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的"大片",张艺谋又要领军潮流?

 

张艺谋还是牛X,一出手又是精品...



随着春节疫情的爆发,估计很多人已经,在家里快憋疯了。

出去是不可能出去的,为自己好,也为大家好。

但咱可以刷剧刷片。

我想,比起在客厅用电视看,可能更多人还是会选择窝在,床上用手机看。

其实不止是这个春节,就算放在平时,恐怕情况也是如此。

这是科技与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为手机用户量身,定制的竖屏影视。

这是好是坏?电影会因此发生变化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电影发展的历史很漫长。

而在这漫长的路上,它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坎,至今安然无恙。

今天,咱们不推电影电视,我相信你已经快刷吐了。

咱来聊聊这其中的,一些坎儿。

标志着电影诞生的《火车进站》


>>>>无声到有声

早期的电影都是默片,这我们都知道。

但实际上,观众对声音的渴望,在电影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如影随形。

刚开始 ,电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时候让配音演员,站在幕后说话。

后来,有人又想出在电影放映,现场进行音乐伴奏的办法。

这种方式风靡好莱坞长达三十年,之久。

后来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有声电影的出现慢慢具备了,充足的条件。

但没人敢吃这个螃蟹。

此前就早已有人试图在电影中,添加声音片段,且失败过。

更何况观众已经被培养出了,看电影的同时,听现场配乐的习惯。
图源网络


好莱坞的大老板们不愿意,也不敢去贸然打破它。

除了华纳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萨姆·华纳。

当时,华纳的经营状况不善,濒临破产。

而萨姆选择把宝押在了当时无人看,好的有声技术上面。

他想让电影开口说话。

于是,《爵士歌王》应运而生。

1927年10月6日,当所有人跟往常一样坐在纽约的一家,影院看电影的时候。

银幕上的阿尔·乔生突然开口说道:

等一下,等一下,你们还啥都没听到呢。

影院的观众反应过来后,瞬间爆炸,纷纷高声欢呼。

因为,他们见证了历史。
《爵士歌王》


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台词并非华纳,故意安排。

而是由演员乔生在(乔生在),排练的过程中,即兴说出了口。

在萨姆的极力劝说下,这句台词才终于得以保留。

也才终于有了这影史上,的第一句台词。

>>>>黑白到彩色

影史上公认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上映于1935年的《浮华世界》。

但实际上,对于色彩的探索,电影人很早就开始了。

1896年,托马斯·爱迪生就已经在纽约开始展映他,的双色电影。

1906年,来自于英国布莱顿的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发明了,kinemacolor系统。

这是第一个成功的,彩色电影制片工艺,由此催生了不少彩色电影。

其工作原理采用的是,双色加色法,即在红色、绿色滤光镜后交替投影,黑白电影。

色彩是有了,但不够自然,也不够多样。
《参观海滨》


1916年,更高级的Technicolor(特艺色彩系统)诞生,但这时候也仍然,只是双色系统。

1932年,technicolor推出三色,系统。

迪士尼就是以此,技术为支撑,首次制作了彩色动画短片《花与树》。

随之而来的便是《浮华世界》的问世,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

从此,彩色电影的制作,时代开始了。
上:《花与树》,下:《浮华世界》
>>>>16帧到120帧

电影诞生的时候,并非是我们现在常用,的24帧。

早在19世纪上半叶,人们已经搞明白了活动影像,的成像原理。

即视觉暂留原理。

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

这个原理虽然不如20世纪,初的"似动现象"能对电影原理做更,好的解释,但当时的先驱们确实是受到视觉暂留原理,的启发后发明了电影。

除此之外,电影先驱们还找出,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

每秒钟至少要,播放16张图片,活动影像看上去的效果才能,算是流畅。

这便是早期电影为什么是,16帧的缘故。
图源网络


如今,电影已经发展,到120帧了。

虽然李安的《双子杀手》遭到了很多批评,但没人能否认那些,动作爆炸场面的震撼。

他想要探索未知的,电影表现形式。

就冲这一点,李安也值得每一个影迷和,电影人尊敬。

至于未来是属于多少帧的,谁也无法下定论。
>>>>横屏到竖屏

这十年,除了互联网的野蛮生长,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极为,深刻的还有一个。

智能手机的普及。

并且,手机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越来越多地占用了,人们的注意力和时间。

据统计,全球近一半的人口使用,手机,而这之中又有近一半的人,每天至少花费5个小时在智能手机上。

由此,催生了直播和短视频,的火爆。

也催生了竖屏视频的兴起。
图源网络


它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方便,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就拍,就上传。

