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中,看四个行业的未来

 

不要错过一次危机,带来的变化,以及其中隐含的,我们的未来。...





题图 | 东方IC

当疫情危机让全民变成御宅族的时候,许多人开始回忆起2003年,的“非典”往事,从互联网行业的启蒙,和发展,到大众公共卫生意识的,觉醒,“非典”被赋予了很多“时代转折点”式的意义,有此前车之鉴,许多人也将当下,的疫情危机,视为新的一轮机会,疫情似乎既是“黑天鹅”,也是“白天鹅”。

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对各个行业发展,的分析文章之中,似乎总是倾向将一些,事件和两次疫情联系起来:京东的成立,腾讯游戏的崛起,网民种种线上习惯的养成,似乎都是源自“非典”。而今天,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和医疗行业,的进步,同样是因为本次疫情,拔地而起。

是这样吗?如果没有疫情,这些行业会怎么样呢?

必须要承认的是,疫情状态下的隔离,和种种非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确实提供了一个相对,极端的“实验环境”,人们被迫抛离日常,开始用另一种逻辑来,解决当下的问题,从而也看见了时代,暗流中的另一种可能性。

那些本来要过些年才能显现出,力量的产品、行业,突然间被推上风口浪尖,接着就要面对流量暴增、预期管理和长期,发展的种种,就像大众突然要接受,宅家的生活方式一样,他们也要突然接受时代,的短暂垂青。

而其中,泛互联网行业、线上教育、远程办公以及医疗这,四个领域,首当其冲。

互联网:机会就是当下的遗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4/1)》显示,在2003年,中国网民数量约为,7950万,而其中有4916万人,仍然使用拨号上网,当时那种不给力的网速,以及非常有限的网上服务,老一点的网民可能都,还有印象。

尽管已经有少部分,人通过bbs交换信息,或者通过网络游戏打发在家,的时光。但限于当时的互联网整体,基础设施的落后,可以说,当时的互联网对,大多数人而言,没有带来什么直接帮助。对于当时的互联网来说,不失为一种遗憾。

但在遗憾之中,一小部分人还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机会。最广为人知的案例便是,刘强东因为线下门店关闭,而尝试在bbs上发帖,销售刻录机,因为版主一句“唯一一个我在中关村买了三年光盘没有,买到假货的公司”当天就成交6单。次年,他关闭了所有线下门店,开始了京东线上的故事。

京东云与AI事业部VP,市场与经分部负责人王晓波(王晓波),在领英平台上表示,对于所有线上业务来说,“可信赖”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观。就像过去京东商城“正品行货”而建立了信赖感一样,这一回“战疫”过程中,互联网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在诸多层面建立了,新的信赖感,这种信赖包括了道德、隐私、安全、可用性、效率的提升等多种因素,而这种信赖感一旦建立,会产生越来越强的粘性,与惯性,在重大疫情与隔离政策,助推下,加速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使得线上化、智能化、无人化的场景会更快,更多地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然,科技与互联网的产品与服务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一些力有不逮的遗憾。王晓波(王晓波)在领英的文章也披露,了他眼里的一些遗憾:

除了对医疗科技的期盼,这次应对疫情,明显看到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还很薄弱,数据整合与打通上,任重道远,单单口罩这一种医疗物资,的调度,科技原本可以助力效率有,很大提升;在很多科技的应用落地上,速度还不够快,比如对于疫情前期的分析和,传染的判断,并没有看到数据与算法,的身影,决策更多依靠经验主义,造成对前期疫情发展的可防,可控过于乐观;在隔离政策的落地上,生物科技和智能识别也没,准备好,导致很多场景依然,简单的线下识别;还有,比如说机器人产品和的应用场景落地,还远远不够,依然靠血肉之躯作为,主力抗击疫情。



如果说通过,疫情这支催化剂,互联网科技企业提供的种种服务在大众,心中建立了信赖,成为未来品牌的基础的话,那么疫情中没有,能够实现的事情,那些遗憾将在客观上促使人们,进行深入思考,并在将来,逐渐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

“非典”之后,中国逐渐完成了,信息化的历史进程,cnnic在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8.54亿,其中77.1%的用户接入了,100m以上的宽带,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了31.34Mbit/s,而4g网络的下载速率,同样达到23.01Mbit/s。基础设施的进步之后,是衣食住行等消费领域的,互联网化变得流行的现实。

当年的bbs在今天,早已式微,社交网络为疫情的科普和辟谣,起到了重要作用,民众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疫情,的讨论之中。与此同时,即使不能出门,京东等平台的网购、快递、外卖服务并没有停歇,手机游戏、视频平台也让宅家这件事,变得不再无聊。

而在本次疫情之前,随着大数据、AI、5g和物联网等,新一轮基础设施的完善,我们也从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产品身上,逐渐看到了智能化,生活的轮廓。疫情让一些新,的场景提前到来,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和医疗这些如今风口浪尖,上的行业,已经在模拟科幻般的未来。

