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流泉州,现实版“忒修斯之船”

 

“要谈这组泉州,还要从泉州的,地方性格说起。”...



已经呆在家里14天,的读者朋友们,马上将迎来下一个14天,是否萌生“世界那么大,我想要去看看”的小想法?快来跟着我们“云浏览”泉州,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和记忆,于此处(于此处)居住的泉州,人个性十分温吞,这种温吞让泉州成了现实版的“忒修斯之船”。

郭国柱出生在泉州市辖永春县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才第一次来到80公里外的泉州市中心。2019年,他受泉州古城办、洄流在地青年行动,小组邀请,回到泉州进行驻地创作,并参与“润物无声”古城保护与微更新展。这给生活、工作于厦门的他一次崭新的观看、体验泉州的契机,他也进而确认自己的身份来源与性情养成。
泉州:
外向,
包容,杂糅,
温和。
郭国柱
▲ 由旧厂房改建,的创意园区内,有一个人在冬泳。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前,身为享誉海内外的百年老字号“源和堂”蜜饯厂,由著名华侨庄杰赶,兄弟始创于1916年。这里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厂房,的代表,是泉州重要的工业遗产。

郭国柱(郭国柱)说他的普通话带有,浓郁的泉州口音,在普及普通话的浪潮,中也未曾被洗刷,着实难得。他带着自豪感欢快地陈述:“要谈这组泉州,还要从泉州的,地方性格说起。”郭国柱认为,泉州是典型的沿海,外向型城市,由于泉州较早,掌握了造船技术,为海洋文明奠定了基础,势必“往外走”,与河流文明、农耕文化截然不同,十分外向。泉州多桥、塔,它们也多次出现在,本组作品中。

顺济旧桥在河中保留一截,五里桥、洛阳桥仍在使用,沟通内外的桥梁始终在泉州作为重要的古迹被尊重。东西古塔以及作为人们出海航标的山尖,古塔如六胜石塔、姑嫂塔,至今也是难以忽视的,视觉坐标,指引着方向。连现在看来矮矮小小,的定心塔,曾经让泉州“刺破渔网”一跃而起的风水装置,如今也安然无恙地保存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据说俯瞰泉州似一尾鲤鱼,而周围的地势如,同一张网将它束缚;泉州城最中心的这座塔,被寄予众望打破僵局,希冀泉州飞黄腾达。
▲ 顺济旧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长500米,宽4.6米,位于福建泉州鲤城区晋江江,面上。顺济旧桥是泉州古城区,较大的宋代城市建设文物遗址,是泉州城市建设史的缩影。
▲ 泉州古城东西塔,新建高层电梯公寓,则位于老城之外。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称,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泉州,开元寺内。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其实,宋元时期,泉州就已跃居世界大港,吸引外国商人来此经商,人口融合、文化交流频繁,包容、杂糅亦成为泉州的,城市性格。郭国柱(郭国柱)在作品图集中一一揭示,他发掘的视觉表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的,基督教四翼天使石刻、印度教婆罗门柱、开元寺大雄宝殿基座,的狮身人面像构件、清真寺遗址等等,而泉州城本身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将这些历史遗珠,一一摆放其间,妥善展示、研究。

郭国柱拍摄的市舶司遗址、永春北硿华侨茶厂、陶瓷制品厂等等,则反映着从古至今泉州繁盛的海上贸易。同时,在这座活的“博物馆”中,各地域、文明的交汇也,反映在日常饮食、宗教实践等生活细节之中,虽未被他摄入镜头,然而也确是驻地创作中,的时刻体悟。
▲ 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宗教石刻馆展示着宋元时期,外国侨民在泉州经商、传教者及其后代遗留下来的,数百方石刻,内容有墓碑、墓盖石、石雕像和各种宗教建筑构件,等。

闽南文化“爱拼才会赢”,而泉州人又表现出一份温吞。想到一件事情,不一定马上去完成,但会一直“放在心上”。郭国柱打了一个比方,假如一座庙被烧毁了,泉州人先把还能用的砖瓦,收集起来,大家一直想着什么时候再,把庙重修起来,到了某个时候,时机成熟,大家就把这个事情做了。不冒进,不激烈。

