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人为什么会死?”疫情来临,怎样跟孩子谈论生命和死亡?

 

央视少儿频道《快乐大巴》栏目推出《成长的烦恼——怎样和孩子一起面对疫情》系列视频,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专家黄峥,博士为家长支招。...

来势汹汹的疫情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孩子在听到这样的新闻后,可能会对死亡产生好奇,和恐惧,不少孩子也会问出,这类令人棘手的问题: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

妈妈,我会死吗?
身处疫情中,面对孩子提到生命和死亡,问题的时候,家长该如何正确应对和,回答呢?怎么说才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央视少儿频道《快乐大巴》栏目推出《成长的烦恼——怎样和孩子一起面对疫情》系列视频,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专家黄峥博士为家长支招,今天我们就来听,专家讲一讲:
疫情中怎样跟孩子谈论,生命和死亡?

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不回避、不忌讳,有效沟通

面对孩子关于死亡的提问,家长一定要保持耐心的态度,不回避,也不忌讳,积极正面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跟孩子保持有效沟通,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的情绪。

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这件事情,比家长想象得都要早,大约在四五岁。特别是如果家里,有亲人去世,或者孩子看到过小动物,的死亡,他会更直接地感受到,死亡的存在,并因此会产生很多,的焦虑和困惑。

耐心和尊重的态度,非常重要

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一般包括:

死是怎么一回事儿?

死的时候会不会很痛苦?

死后还有没有感觉?

是不是我死了就,永远消失了?

同时,孩子也会对生命很好奇,同样会问:

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生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

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孩子还会关心一些,关于自我意识的问题,比如:

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

为什么会有“我”的这种感觉和意识?

这些问题都很深奥,家长未必能够给出一个完全,满意的答案。不过家长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耐心和尊重的态度,非常重要

如果您对孩子简单粗暴,地拒绝,或者感觉这些问题非常令人,讨厌和厌恶,让孩子别胡说,别瞎想,这些态度其实传递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它不仅不能阻止孩子瞎想,还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其实也是非常,恐惧死亡的,反而会给孩子增添更多,的焦虑。
家长该跟孩子谈些什么?
如果孩子询问了以上,这些问题,家长该跟孩子谈些什么呢?

根据孩子年龄段的不同,家长采取的方式也应有,不同侧重:学龄前的孩子以安抚情绪为主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家长应该以安抚,孩子的情绪为主。可以向孩子保证,只要他听医生的话,听家长的话,就会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如果孩子问到:“我会死吗?我能活多少岁?”

家长可以告诉他:“只要你爱护身体,保持健康,可以活100岁。”

100对于4、5岁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会从家长耐心,平静的态度里感觉到,死亡距离他和他的家人,都很遥远。
当然,这种保证并不是一次,就能奏效,这一类的问题和困扰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每一次被孩子问及,的时候,家长都保持类似的态度,用相似的回答,方式回应即可。

这样我们就会逐渐地在孩子,和死亡之间搭起了一道心理屏障。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们都会知道,人终有一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这种规律,并不影响他们快乐地生活。
向学龄的孩子讲述生命的规律

学龄的孩子喜欢对问题刨根问底,像是个小小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有时候可能觉得疲于应对(,于应对)。

不过,现在资讯很发达,大家在网上就能找到,很多问题的靠谱答案;还有一些优质的绘本、读物,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帮助他们去探讨“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类很深奥的问题,家长不妨找来,和孩子一起阅读。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非常难以,回答,比如“我为什么是我?”这样的问题,家长也可以坦诚,自己也不知道,而且连科学家都,没办法准确回答,可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总之,在这样的探讨过程当中,家长一定不要打击孩子,而是鼓励孩子保持对深奥,问题的好奇心,让孩子多动脑筋,多思考。

点击文字链接,你还可以看到:

怎样和孩子一起更好地,面对疫情?听听心理专家怎么说!

面对疫情,如何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懂得自我保护的种子?


近期,在央视少儿频道《快乐大巴》栏目推出的《成长的烦恼——怎样和孩子一起面对疫情》系列视频中,你还将看到以下内容:
面对这样一个超长的寒假,我们如何能让孩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央视频“快乐大巴”,你将看到更多相关内容!
监制丨郑漠

主编丨王晓洁

编辑丨王君

了解更多资讯,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下载央视少儿客户端


    关注 央视少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