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10年的并购

 

十年长跑,终成正果,吉利将与沃尔沃走向合并。...




提示:点击上方"关注我"↑快来吧,亲

2020年2月10日,周一,上元节刚过。

这天是中国绝大多数,省份复工的日子,吉利在复工的第一天发布了,一则内幕公告,“公司管理层正在与沃尔沃汽车的管理层,进行初步讨论,探讨通过两家公司的,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合并后的业务将,在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进入资本市场。”

一纸“周一见”让双方的“恋情”突然曝光。

吉利在公告里说明此次合并事宜,没有具体时间表,但是明眼人都明白,双方在关键事宜和合作意向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具体的合并计划,只是时间问题。

自2010年3月28日,李书福与福特签下沃尔沃,轿车100%股份交易协议之后,这桩18亿美元的交易,终于到了收官的一天。

这一天,李书福已经足足等了十年。
01I love you
李书福是个天生的生意人。这位放牛娃出生的浙江,台州人,有着浙江人骨子里自带的“挑货郎”精神。

1982年,19岁的李书福高中毕业,被改革春风吹醒的他早已,按捺不住创业的冲动,向父亲要了120元的,启动资金,拉开个人奋斗史的大幕。

开照相馆,倒腾旧电器,造冰箱,造摩托车,到最后造汽车,办大学,这个自称放牛娃的奋斗史,里,做过很多的行当,也几乎在他的每个,行当里都赚到了钱。当然,也曾遭遇过惨痛的失败。
图片来自汽车之家


1992年海南房地产热潮正猛,李书福带着数千万元赶赴,海南。最后,带过去的钱基本都,赔了进去。李书福说,给他最大的教训就是:“我只能做实业。”

在市场经济的萌芽期,作为个体户,李书福的企业在早期只能活在,政策的模糊线上,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判“越位”。

李书福最广为人知的,一段创业经历,就是其在创办吉利汽车时,向中央求来了一次“失败的机会”。

和计划生育时代,全国各地很多“超生”的80后一样,吉利汽车也是先斩后奏的,产物。

1998年8月8日吉利生产的,第一辆车下线,李书福专门搞了一个“下线仪式”,发出去700多张邀请函。但由于当时这辆车尚未列入国家,规定的生产目录,来捧场者寥寥。

“我当时真想哭。办了100桌酒席,却没有来宾,这是什么滋味?”李书福在多年后谈起当时,的场景时,仍有些心酸。
图片来自汽车之家


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视察吉利集团,李书福抓住机会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李书福又足足等了两年,2001年11月,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吉利豪情登上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吉利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幸运地获得了“失败的机会“。

多样的创业经历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李书福身上拥有了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大胆的行事作风。

但是,深信“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张沙发”的李书福,在真正涉足汽车行业之后,才发现这个行业的,技术和制造壁垒之高,远超想象。李书福一度对当时生产,的吉利豪情感到绝望,为了不砸招牌,他用压路车销毁了一批车。

通过收购成熟的车企,快速获得技术和制造管理,能力成为李书福眼中不二的选择。

2002年,李书福一度谋划着要,收购英国罗孚汽车,但因缺乏经验,又“不懂规矩”,最终慢了一步,输给了南京汽车公司。

4年后的2006年,他又盯上了奔驰汽车的,时尚车型smart,但对方根本看不上吉利,一上来就提出了让,他难以接受的苛刻条件。

当然,十多年后,吉利逆袭戴姆勒,李书福成为第一大股东,并成功拿下Smart。“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此为后话。

当时李书福只能等,直到那次天赐良机。

正应了巴菲特的那句“古话”,“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2008年金融危机中,福特汽车为了自保,考虑出售正连年亏损,的瑞典豪华品牌沃尔沃。

李书福第一时间是感受到北欧,天神的召唤。这一次,他拼尽全力,拿下沃尔沃,试图补上吉利的技术和,质量的短板。

2008年12月,吉利对外透露收购意向。福特和沃尔沃当时压根没看上这个,来自中国的“穷小子”。福特和沃尔沃甚至否认,和吉利进行接洽的传闻。8月,市场情况急转直下,吉利成为唯一的竞标者。11月,福特和沃尔沃,不得不面对现实,双方收购金额和方案曝光。三方开始一系列艰苦的谈判,和角力。

在处理最复杂,的工会问题时,一位工会人士问李书福:你能不能用3个字形容你为什么,比其他竞争者更好?

