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这个曾影响乔布斯的人,也走了

 

他将其一生活成了,商业案例。...



点击上图▲加入学习
开启你的2020商业书单阅读计划




“他将其一生活成了,商业案例。”被《华尔街日报》如此评论的克里斯坦森,于2020年1月23日在,美国去世,享年67岁。

在他精彩的67岁的,人生中,最璀璨的那颗星星便是《创新者的窘境》。通过这本书,他提出了“破坏式创新”理论,第一次系统地研究“大公司为什么会失败”。他还曾两度获选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在世管理思想家称号。

他的理念影响了很多人。比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杰夫·贝索斯等全球科技巨头。

这本书也同样影响,了吴老师(吴老师)。在《影响商业的50本书》中,吴老师这样说:“过去20多年,我们在互联网世界,看到的所有变化,在1997年的《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中都已经描写到了。”

今天,小巴选取了吴老师在《影响商业的50本书》中讲述克里斯坦森的文章,以此纪念这位为商业世界,带来反思和启迪的人。



在单纯追求利润和增长率,的过程中,一些伟大企业的伟大管理者因为使用了最佳管理技巧,而导致了企业的失败。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文 / 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在1990年代之前,很少有人研究失败,在绝大多数商学院的案例库里,都找不到一篇关于失败公司的论文。

最早提出警示的是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他们在1990年出版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书中认为,随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技术,迭代的加快,创新的周期正在,快速地收窄,这对大型公司构成,了前所未见的挑战。

199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出版《创新者的窘境》,第一次系统地研究“大公司为什么会失败”,他提出“破坏性创新”这个新概念,并得出了一个颇,有点惊悚的结论:越是管理卓越的公司,在“破坏性创新”时刻到来的时候,越难以摆脱困境。

这个近乎宿命的结论,启迪了很多人,包括不可一世的乔布斯。后来发生的事实正是,一些巨无霸型的大公司正是被,一家又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击败,这一景象几乎出,现在所有的行业,从百货、金融、电脑硬件到互联网。



克里斯坦森创作《创新者的窘境》是在1990年代中期,这正是计算机行业从,大型机向台式机转型的关键时刻,他惊奇地发现,“没有任何一家主要生产大型,计算机的制造商,成功地转变为在微型,计算机市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生产商。”

那么,是这些公司的管理不善吗?答案恰恰是相反的。这些公司是全世界管理效率,最高的公司,而且无一例外地拥有杰出,的领导者,到1982年,他们还出现在汤姆·彼得斯的卓越样本企业的,名单上。




克里斯坦森的研究结果是:良好的管理正是导致领先企业,马失前蹄的主因。

“准确地说,因为这些企业倾听,了客户的意见,积极投资了新技术的研发,以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因为它们认真研究了,市场趋势,并将投资资本系统性地分配给了能够带来,最佳收益率的创新领域,最终,它们都丧失了,其市场领先地位。”

一个更悲剧的事情是,那些颠覆性的技术居然有很多,来自于大公司的实验室,而小公司的创业者正是从大公司,被排异出去的“失意者”。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第一个研发出数字相机技术的是,胶卷公司柯达,第一个研发出手机触屏功能,的是诺基亚,可是它们都不是这些技术,的勇敢使用者,它们的前途因此被埋葬。诺基亚的最后一任总裁,在公司被收购时,颇为无奈地说,“我们什么也没有做错,但是我们还是失败了。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克里斯坦森系统性地研究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他有三个发现。

发现一:延续性技术与破坏性技术之间存在,重大战略差异。



破坏性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其技术产品是从未有过的、完全新兴的事物。而对于大公司而言,这一技术在一开始往往针对,的是一个无法检测的新兴小市场,它不能满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和,强大的制造能力,这对大公司的,决策构成了致命的挑战。

发现二:技术进步的步伐可能会,而且经常会超出市场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致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可能,会错失潜在的新技术市场。

与一般的观察不同,克里斯坦森发现,在诞生初期,破坏性技术产品的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由于其某些新特性,使得这种产品会受到非主流,消费者的喜爱,终而彻底改变市场的,价值主张。

发现三:拥有一整套管理模式的成熟,企业为了融资,更在乎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资本回报率,是否能吸引投资者,上市企业尤其如此。



克里斯坦森认为,成熟市场与大公司资金对“破坏性技术”有天然的排斥心理。即便管理者拥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希望带领他们的企业朝,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展开冒险,但是,绩效主义者和严格高效的,流程管理,也会在企业内部,阻挠这种改变的发生。



《创新者的窘境》一书,其实提出了一个,十分叛逆性的结论,那就是,已经成熟了近半个,世纪的公司治理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越是大型的成功企业越容易,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恐龙”。  

这一结局,甚至与它既有的能力、资本乃至领导者的勤勉,无关。

在书中,克里斯坦森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或者说,这个“锦囊”根本就不存在。他的根本性建议是,大公司决策层应该放弃对高效管理,制度的迷信,将组织创新能力极度下沉,“把开发破坏性技术的职责,赋予存在客户需求的机构”。“尚不存在的市场是无法,分析的,因此,管理者应对破坏性变革采取的战略和计划应该是,有关学习和发现的计划,而不是事关执行的计划。”
克里斯坦森的这本书,在刚刚出版的时候,并没有引起轰动性的效应。因为,变化才刚刚开始。到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接下来的十年,技术和商业模式发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突变,无数教科书上的,卓越公司陷入泥潭,他的观察才渐渐,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对克里斯坦森的理论最为,关注的,是那些即将发动颠覆,行动的挑战者们,其中就包括,苹果公司的乔布斯。



2007年,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土井,利忠(笔名“天外伺朗”)发表《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一文,引发剧烈的争论,他的观点便大多来自《创新者的窘境》,认为正是优异的日本式,管理最后无解地让索尼公司走向衰老。

克里斯坦森的这部书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2011年,他本人则在《哈佛商业评论》的“当代50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评选中排名第一。《创新者的窘境》在出版后的二十多年,里激励了无数的创业者,也让那些大公司,治理者坐立不安。比尔·盖茨曾半开玩笑地说,“自从克里斯坦森提出破坏性,理论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破坏性’的。”

注:克里斯坦森开创了破坏性创新的,全新研究领域,他后来还出版了《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基因》等系列图书。
阅 读 推 荐

吴老师推荐的阅读版本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全新修订版。

滑动图片▼查看完整书单
50本书读懂300年商业文明史
点击下图▼立刻读书





    关注 吴晓波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