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身体下部的病症,《黄帝内经》如何论治

 





《黄帝内经》对于病机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在病机十九条中,有这么一句:“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这一条文以精简之语言概括了属于,下焦的疾病及其病机。下焦在五脏中包括,了肝及肾,故提及下焦,多指肝肾之疾病。而《黄帝内经》为何认为厥、固泄皆属需要责之于,下焦呢?

厥,轻者为四肢厥逆,手足厥冷,重者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王冰认为厥为“气逆上也”,而张介宾也在其著作《类经》中提到“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所以中医普遍认为厥发病之关键,病机在于气,为气血逆乱,阴阳不相顺接所致。而厥有寒厥、热厥,有大怒而情志,异常所致之薄厥,有血气奔逆之厥,因此不可以单一病机或,是单一方药对其进行概括和治疗,还需辨证论治。



但无论如何,其根为肝肾之病变。肝肾乙癸同源,精血互化,阴阳互滋互用,若肾阴不足,肝阳亢盛而气血奔腾上逆,故可发为厥。因此,厥逆论治不离肝肾,而肝肾隶属下焦,自然谓皆属于下。肝肾为何隶属下焦?这主要是从它们在人体五脏的位置,来进行划分的。

除了厥之外,该条文还提到了固,与泄两症,固是固涩不通,就是指二便不通;而泄自然就是指泄泻了,为泻下无度。而单从病位来说,大小肠、膀胱皆属下焦之腑,且大小便也从下而出,自然属于下。而从病机来说,不管是不通还是太过,其实都与肾息息相关。



肾主气化,若气化不足,则小便短少;而若是气化太过,则发之为小便过多。而若是肾气太弱,推动无力,则可见便秘难解;反之,若是肾阳不足,温煦无力,火不暖土,脾失健运,湿气泛滥则又,可出现泻下无度,其病位在脾而根则在肾。总之,不管是固还是泄皆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体治疗时也需要多从,肾去论治。

厥、固、泄三者,症状不同,病机更是各异,自然不是以一方或是一,药就能囊括。但在此也为大家推荐一方,常用于(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之五更泄泻,便是四神丸。四神丸出自于《证治准绳》,方用肉豆蔻一两,补骨脂四两,五味子二两,吴茱萸一两。

方中补骨脂为君,温补肾阳,温养脾土;肉豆蔻为臣,助君药温脾暖肾,同时可涩肠止泻。再佐以五味子收敛止泻,吴茱萸止泻温阳。虽名为四神,其实原方还配伍了姜枣以,温中补脾,作为佐使药。故方中既有收敛涩肠,以治标,也有温肾助阳以治本。



肾阳不足之五更泄泻其实在老年群体是,一个很常见之疾病,盖老年人肾气衰竭,肾阳亏虚,故多见肾阳,不足而失于温煦。症可见五更泄泻,泄泻得温得缓,得寒则厉,同时伴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等表现。这时使用四神丸便能够,收获良好之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四神丸中含固涩药物,故只适用于纯虚,无实之泄泻,若此时有外邪则不宜使用。




    关注 金兰中医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