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型肺炎“概念股”的估值偏差

 

过度反应导致“概念股”的估值过高,最终导致下跌。...



(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 lixunlei0722)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报告数增多,疫情的动态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股票市场也对此做出了,反应,一些概念股近日波动明显。我们认为,投资者对涨幅较大的,概念股需要保持理性,谨慎参与。本文通过统计分析,2003年“非典”期间相关概念股的表现,后发现,即使在“非典”那么严重的疫情下,相关概念股的实际,利好都非常有限,市场情绪引起的,股价波动往往过度,普通投资者往往高估了短期,事件对于宏观经济及相关行业的影响,参与概念股投资的收益很,小而承受的风险却较大。

新型肺炎对我国经济影响究竟多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正处在爆发阶段,作为只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学者,我肯定没有能力来预测这,轮疫情的持续时间和扩散范围。但从非典疫情的历史,经验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生成期、爆发期、衰退期和消亡期,前后大约持续半年多时间。其中对人们出游、餐饮等影响最大的,高峰期在2003年的3-6月份,之后开始步入衰退期。

与非典相比,目前新型肺炎的,死亡率不算高,为3%左右(17/550),当然样本还不够大;而当年非典的全球死亡率,接近10%。接近昨天晚上22点,确诊新型肺炎,患者人数550人,其中死亡17人,估计还会继续上升,而当年非典的国内患者,达到5300多人。

这次新型肺炎病毒与非典,病毒有相似性,对温度比较敏感,随着六月份国内气温上升,估计病毒传播会进入,衰退期。但由于当前恰逢春运,旅游高峰,对旅游、餐饮、零售、交通运输、酒店等会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例如,2003年我国交通运输中,旅客周转量增速为-2.3%,国内旅游人数达8.7亿人次,下降0.9%;旅游总收入3442亿元,下降11.2%。

尽管零售、餐饮等增速仍维持在10%左右,但相比2002年,还是有明显的回落。不过,到了2004年,受非典影响比较明显的,行业均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也就是说,影响最多就一年了。

但是,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如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非典太恐怖了,但实际上非典造成的,全球死亡人数不到1000人,危害不及其他的很多,传染病。但就在那个时候,“非典经济学”的书都出来了,我们现在应该不会把“非典经济学”当成经典的经济学来读,了吧。然而那时,“非典经济学”是畅销书,可见人类是很容易给予当下,过高的权重,以至于产生集体误判。

当然,2020年中国经济本身就面临,增速下行压力,又遇到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比较明显。而我国服务的比重已经,比2003年提升了20多个百分点,因此,影响不容小视。不过,由于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应变能力较强,估计会适度增加,财政赤字率,加大货币宽松力度。

把历史拉长看,新型肺炎如同非典一样,都会慢慢消退,对于经济的长期趋势,不会构成重大影响。而且,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性似乎要低于,2003年的非典,在经历了那次非典之后,我国当前防控病毒能力、对新型肺炎的重视程度、国民防范意识等,都要胜过2003年。

例如,今天凌晨,武汉作出部署: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坚决防止疫情向,其他地区扩散。这一举措从时间上看,要比当年应对非典时采取的举措要,早且力度更大。此外,2003年媒体传播,不如当今,那时没有微博、微信。媒体传播方式的,快捷和宏大,对于防范疫情扩大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因此,我们认为,这轮新型肺炎爆发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而且现在还很难说会不会,恶化,但从概率的角度看,危害度相对还是有限的,如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推迟了把武汉,事件界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从最坏的评估看,疫情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至多,也就一整年了。

非典期间“概念股”表现如何

通过互联网检索,选取了“非典”期间关注度较高的16只,概念股,从它们在非典期间(2002年12月16日,到2003年6月底)的最大涨幅来看,大多数的最大涨幅都明显超过,上证综指和医药生物指数同期的最大涨幅,可见当时疫情引起的,股价反应是很明显的。但如果再往后看半年,发现非典概念股的超额,涨幅基本都全跌回去了。从2002年12月16日到2003,年底期间,非典概念股的平均涨跌幅相对上证综指和医药生物,指数都没有超额涨幅,而且明显跑输上证综指。