资方福特高层急忙为,李解围(李解围):这怎么可能?他不知道别的竞争者是谁,再说,3个字怎么讲得清楚?

李书福说:“我可以。I LOVE YOU。”

 

这段西方戏剧式的场景,成为这场收购案最好的,注脚。

瑞典时间2010年3月,28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福特,汽车首席财务官lewis booth签署了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以18亿美元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包括知识产权。
“公主下嫁穷小子”,西方媒体用略带嘲讽的标题描述,这场收购。

在瑞典人心中沃尔沃是一家近百年,历史的豪华品牌,即使被汽车工业界,的教父级车企福特收购,也没有改变其独立,的立场和独特的个性。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瑞典,人痛快地花着金主爸爸的钱,直到福特再也养不起傲娇,的北欧公主。

吉利的汽车业务直到,2001年才算正式成立,在沃尔沃眼中,李书福就是个暴发户,吉利还是个10岁,不到的小孩。

奈何形势比人强。

在2008年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对升级换购为主的,豪华品牌打击更大。当年,沃尔沃全球销量只有37.4万辆,大幅下滑18.2%,2009年,销量继续下滑10.6%, 只有33.48万辆。

根据当时分析师的测算,只要沃尔沃的全年销量,回到40万辆的水平,就能够实现盈利。

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福特为了避免通用,式的破产,决定抛掉不良资产,收缩战线,回归“One Ford”的战略。

当初福特买下沃尔沃时的价格,是60亿美元,最后以18亿美元血亏,甩卖,福特已经等不及沃尔沃盈利,的那天。

当然,便宜总是有代价的。美国人也留了一手。

吉利集团获得沃尔沃汽车,100%股权的同时,也拥有其10963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但在并购协议中的条款,中有一条“吉利汽车不得直接使用,沃尔沃汽车的技术”,即沃尔沃的技术只能用于沃尔沃品牌,汽车的生产。

瑞典人即使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也没放下最后的高傲,倔强地拒绝融入吉利汽车,并保持高度的品牌和,运营独立。也许,他们正幻想着未来有一天,能够被哪家传统,巨头体面的收回。

李书福心中纵然有,一千个不愿意,也只能委曲求全,曲线救国。

最终,收购的主体是吉利,汽车的母公司吉利控股,并不是吉利汽车。按照李书福的说法,“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是兄弟关系”。

收购后李书福遵守了诺言,坚持了“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这一原则。也许是为了遵守条约,也许是时机未到。

无论如何,在吉利控股和福特,汽车的牵线下,这桩“婚事”就这么定下了。
02、先结婚,后恋爱
拿下沃尔沃之后,吉利并未急于促成双方,的融合。这一段时间,李书福需要忍耐,等待时机,吉利需要卧薪尝胆,积累内功。

和很多小众汽车品牌一样,沃尔沃在复杂的行业,竞争中,只能依靠独特的品牌,与产品特性存活。但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领域,沃尔沃并没有明显的短板。

安全,环保,北欧极简风,以及过硬的机械素质,这几大特点正是,沃尔沃的看家法宝。

沃尔沃在被收购之后,随着资本输血和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环境转暖,开启了自身的复兴计划,新的SPA平台和Drive-E动力总成研发成功,并推出了全新的90系列。
从收购完成后,的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沃尔沃公司就恢复了盈利,其2010全年息税前的运营,利润为23.4亿瑞典克朗,相比2009年52.5亿克朗的亏损,沃尔沃2010年实现了75.25 亿克朗的收入激增。

虽然有美国人在写在条款,上的限制,和北欧人的傲慢与偏见。但是合同是死的,人是活的,冰是冷的,人心是热的。

吉利和沃尔沃来地球两端,的企业,文化理念和管理模式,差异巨大,对话和沟通成为最大,的障碍。

2010年11月,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共同成立了“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从战略高层搭建了对话,与合作机制。保证人员交流和信息互通。2012年3月,吉利与沃尔沃,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同年12月,吉利汽车与沃尔沃签署,了三份技术转让协议,包括GMC升级平台,车内空气质量控制全系统和gx7,安全革新技术。

