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重症病例明显下降,湖北发生了什么?

 

2月8日,全国新增新冠肺炎重症,病例仅为87例,而此前5天的,数字分别为492例、431例、640例、962例...

2月8日,全国新增新冠肺炎重症,病例仅为87例,而此前5天的,数字分别为492例、431例、640例、962例、1280例。此前,新增重症病例一直快速攀升,的势头,突然急转直下,降到了不足百例。尽管这一数字在,2月9日再次升至296例,但快速上升的趋势已经,出现明显变化。

毫无疑问,全国新增重症病例出现,曲线变化,湖北省在数字上作出的,贡献最大。湖北发生了什么?这一“反常现象”的背后可能存在怎样的原因?这一明显的数字变化,可能意味着什么?对此本报记者采访来两位,身在武汉“战疫”前线的重症医学专家。

重症患者收治与此前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各委属委管医院派出的医疗队都已逐渐独立,承担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3家,北京大学附属医院,此前共同组成一支医疗队,在各自补充支援力量,到位后,就地分为3支医疗队,分别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3个重症病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转战至b,栋10楼的一个病区,独立接管约50张床位,并于2月8日晚,开始收治重症患者。

“我们当晚安排了近,30名医务人员进驻病区收治患者,但与几天前的情况相比,转运来的重症患者并不,算太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教授告诉记者,第一名患者转至病,区时已接近23时,“本来以为开辟新病区(新,病区)会有患者快速涌进来,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3个病区的情况差不多,一个夜班收治的患者都,在10余人”。而在2月3日晚,3家医院共同接管的新病区(新病区),开始收治患者时,一个夜班收治了30多名患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新增重症病例减少,或由多重因素促成

安友仲教授表示,新增重症病例出现明显下降,可能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武汉封城并采取严格,的人员流动管控措施,已经持续了大约两周时间,度过了一轮疾病潜伏期。不仅是重症病例的数字,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的增长趋势,均已不像此前那么‘凶猛’,出现了逐渐稳定的趋势,而且正在出现略有减少,的苗头。”安友仲教授说,防控任何一种传染病,最重要的两点就是,隔离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特别是对于没有疫苗可用,的传染病,更要攥紧拳头,集中力量隔离传染源,“武汉严格防控措施的效果,似乎正在显现”。

“从12月下旬至今,已经过了6周多的时间,一部分人应该已经出现,了抗体。”安友仲教授进一步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人体最初有些措手不及,免疫识别较差,会出现强烈炎症反应,的不稳定状态,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后,机体的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应该已经被调动起来,有些感染患者在度过最初,的两周后,病情发展正在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由轻症发展至重症的情况也,会相应有所缓解”。

四川省第一批医疗队华西医院,医疗组,参与了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13楼的,一个普通病区、9楼的一个重症病区的,患者救治工作。

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罗,凤鸣教授表示,此前,由于核酸检测能力滞后、医院收治能力有限等原因,武汉市各家医院的门诊和观察区,都滞留了一定数量的重症患者;同时,核酸检测滞后,还使各医院滞留了不少,临床治愈患者,不能及时通过两次,核酸检测后出院,大大限制了医院床位的周转。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核酸检测能力提升,逐步实现了应检尽检,各医院床位的周转也,明显加快了。”罗凤鸣教授介绍,最近几天,武汉红十字会医院13楼病区每天都有,患者治愈出院,最多的时候一天,出院十几名患者。

此外,从1月底至今,国家一直在向湖北省持续,派出医疗队,支援当地患者救治,大大提升了当地的患者,收治能力,加快了重症患者的,收治速度,使此前没能收治的重症病例存量,已基本得到收治。

专家推测,上述各种因素作用的叠加,使湖北省的新增重症,病例出现了明显减少。但安友仲教授也坦言,重症病例的绝对数量,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减少,因为整体病例基数毕竟很大。此外,各类病例的新增趋势是否,已经趋稳、新增重症病例是否进入,下降通道,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重症患者救治,仍有困难需要克服

针对目前武汉地区的重症患者救治,安友仲教授表示,集中患者、集中空间、集中专家已基本实现,但医疗设备的,集中程度尚显不够。

目前,北大人民医院国家医疗队负责的病区只有2台经,鼻高流量氧疗仪,“我们昨天想找一台无创,呼吸机,但寻遍全院也没有找到”。安友仲教授说,受限于医疗设备等,支持条件的限制,参与重症患者救治的医疗队,还没有真正发挥“十分”的作用,“处于一种有劲使不出的状态”。

设置6家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定点医院,有着数千张床位的容量,目前武汉市的重症患者集中,收治规模史无前例。对此,安友仲教授建议,应尽快组织临床及医用设备管理,方面的专家,在市级层面建立统一,的医疗设备筹集、分配的管理机制,以保障相对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此外,安友仲教授坦言,部分基础条件的“先天”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重症,患者救治的效率。比如,由于集中收治了大量患者,导致用氧量急剧上升,有些医院集中供氧系统的压力,难以满足需求,给经鼻高流量氧疗仪、呼吸机等呼吸支持设备,发挥作用带来了一定影响。

集中供氧系统压力不足,似乎是目前武汉各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的一个现象,罗凤鸣(罗凤鸣)教授也同样遇到了,这个令人挠头的问题。“我们把集中供氧系统和,钢瓶供氧相结合,用最‘土’的办法增加患者的供氧量,在临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罗凤鸣教授介绍,在集中供氧条件下,“如果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我们就给患者增加钢瓶,鼻导管吸氧;如果患者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仪,我们就给患者,增加钢瓶面罩吸氧”。在实践中,多名患者在使用了这些“土办法”后,血氧饱和度指标出现了,明显上升。

文/健康报 首席记者 刘志勇
编辑/马杨
审核/陈会扬 闫龑



    关注 健康报新闻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