观看也是如此,更符合现代人的习惯。

缺点是很难拍出新意,也很难发展成长片。

因为在生理上,人眼是横着的。

另外,电影发展了100多年,观众也已经习惯了,用横屏的方式看视频。
《水形物语》


但,在短片、微电影等领域,竖屏视频还是值得去,探索的。


可惜的是,市场上并没有很多这,方面的尝试。

要么和直播一样,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面对面叙述。

要么就只是随手记录一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也有高级点的,竖屏剧。

然而,大多都是些用台词,和对话堆砌起来的内容。

以情节为主,而忽视了电影的构图、调度、运镜等独特的美。

说白了,还是用横屏的思维在,拍竖屏视频。

因为,想要创新,实在是太难了。

竖屏限制了演员的,发挥空间(稍微动一下就出画)、不好构图、不好展现多人场景......

但,难,不代表没人愿意去做。

比如下面这辑微电影。

单场景,时长很短,故事也简单,却拍出了电影内味儿。



上下班路上常见的,自动扶梯。

人来人往,大家却都只顾做着,自己世界里的低头族。

扶梯上人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任何交汇的可能。



但,意外发生了。

商场里扮演财神鼠人偶,的女孩,失手把头套掉到,了另一条扶梯上。

有人视若无睹,有人看看也就算了,也有人愿意把头套,捡起来还给女主。
起初,男主并没有把这当一回事。

还头套时,礼貌性假笑,还完之后,立马冷若冰霜。

可自此之后,男主总会在扶梯这儿,碰见女孩。

有时她会跟他打招呼,有时她会送一些,祝福小物件给他。

次数多了,男主的脸上慢慢也,开始有了笑容,视线里也开始有了他人......
这是由别克出品,张艺谋导演团队拍摄的,四辑系列微电影之一。

你不得不佩服,这场景找得实在是好。

横屏的魅力很大,但总有些场景和构图是更加,适合竖屏的。

就比如上面的扶梯。

用横屏当然也可以拍,但要么就只能在两旁留出,不必要的视觉空间,要么就只能隔得太近,体现不出扶梯这一,场景的特点。

反倒是竖屏,能让角色刚好站在对角线。


而如果你注意看的话,影片的构图也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和电梯的平行线一样,镜头是端正的,也冷漠。

随着男主为女孩捡起头套,镜头变了。

远景变成了全景,构图也不再死板,而是斜了一点。

笑容和温暖,让两条平行线相交了。
谁说竖屏视频就,没办法创新?就得堆对话,怼近景?就不能玩视听语言?

只是大家懒得去探索,去发掘罢了。

而别克联合,张艺谋导演团队,作为贺岁微电影系列,一下就拍了4个。

上面所说的,正是出自这个系列。

无一例外,都是极少的台词,却极好地利用,了竖屏的特点,玩出了新花样。

比如《遇见你》。

火车上,上中下卧铺,男孩遇见心动女生。

从一开始的画面两端,到最后一个镜头,三个空间。

无需一句台词,就能把男孩喜欢却又害羞的,心情表现得恰到好处。
另一辑微电影《陪伴你》,则是突出展示了,橱窗内外的纵深视图。
不过,这四辑微电影并非纯粹,为了展示竖屏的优势和奇观。

而是将其融入独特的,场景之中,让视听语言为故事服务。

这才是最关键的。

同时,这也正是别克希望通过这四辑微电影想向,大家所传递的人文关怀。

亲情、共情、美好和善意,永远是人类,是电影取之不尽,也不可脱离的题材。

只要用对了方法,竖屏一样可以拍出精品,拍出"大片"。
最后,男主把笑容传递了下去


1895年,电影诞生。

在未来,电影会发展成什么样,没人知道,说不定会越来越像游戏。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以后科技和媒体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成了什么形式。

电影永远不会消亡。

因为,有人就会有故事。

有故事,就会有电影。


祝愿大家新的一年

再次相遇

笑容依旧



    关注 影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