2003年非典“医药概念股”跑输上证综指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用16只非典概念股构成等权指数,其走势仅在2003年3月,到4月期间(疫情快速扩散期)短暂的大幅超越上证综指和,医药生物指数,随后便明显回落,回吐之前的涨幅。可见,疫情对股价的影响是,基于情绪的短暂且过度的反应。

历史上“非典概念股”跑输大盘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各种“卖断货”对相关公司业绩,贡献被高估

统计相关概念股2002、2003、2004年的净利润增速,受“非典”影响的2003年净利润增速跟前后一年比,并没有明显的增高。当时板蓝根和醋被“卖断货”的恐慌现在还记忆犹新,但直接受益的公司——白云山、三九药业(曾用名)、恒顺醋业2003年的净利润增速,并没有惊艳。可见,单个产品短期的“卖断货”对公司全年的业绩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卖断货”的公司利润并没有超常增长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理性评估事件性因素对上市公司影响

直观来看,疫情对相关医药公司,业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评估其影响度,进而判断股价上升空间的,大小呢?前提是要认识到这种事件,性的影响可能是短暂的、一次性的,因此不能用静态的,估值方法来看待。

比如,很多普通投资者都会,用静态pe(市值/盈利)来评估股票的估值高低,假如他认为这次事件可能引起相关概念,公司盈利翻一倍,那么保持pe不变,的情况下,股价也应该涨一倍。甚至有些投资者可能,会从peg(PE/盈利增速)的角度去看待,即公司业绩翻一倍,那意味着增速是100%,从peg来看股价涨幅,就应该远不止一倍。其实静态估值的指标只有在当前的盈利水平对未来,具有代表性的时候才有意义,而事件引起的盈利突增,对未来盈利水平没有,借鉴意义,因此静态估值指标也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如何定量的评估事件,性冲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呢?采用现金流贴现的模型能比较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比如,假如这次疫情事件使得某,医药公司受益,今年盈利能增加一倍,但影响是一次性的,即只影响今年业绩,对明年以及之后不,造成影响。为了简化,假设公司每年的盈利,就是现金流,那么没有受益疫情前,公司的价值等于未来,盈利的贴现值:



假如受益疫情,公司当年盈利从,e1变为2*E1,则



受益后增加的价值为:

可以近似的认为是E1(r为贴现率),也就是公司一年的盈利,那对应股价的涨幅,大概是多少呢?假如公司受影响之前,的pe是20倍,即P/E1=20,P=20*E1,也就是说市值p,增加一个e1,对应涨幅只有5%。如果公司的PE更高,则市值对应的涨幅就更小。

可见,如果是事件性的、一次性的利好,即使对当期业绩影响很大(盈利翻倍),对股价的理论影响也很小!相反,如果对长期盈利,趋势有影响,则对股价的影响会,非常重要,比如在欧美市场某一,公司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时,即使对近期业绩影响不,那么大,但股价的反应一点都,不吝啬。

可见,无论是从2003年“非典”概念股的前车之鉴还是事件对,上市公司理论价值的影响来看,投资者对新型肺炎概念股都,需要保持理性,谨慎参与。

延伸阅读:

周期幻觉与人性

2020年经济前瞻:能否稳住房地产

地产的韧性正在逼近临界值?

从流动性角度看经济减速下的投资机会

房住不炒:理想与现实之差如何缩小

如何把利率降下来——参加总理座谈会的几点感悟

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

还能——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吗?

分化——已经势不可挡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中泰,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若您非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中泰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中泰证券的客户。感谢您给与的理解与配合,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订阅号为中泰,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中泰证券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中泰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报告的摘编而,产生的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中泰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中泰,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订阅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泰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加入封闭讨论区 “李迅雷宏观视角”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