2013年2月,吉利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在瑞典哥德堡成立了中欧,汽车技术研发中心(CEVT),其股权结构是,隶属于吉利集团,知识产权归吉利集团。日后被广泛应用的cma,模块化平台,即是CEVT的成果。

对话机制的建立,人才的交流互动,以及技术的转让,吉利逐步从,沃尔沃汲取营养,沃尔沃也借着着中国市场消费,升级的东风,销量逐步走高。

在收购沃尔沃6年之后,相当于一代车型研发周期。吉利发起来一场百团大战,式的总冲锋,一举奠定了今天的位置。

2016年,由前沃尔沃副总裁彼得·霍布里操刀设计,的博越上市,吉利杀入正处在蓝海中,的suv市场。博越正是基于gmc平台,延伸的kc平台生产的,多项安全配置都是,通过技术转让得来。
随后的3年,吉利在市场上销量突进,从2015年的53.8万辆,增长至2018年的,150万辆,2019年,吉利销量达到136万,逼近“老三强”上汽通用。

沃尔沃也一直保持良好的,复苏势头,年销量从2010年的37万,一路上涨至2019年的70.54万辆。中国市场(仅大陆市场)也从最初的3万辆,增长至15.5万辆。

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成长,让瑞典人看到,了吉利的潜力,以及协作共赢好处。至少在体量上,双方已经可以平起平坐了。

2017年8月,吉利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又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一是吉利-沃尔沃技术合资公司,双方股份各占一半,共同运营,共享各自的前沿技术(包括零部件联合采购和新一代(新一代),新能源平台技术研发);二是领克汽车,由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吉利集团按5:3:2的股权结构共同成立。
领克的成立,标志着沃尔沃与吉利汽车,除了在技术和平台领域的合作,在实质化的运营管理层面,也在互动。在投入市场后,作为新晋品牌,领克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2019年全年销量12.8万辆。

目前领克旗下的车型基本沿用沃尔沃,的cma模块化平台,吉利汽车针对自身,的定位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变更,名为G-CMA。

更大的进展,在2019年10月,双方宣布探讨合并旗下发动机,业务的可能性。吉利和沃尔沃打算合并,双方动力总成业务单元,研发、生产动力总成及混合,动力系统,帮助沃尔沃汽车加速电动,化进程。

从目前的形势看,今天的合并事宜在,当时已经展开谈判。

发动机在传统汽车业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双方愿意将原有,核心业务重组合并,说明合作基础已经非常,坚固。至少双方的合作信任度已经,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未来的合作想象空间,也更为广阔。

在先结婚后恋爱的指导,原则下,经过近十年的“软磨硬泡”,这场十年前“父母之命”的婚事,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看起来吉利,真的要成为沃尔沃,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了。
03、门当户对
以奔驰为偶像的李书福,骨子里的信念就是要,做大做强。不仅要做人人买,得起的汽车,也要制造高端豪华车。

自从吉利在2016年国内销量,大涨之后,吉利加速了其国际化进程。“买买买”成为李书福扩展版图的,重要方式。

在吉利汽车集团业务板块,除了吉利母品牌以及,几何汽车,还新收了宝腾,和路特斯汽车。
除此之外,2018年,李书福以90亿美金的,价格持股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戴姆勒集团的最大,股东。

2019年1月8日,对smart念念不忘的,李书福,最终将其拿下。吉利与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双方将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新公司(新公司)将在,中国及全球市场推出下一代smart电动车型,首批纯电动汽车将,自2022年起投放市场。

但是,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依然属于并行线。双方虽然有合作,但是毕竟是两家公司,除了隔山隔海,还隔着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文件。

虽然领克使用了与沃尔沃相同,的cma架构,但双方在供应链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运营层面还需要更,深入的合作,联合采购还,可以进一步推广。但是领克的体量,目前还比较小。
尤其在电动化领域和,自动驾驶方面,虽然沃尔沃有自己的,混动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也是沃尔沃着力,打造的重点,但并没有开放给,吉利和领克。双方基本是各自为战,并不互通。