线上教育和办公:不可逆的认知


其实在这次疫情中频繁出镜的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确实不是新鲜玩意了,在“非典”之时,他们就曾经引领一时话题。

2003年时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的胡启恒,就曾经撰文《非典时期互联网应用状况》一文,复盘当时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而她重点提及的,正是在线教育和在线办公。

她回忆道,彼时针对北京中小学生开设的,北京教育在线,在5月20日至5月,29日之中,就积累了74800的,用户量,而各个大学同样开展,了相应的远程授课,并表示:“在非典时期,师生不见面,但通过频繁的网上交流,研究课题和论文没有,受到影响,有些研究还得到,了重大进展。”

而在远程办公方面,电子邮件开始成为工作,交流的重要手段,视频会议也是在当时,流行起来。大家突然发现,“在‘非典’时期,有些事原来通过通信,通过因特网,通过IT是完全能办好的”。

因此胡启恒预言,“非典”使许多人初步,体验了信息技术,而“非典”之后,IT产业应该抓住需求,借非典之机趁势而上。

今天站在上帝视角,会发现,互联网乃至整个it产业,确实“趁势而上”,但她重点提及的,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却没有在2020年疫情再次,到来之前,真正成为主流。

在曾担任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企业教师和高管,如今是蓝象资本创始人,的宁柏宇看来,这其实是一个,认知层面的问题。他以在线教育行业举例,今年之前,其实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对于诸如猿辅导、VIPKID等品牌缺乏认知,而要通过投放,建立这种认知,至少要将5~10亿的利润投入进去。
当年北京教育在线覆盖的,仅仅是北京地区的条件,较为发达的学校,胡启恒所说“许多人初步体验,了信息技术”,其实也只是当年7950万,网民中的少数人。而在广阔的中国市场,难点其实始终在于,如何让更广泛的人群也参与到,信息化的过程之中。

宁柏宇回忆起自己与北京四中网校创始人黄,向伟的交流。他们发现,其实在当年,做在线教育的很多创业者,可能并非有多么充分,的准备,或者对在线教育深入,的思考,只是“非典”来了,顺势而为。因而当之后许多年,“衣食住行”都完成了全面的线上化,教育却始终还在门口徘徊。

远程办公情况也类似,仔细探究发现,“非典”时期有条件使用各种远程办公,系统的公司,或者是大中型的,国企和外企,或者是学会、科协和政协这样的,官方机构,对于当时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来说,工厂蓝领大于办公室白领的,工作结构,决定了这些场景,并不具有太多代表性。

另一方面,相比于在“吃穿住行”等消费领域,教育和办公是更和,生产力相关,也会被更严肃看待的事情。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它们的变革会势必慢一些。但如果说“这一慢,就是17年”,其实也并不妥当。

这些年,教育机构普遍开始重视线上课程,内容的积累和技术更新,同时从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和B站、快手等新兴媒体,都开设教育板块,在最顶级的,广告资源春晚上,也开始出现在线,教育企业的身影。疫情之前,大众对于在线教育是有一定,认知基础的。

而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白领工作的大量增加,虽说全盘远程的在家,办公还不现实,但只要是职场人,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工作的,职场人,谁又没参加个电话会议,用钉钉或企业微信,等工具完成打卡,或者使用企业的oa,系统呢?

技术、商业模式和大众接受度,的进步,已经让在线办,公和在线教育“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需要“登堂入室”,让三、四线城市等更广阔的,的地区也能有场景接触,整个过程变得更普及。

这也是为什么,当疫情来临,面向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场景,企业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以在两个方面都有涉足,的钉钉举例。作为企业办公平台,在疫情之中,钉钉开始面临有超过2亿人的,远程办公需求,近1亿人健康打卡“报平安”的需求,流量暴增百倍。

在钉钉副总裁白惠源看来,“数字化抗疫”过程会使大量,企业意识到让“组织、员工在线”的重要性,因而,移动办公市场将会因此,发生一个跨越式变化,甚至“不仅仅是量的增长”。
另一方面,作为远程教育的实现工具,钉钉的在线授课,更是因为被学生打一星,差评事件走红,在b站和微博上有很多,网友加入互动,成为了疫情过程中为数不多能让人乐呵,一下的话题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办公场景,还是教育场景,虽突然就要面临流量和用户文化,的双重冲击,但却并不缺乏针对,每个场景的产品功能。这些功能钉钉原本就有,只是针对疫情中的,不同工作、教育场景,要制作不同类型的指南,用合适的方式与,新用户(新用户)沟通,完善他们对于在线办公,的认知。

