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沁源:抗战军民坚韧不屈木雕剪纸构思精巧 千年古建历久弥新手工麻纸薄如蝉翼

 

太岳之巅,沁水之源。沁源,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小城,正在三晋大地上焕,发起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

CCTV-10


2020.2.9 15:3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山西卷 沁源篇


 _
沁源篇  预告片
沁河,流经沁源县境的河流,如同一条蜿蜒的玉带,穿梭在太岳山东麓,它是沁源人的母亲河。
在一座险峻直立的,山崖下面,有一个如茶碗般粗细,的出水口。山泉从这里汩汩而出,这就是沁河的源头。
“沁水……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这是《水经注》中对沁河源头的记载,谷远县就是今天的沁源县。


明万历版《沁源县志》记载:“汉为谷远郡,属上党。……后魏因沁水之源,更为沁源县。”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沁源开始作为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古寨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古寨村,位于沁源县王和镇,保留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青砖石雕镌刻着土地,的记忆。
贯穿古寨村的主干道,在古代是沁源通往平遥、太原的必经之路,古寨村因此也是晋商,北上南下的交通节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就了古寨村曾经,的兴盛与繁华。
古寨村依山而建,层层叠加,院落以四合院形式为主,上房为窑洞,是上党山地古民居的,鲜活标本。精美的木雕、砖雕,无不彰显着晋商,大院的风韵。2019年,古寨村被列入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抗战军民坚韧不屈


沁源县阎寨村,距离沁源县城约7千米,在抗日战争时期它被,称为太岳山上的“小延安”。
1942年10月20日,日本侵略者兵分,七路进占沁源,企图将沁源作为“山岳剿共试验区”,以推行其怀柔笼络政策,进而蚕食我军抗日根据地。

据《沁源县志》记载,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民国31年(公元1942年)11月11日,太岳军区正式发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敌人’的命令。”自此,沁源围困战拉开了序幕。
有一组照片记录了,1943年春,沁源军民在山上开荒、种土豆的情景,至此克服重重困难的,沁源军民,开始对日军主动出击。他们不仅劫敌抢粮、抢种抢收,还展开了大规模的地雷战、麻雀战等破击战,敌人的阵地开始逐渐收缩。
1945年3月,在太岳军区党委的指示下,沁源党政军民对困守在沁源城内的日军发起,了最后的围攻,历时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如今,沁源围困战纪念馆每天,都会迎来许多参观者,这已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沁源人,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木雕剪纸构思精巧


月饼模,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印模图案虽丰富多彩,但形状都以圆为主,寓意圆满。月饼模承载了,上千年的中秋文化,不仅是制作月饼的工具,也是前人留下的民俗艺术。
制作月饼模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雕花。雕花必须要反刻、阴刻,这样月饼上的文字和,图案才会正确,呈现凸刻的效果。雕刻图案的深浅决定着,一件月饼模的最终效果,太浅,月饼的花型立体感就弱;过深,又不利于月饼顺利脱模,丧失其实用性。
史玉荣(史玉荣)是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沁源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来,他都在琢磨、推敲月饼模雕花这毫厘,间的差距。
史玉荣(史玉荣),用刻刀传承着千年文化,赵国庆则用剪刀记录着沁源的历史,故事和当代生活。
沁源剪纸,具有典型北方地区的粗犷,和纯朴。逢年过节,沁源几乎家家做剪纸,户户贴窗花,红红的剪纸映衬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在赵国庆剪了,三十多年的作品里,最令他满意的就是,这幅名为《沁源围困战》的剪纸作品。
赵国庆并不满足于传统(于传统),的剪纸技法。十几年前,他开始大胆创新,结合上党堆锦技艺中的,堆花技艺和多层衬底艺术,尝试制作剪贴堆衬剪纸。
2011年,沁源剪纸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麻纸薄如蝉翼


汉麻,我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素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的美誉。汉麻纤维长,韧性大,且不易受霉菌腐蚀和虫蛀,是优质的织物和造纸原料。
渣滩村自古就有种植麻类,植物的历史,再加上潺潺的沁河提供,优质水源,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这里手工,麻纸业的繁荣。
纸出于水,或有厚如牛皮,或有薄如卵膜,厚薄之间,关键在手上“荡”的功夫。速度和力度恰到好处地,结合,才能造就一张上乘,的沁源麻纸。
麻纸虽薄,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轻盈洁净,却将厚重的,历史遗产传承永续。
千年古建历久弥新


灵空山位于沁源县城西北部,山上古松参天、林海碧波,是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据2009年版《灵空山志》记载,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唐僖宗第四子李侃,为躲避战火,来到灵空山,后削发为僧,增修殿宇。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笔赐额“圣寿寺”。
圣寿寺坐落于灵空山深处,的平台上,它背靠危崖,前临深谷,以正殿为中心,左右对称排列,这种因地制宜的建筑布局打破了我国古代寺庙多,采用前后排列的传统形式,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设计上不拘一格、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圣寿寺周边,还分布着众多珍贵,的古建筑,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这,座架设在山峦之间的桥梁。
峦桥是一座干栏式叠加桥梁与,歇山顶单椽长廊建筑组合而成的木结构古桥。整座峦桥最为独特,的当属梁架,由十五根直径约六十厘米、长十七米就地取材的松木,层层叠加而成,在国内木结构建筑中,十分罕见,堪称木结构古桥珍品。
1980年,经晋东南地委、行署批准,沁源人民开始了对这,片千年古建筑群的修复工程。
2013年,包括圣寿寺、峦桥等在内的灵空山圣寿寺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沁源县和介休市交界的,绵山之巅,有一个山坡,每年秋季鲜花盛开, 故名“花坡”,是沁源县独一无二的亚高山,草甸风景区。
勤劳聪慧的沁源人,总能紧跟潮流和外界保持,联系和同步,他们用绿水青山装饰着自己,美好的家园,伴随着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广袤的沁源大地正焕,发起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_

_

_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平平安安过大年!

_

_

_
_

_

_

_

_

_

_

中国影像方志

《沁源篇》

播出时间:2月9日 15:38

_

_

_

_

_

_

_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胡悦 周上(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