即使在中国本土市场,吉利也很少插手沃尔沃,的运营,在定价,产品定义等方面,沃尔沃还是有比较高,的自主权。

当然,也得益于沃尔沃,的经济复苏,在敏感的人事和工会,问题上,吉利和沃尔沃尚未,遇到大的挑战。

双方之所以现在走到一起,过往的合作信任是基础,但最大的推手,是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带来的冲击,使双方不得不考虑抱团,取暖,通过更大规模的协同,在技术研发,供应链采购,生产运作上实现更,大规模的降本,将资金投入到更重要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布局和积累上。

还是那句古话,形势比人强。

车企首先面临原有传统业务萎缩带来的业务,调整和人员调整压力。

在工会发达的欧美国家,若处理不慎,将带来严重的后果。通用因裁员计划引发,大规模罢工,虽然签下了“投降”协议,依然导致全年损失36,亿美元,还为未来埋了颗炸弹。

德国的车企巨头们正努力说服工会,同意其裁员计划,完成电动化转型。最近,戴姆勒被曝出将裁员,计划加码,最终裁员数量可能达到1.5万人,比原计划多5000人。

这也是吉利和沃尔沃先在发动机业务合并上,达成共识的原因。

沃尔沃正极力向电动,化转型,在这场电动车跑道上,沃尔沃并没有多少优势。要想维持原有的市场地位,沃尔沃必须倾尽全力——将最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电动车路线。这意味着,在传统业务部门将被剥离,或裁减,以节省人力和成本。

目前,沃尔沃发动机业务年生产,60万台发动机,相关产业链上在岗人员,大约3000名,涉及研发,制造,物流,采购等职能部门。要剥离如此规模的业务,和人员,在欧洲国家并不容易。和吉利合作成立一个第三方,公司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吉利承诺将保留员工,的工作岗位。

对吉利控股而言,成立新的业务单元,能够协同开发,共用供应链,极大的发挥规模化优势。

之前由于收购条款的限制,沃尔沃的发动机并没有搭载在,吉利汽车上,直到吉利和沃尔沃,共同组建领克汽车,领克才被授权可以,使用沃尔沃的技术。

吉利控股旗下有沃尔沃,汽车、吉利汽车、领克汽车、宝腾汽车、路特斯、伦敦电动汽车等品牌,庞大的体量能够消化掉,一部分产能。

新业务(新业务)单元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将,成为独立的动力系统供应商,为其他整车厂商供货。

果然,戴姆勒率先来敲门。

2020年1月5日,据德国《汽车周刊》报道,戴姆勒和沃尔沃正在讨论双方,合作开发新燃油(新燃油)发动机,以降低内燃机的开发成本。沃尔沃发言人并未否认,称:“我们不会排除任何可能,所有能创造协同效益,的合作都是有意义的”。戴姆勒发言人也表示公司正在与,吉利沃以积极的方式展开合作。

在传统业务合并重组之后,双方将在更重要的战场上实现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沃尔沃以安全,环保著称于汽车行业。对于环境保护,瑞典人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沃尔沃市传统车企中,对电动化转型认识最早,也是最坚决的车企之一。

早在2017年7月5日,沃尔沃汽车宣布,自2019年起,公司所有新上市(新上市)车型,都将配备电动机,这标志着沃尔沃汽车,纯内燃机时代终结,并将电动化作为其未来,发展的核心。

2019年10月16日,沃尔沃汽车在瑞典哥德堡,发布了“2040环境计划”,力求在2040年之前将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气候零负荷企业。沃尔沃计划五年内每年推出,一款纯电动车,到2025年,其汽车全球年销量的50%都将是纯电动车型。

转过身来的还有李书福。

身处全球智能电动车,主战场,李书福“修正”了“轮子加沙发”的造车理论,称,“当前汽车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电气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新商业(新商业),模式如浪潮一样袭来,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电动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新商业模式,这些概念要落地,每一项都是对,车企巨大的挑战。在这个战场上,需要全新的组织架构,全新的技术体系,全新的人才组合,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

资金需求量动辄,在几十亿美元。找个小伙伴一起分摊,高昂的开发费用、分摊风险无疑是,更好的战略选择。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双方走到一起,当下的智能化电动革命,让双方抱得更紧。节流开源,高效花钱,成为应对当下不确定性,投资未来的不二选择。

