568(微信同号)

-转载原创联系-

紫苏|18018790602(微信同号)


    关注 医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