郭国柱认为,正是出于这种温吞,让泉州成了现实版的“忒修斯之船”:泉州很多寺庙、古建都是重修的。我们甚至谈到,蔡国强对“天梯”念念不忘、屡败屡战,也是一种很典型的,泉州人格在作祟。由此,老城也不会拆,要建新城就往外走走。从郭国柱框取的场景来看,古城、新城依次展开,城市规划的肌理清晰可辨,由内而外,向远处推开。即便是老街要,新建营业空间,也是在门前另辟,地方修建较为临时的店面,老房子也不用动,完整如初藏在里面,整条东西街都是这样,不得不惊叹这种具有历史意识,的智慧与高度和谐融通的共识。
▲ 泉州老城中心的定心塔,如今保护在一户人家,院落中。现存塔身为八角五层,仿楼阁式砖塔,高约4.5米。此塔所在,据说是当年泉州,古城的中心。城心塔从其意义上来说,是古代泉州城之中心标志,其性质则是风水塔。
▲ “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用倒塌房子的残存,砖石瓦砾来建新居,富有创造力的闽南人将它,糅合在一起进行有规则的混合砌筑,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
▲泉州开元寺内的婆罗门柱。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曾,与亚历山大港齐名,是世界五大通商港口之一,各种宗教文化随着世界各地,商人进入泉州,在这里落户并和平相处,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泉州也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跟郭国柱(郭国柱)约采访,的当天上午,他要出门为厦门一个团体拍摄,2019年尾牙合影。600人将8级台阶站,得满满当当,围成一个缓缓的弧形,圆心位置是三脚架和相机,镜头舒缓、匀速地转动一百,二十度角圆周,一张平整的大合影将,在后期生成。拍好大合影,他定又是背着登,机箱大小的双肩相机包,一手拿着三脚架——有一次从背后看他,光头的他活像一个旅,途中的小沙弥——走向他的捷达。

没错,他的座驾正是老款捷达,年久但性能良好,他正是开着,这辆车往返厦门、泉州,也是这部捷达伴,他寻觅福建、浙江、广东、江西、河南、河北、山西、湖北等省份荒弃的村落,拍摄村民进城之后废墟绽放的某种“活力”:蔓延的爬藤植物毫无阻碍,地侵入空间,在构筑表面形成覆盖,又融入漫山遍野,的绿意之中。这组《流园》,就像这些藤蔓,将城市化这一人类活动的,空间遗址封存;《流园》又与《堂前间》《遗物》两组作品构成“城岭”系列,共同表达郭国柱对空间和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议题的长期关注,成就他最为广泛,传播的代表作。
▲ 泉州现有三座钟楼,最古老的是建于,1934年的西街钟楼,也是泉州市民心中,默认的钟楼。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泉州钟楼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古城,的独特景观。目前,钟楼的钟由,机械钟换成了石英钟。

这组泉州作品,是他对外向、包容、杂糅、温吞的“家乡”泉州的视觉报告。驻地创作让郭国柱(,郭国柱)有了这一次“洄流”的观看,他所提示的泉州智慧,无论在城市更新改造还是营造多元文化方面,都不失为一种低调,但笃定的演示。
其他作品
《流园》所拍摄的是城市化,中农民所遗弃的村落,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将被自然所消化并重新,归还给大地,乡村与城镇在急速,城市化的当下此消彼长。







近年来的中国,资源向城市集中,这个曾经以农耕,文化兴盛的国家,如今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农民快速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和城市都应该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激烈变动做出调整与适应。对于新进城的农民,熟人社会瓦解、地缘关系消失,并且需要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地域将对他们,的身份重新定义。









《绍兴》的缘分是来自小学课本,郭国柱在书里认识了绍兴,虽未曾谋面,却在脑海中一次次被点亮。2012年他到绍兴参与两本乡镇杂志,的采编工作,与同事大量观察并讨论,这座城市的乡土人情,这片基于河流生活的土地,赋予人们内在的坚韧精神。源于来自地域的诱惑,从此开始拍摄绍兴,理解这座名士之乡,的历史源流、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_
读者福利

让你给自己的家乡几个关键词,

你会说什么?

快来留言告诉我们。

就有机会获得,神秘礼品一份!

评论区等你哟!
摄影:郭国柱 GUO Guozhu

采访、撰文:姚瑶 YAO Ya

编辑:Simone Chen

版式设计:甜甜
本文为《IDEAT理想家》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与隈研吾的,普吉岛一日面对面,他却说:我只想让建筑消失
10天造就“火神山”,疫情之下,应急建筑的高光时刻


    关注 IDEAT理想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