合并,对双方第一大好处,就是能够快速的降低成本。就在去年刚,宣布合并的psa-FCA称,合并后预计每年能够,降低37亿欧元的成本。

共建开发平台,扩展应用架构,共用供应链,发挥出规模效应和,体量优势,能够有效地降本增效。

在汽车行业,开发一个通用平台费用,不菲。

大众汽车MQB平台,自研发到生产,前后10年累计投入,近几百亿欧元,但是其每年能够给大众,节省约20%的成本,30%的生产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够快速的推出数量庞大,的车型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大众新开发(新开发)的,meb平台仅研发成本就耗资70亿美元。同平台下零部件的,通用性能够有效降低物料成本。尤其对电动车而至关重要的,电池成本,在当前优质电池供应,紧缺的情况下,大体量采购对车企的,供应链成本和稳定性有突出的优势。
大众集团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选择开放其,meb平台给福特,并且准备开放更高端的ppe平台,给其他厂商。

吉利和沃尔沃可以通过共建更大范围,的应用平台,分摊研发成本,减低物料成本。没必要再各自为政,打造多个平台。

自动化领域资金需求更为,庞大。吉利本身并没有自动驾驶技术,的储备。但是沃尔沃是有的,由于沃尔沃对安全,系统投入较大,在l2级的自动,驾驶技术上,有比较多的技术储备。

但是在更高级的l3甚至l4,级的自动驾驶,沃尔沃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未来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

从资金和技术的互补性上,吉利和沃尔沃互有需求,更有合作的必要。

在吉利和沃尔沃的官方,通告中,也特别说明此次联手,旨在促进双方深化合作,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李书福也表示期望集团内的协同效应,得到持续强化。

在开源方面,沃尔沃汽车原本有单独,ipo的上市计划。

有分析人士称,可能因为之前资本市场对于沃尔沃,汽车的估值,并未达到吉利的预期,从投资者反馈回来的,情况显示,沃尔沃首次公开估值约,为120亿至180亿美元,而吉利希望沃尔沃汽车市值在300亿美元,到400亿美元之间,才进行公开募股。

2019年沃尔沃的营业收入为,2741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987亿元),同比增长8.5%;全年净利润96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0亿元),较2018年的98亿瑞典克朗,下滑2%。沃尔沃的业绩在资本前景,并不看好。

吉利汽车在2018年,实现营收1065亿元,预计今年将在1000亿元,以下。在合并消息公布后,股价上涨5.69%,总市值在1333亿港元。

目前的初步计划,将沃尔沃100%股份、领克的80%股份,以及吉利100%股份和极星的50%股份,注入到吉利控股集团全资控股的一家新公司,(新公司),相当于吉利控股旗下原来独立,的吉利汽车公司主要业务,和沃尔沃汽车,公司全部业务,实现资本层面重组,同时,拥有吉利四大板块业务的,这家新公司(新公司),纳入上市公司。

合并完成后,以沃尔沃1987亿,的营收水平,预计总市值可能,在3000亿人民币以上,超越上汽集团,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

这将是“1+1>2”的故事,显然对资本市场更有说服力和,想象空间。吉利在内部信中称,下一步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将可以募集更多的资金。

合并后融资环境的改善,无疑将为吉利和沃尔沃,转型提供更为充足的子弹。
04、道阻且长
虽然合并的意愿已经达成,但在组织架构重组,和工会方面双方还有,不少的工作要做。

按照双方目前的说法,资本层面有所变动,但是管理模式不变。双方将共同组建管理,委员会,但是沃尔沃在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毕竟需要照顾到瑞典人,的民族情绪和品牌情结,新公司(新公司)的改革和融合相信,会渐进式的推进。

在吉利对外声明和内部,信中,都在强调将继续,保持旗下沃尔沃汽车、吉利汽车、领克汽车、极星等品牌的独特定位。

毫无疑问,这些辛苦打造起来的,品牌并不会消失。

但是难题在于多个品牌的,区分和定位。

目前,吉利、领克、沃尔沃将覆盖低、中、高三个市场,而极星品牌将继续,保持高端纯电动定位。
从过往的经验看,在同一个市场运营多个品牌的难度要,远高于运营两个品牌。随着中国市场进入存量,市场,产业变革加剧,多品牌之间的区隔和协调,难度在加大。

通用汽车是坚定的,多品牌运营者,在高速增长时期,每个细分市场的,体量都在增长,多个品牌能形成多,生孩子打群架的优势。

目前,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正陷入挣扎之中。宝骏品牌的上升之路,异常艰难。上汽通用的三品牌格局,压力更大。随着凯迪拉克由高端,市场的下沉,别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并且进一步挤压了雪佛兰的,生存空间。导致别克与雪佛兰销量和终端,成交价双双下滑。

大众汽车在中国同样,运营多个品牌,但是斯柯达品牌也,很难称得上成功。

当然,吉利的局面要更特殊一些。

吉利作为公司母品牌,其研发主导权完全,在吉利自己手中,吉利自身的研发体系,市场开发和产品定义,能力很强也很完善。这是吉利区别于通用(于通用,)和大众等外资车企最重要的一点——不必受制于外方的技术,限制。

在沃尔沃合并之后,技术上的深入合作有力,于为吉利品牌背书。

吉利品牌毫无疑问将在这场并购,将收获技术、成本和品牌形象的多赢。

无论是日系,美系还是欧系,母品牌的发展是多品牌,战略的基石。旗下母品牌销量都在集团销量,的一半以上。目前,吉利品牌的年销量,已经超过了100万,达到124万辆左右。百万级的销量能够支撑起吉利的,多品牌发展战略,并在市场和体量上带来,稳定的优势。
沃尔沃品牌目前在中国的市场正,处在上升通道。

赶上中国汽车市场消费,升级东风,沃尔沃在近年来销量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2019年,全球销量70.5万辆,中国市场销量15.5万辆,增速达20.7%。销量位于bba和凯迪拉克,之后,但是增速最高。尤其是与直接,竞争对手凯迪拉克之间,销量差距缩小到,5万辆左右。
相对于中国豪华车市场,的规模,沃尔沃的市场增长空间是,足够的。

而且,与大众和奥迪,别克和凯迪拉克,丰田和雷克萨斯不同,沃尔沃和吉利之间的品牌区,隔更好划分。

沃尔沃百年的品牌历史,和北欧冷淡风的设计,调性与吉利的平民品牌千差万别。

虽然吉利使用了,沃尔沃的很多技术,但在品牌区隔上,外界普遍还是认为吉利,和沃尔沃关系不大。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由于沃尔沃高度自治,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也并不高。沃尔沃虽然实现了国产,但是本土化的力度并不够,远不如凯迪拉克激进。15万的年销量只占,沃尔沃全球70万辆中的21%。和凯迪拉克超过50%相比,还是差了很多。

在车型设计上,除了“加长”这一项规定动作外,并没有从根源上,为中国市场做太多妥协。沃尔沃在中国的销量主体,还是suv XC60 L和轿车S90 L。


在车型开发节奏,和国产化速度上,沃尔沃始终要慢三拍。尤其是和凯迪拉克比,这种劣势更为明显。

和所有二线豪华品牌一样,沃尔沃也深陷价格换市场,的泥潭中。通过疯狂打折换取销量,的同时,也让品牌力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但是,沃尔沃与吉利的,品牌区隔足够大,吉利品牌定价最高的车型目前,依然不到20万。而沃尔沃即使降价之后,也在20万以上的水平。

但在这中间,真正受到挤压的可能是,领克品牌。

和吉利不同,领克成立之初就有,沃尔沃的股份,在技术平台上同根同源,尤其是CMA架构,几乎照搬了沃尔沃,当然技术提升的同时,成本上也上去了。

在品牌调性上,为了做好集团内的,品牌区隔,领克只能选择避开吉利的平民中庸和,沃尔沃的成熟高冷,选择在年轻化、运动化方向寻找突破。这既是妙棋,也是不得以的选择。

从前期宣传上看,领克在品牌传播,方面是成功的。

从目前的产品矩阵看,领克系列的市场区间集中,在10-20万,由于沃尔沃一贯高冷,的定价方式,目前领克和沃尔沃还没有,产生正面的冲突,但未来领克进一步上攻是,必然的趋势。

压力还有来自于吉利(于,吉利)品牌向上的冲击。毕竟,从品牌历史上看,吉利和领克的联系显然,更近一些。

从品牌宣传上,领克显然更希望告诉消费者他们是少掏钱买,一辆平民版的沃尔沃,但消费者可能认为自己只是,花更多的钱买一辆豪华版的吉利。

矛盾在领克的“三缸机”战略中被放大。

沃尔沃将1.5T四缸机留给了自己,将1.5T的三缸机给了领克。雪上加霜的是,吉利品牌也在搭载三缸机,虽然并不是同一款发动机,但是在传播上,消费者会不自觉的对两者,产生联想。

三缸机在中国市场不受待见,已经成为事实,领克主打运动,搭载三缸机后,将影响其品牌形象,并体现在其销量上。2019年,销量达到12.5万辆,与2018年12万辆相比,几乎没有增长。

随着吉利与沃尔沃的关系,日渐亲密,技术上的同源和共享将,愈发频发,如何做好品牌区隔,尤其是关键的动力总成路线,的搭配,将直接影响领克,的发展空间。否则,凯迪拉克对别克的挤压,可能将在沃尔沃和领克,上重演。

在新能源车型上,无论是吉利还是沃尔沃,都还任重而道远。

沃尔沃虽然推出了,纯电动品牌极星(polestar),但是作为沃尔沃新收购(,新收购)的改装品牌,其品牌影响力还很有限。根据目前的信息,其首款国产,车型polestar 2正在路桥工厂试生产,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量产和,小批量交付。
从产品力上看,polestar2 NEDC续航在500公里,百公里加速4.7秒,首发售价41.8万元。但是整车没有OTA,自动驾驶水平有限。和直接竞争对手,特斯拉model 3相比,价格高出近10万元。唯一的优势,大概就是特殊的品牌调性和更,豪华的内饰设计。

未来新能源市场的突破,还需要吉利和,沃尔沃一起协同作战,在智能化技术上,不断投入资金,同时降低电动和,智能产业链成本。这也是本次并购的,目的所在。
尾声
吉利和沃尔沃合并之后,除了将诞生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中国的汽车产业格局,也将发生一些变化。沃尔沃的销量纳入,吉利的报表,在中国市场,吉利在2019年的,总销量达到151万辆,与第三名的上汽通用只有9,万辆的差距。

虽然双方声称对合并计划,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和详细计划,但有消息称,最快今年底新公司(新公司),就能够组建完成。

如果新公司(新公司,)在2020年底前完成,以2019年的销量趋势,新的吉利集团将在2020年,超越上汽通用,正式成为中国市场三强,之一。

虽然还有不少的路要走,但终究走出了一大步。吉利与沃尔沃之间这场跨越,10年的收购案,真正开始进入尾声。

但在中国企业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在资本助,推下的收购是条快速路,但是融合没有捷径。

人民币可以买来股权,但只有实力才能赢得尊重。

吉利花了近10年的时间,在壮大自己后才获,得了认可,在又一次百年难遇的转机,中,抓住了机会。

至少这次合并,在外人看来,要门当户对的多。

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了中国企业,百年未有之机遇。

期待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在这场变局之中,能够杀出一条血路。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sjtusun)交流行业信息,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建约车评》出品
《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2020版)》
正在售卖


本报告核心描述动力电池、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汽车科技,在1年、4年和10年等,维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汽车产品、市场、供应链和商业模式的影响。

为大汽车科技产业从业者,的战略、产品、投资等决策提供参考。

报告简介请点击:《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2020 版)》
招   聘


《建约车评》招聘内容编辑,希望与具有如下特点的你,一起打造不凡的汽车科技新媒体(,新媒体)。

1. 人品好,三观正;

2. 极强的进取心;

3. 文字好,以写作为信仰;

4. 心态极度open;

5. 英语好。

简历请发2691378@qq.com,附上任意自己满意的作品。

《建约车评》同时在招聘实习生

要求:有基本文字功底、一周至少四天在岗。


建约车评  只做有价值的汽车,科技报道


    关注 建约车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