比如说,和学生们互动的“在线求饶”视频,亦是这种沟通的一部分。
和企业办公场景一样,这种相互沟通,也让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意识到数字化产品、在线课堂的重要性,而在疫情之后,这种认知的更新,将成为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

在宁柏宇看来,疫情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在线教育,和在线办公的热度,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它在很多人心中,播下了种子:在线教育是可行的,并且体验并不差。在线教育,已经被大众认知、部分认可成为接受教育,的解决方案中的一种。同样,远程办公,也会让企业和员工都重新,审视人员组织结构,和办公效率的提高方式。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是几乎不可逆的。在这种状况下,拐点已经到来。

当然,某种程度上,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的普及,仍然是上一时代,信息化革命的遗留产物,作为最关乎个人经济社会地位,的两个领域,教育和工作通过这一次,疫情,完成了一轮认知上的革新。而这种革新,也正在为后续的智能化,过程扫清障碍。

而在智能化方面,在防疫抗疫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医疗领域,或许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医疗:走到舆论中心


钉钉一边在B站上向年轻人“求饶”,另一边也在接浙江省,卫健委的委托,完成医疗信息收集工作。这些信息通过钉钉,收集上来之后,又会通过阿里云和达摩院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给防疫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尽管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领域都能做到完美,但这仍然是医疗智能化,的冰山一角,背后是整个社会大众对于医疗需求,的增加和改变,以及医疗行业的深刻变革。

许多人会下意识的觉得,或许每次疫情,对医疗行业都是一种利好。

但与直觉相反,回看“非典”时期,在当时的沪深指数上,据中泰证券《复盘 2003 年 SARS 和 2017-2018 年流感,新冠肺炎影响几何》的报告,至 2003 年 7 月底,A 股医药生物行业共 10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 2539亿元,其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为 164 亿元。整体来看,2002 年 12 月 15 日首例非典出现至 2003 年 7 月中旬疫情扑灭,医药板块阶段收益率2.13%,相对上证综指收益率-6.41%,相对沪深 300 收益率-7.89%。

即使在疫情爆发的当季,似乎对于医疗行业的,利好也并不明显。

反倒是回看最近的,2017~2018年的流感时期,会有不同的发现:

2017 年 11 月 15 日流感疫情,出现至2018 年 4 月下旬疫情彻底平息,医药板块阶段收益率 3.06%,相对上证综指收益率 12.48%,相对沪深 300 收益率 10.84%。



当时钟拨到这个时代,医疗行业似乎才迎来真正,的利好。

在这份报告中,频繁提及一个观点:短期疫情爆发,不会影响到医疗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这是医疗行业作为,大众刚需,一直以来颇为神秘,在讨论行业发展时,经常会被当做“论外”处理的原因。也正是这种特点,它也被誉为股权投资中“永远的朝阳行业”。而在本次疫情笼罩之下,医疗行业同样呈现出这种,稳定状态。

先说医疗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主要分为社会,以及技术两个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医疗保健体系,更广泛的覆盖,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和家庭,的健康,同时城市化进程、老龄化现象也进一步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而每一次疫情的爆发,都会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促使之后国家加大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如此惠及医疗行业。

这也是为什么,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于医疗行业影响不如2018年,的流感疫情,后者的时代,老龄化、城市化和医疗体系的客观条件,都变得不同,而人们对于健康的变化,也更为敏感。

对于本次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医疗行业业内又是,怎么看待的呢?珀金埃尔默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张晟在,领英上这样写道:

 其一,从医疗机构来说,应对高传染性的,严重疫情时,疾控中心和临床医院的疾病,确诊实验能力还亟待提高,需要更好的应急预案,能够更加快速地建立,充足的隔离区和治疗区;其二,对医疗企业来说,特别是体外诊断行业,这次疫情也给我们更进一步,提出需求,即研发更精准、更快速、更方便使用的诊断产品,只有各方面都做到,极致的平台,才能在这样的疫情中,真正发挥作用,帮助临床快速准确的,确认病情。



要解决张晟提到,的这两个问题,整体来看,则要有赖于第二个趋势: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医疗产业的智能化。

“非典”之后,医疗的信息化变革,同样逐渐明显,逐渐拥有了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在大众科普、预防、和远程问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这次疫情之中,这些平台的远程诊断,一方面安抚了很多谈疫色变,的普通人,另一方面也正在加入到整个,医疗体系之中,直接帮助到防疫控疫。

微医集团高级副总裁姚晓锋在领英上说,了这样一个案例:武汉的62岁患者,在平台上咨询,说已经发烧10天,医生通过线上诊断,认为他很有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微医平台马上对接,了当地疾控中心,使其最后得到了有效治疗。

在前端的线上医疗,已经拥有一定基础的同时,医疗行业的后端,也就是平常普通人接触,不到的那个部分,也正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迎来新的智能化机会。

创业邦《2019中国医疗大,健康产业研究报告》中指出,医疗行业目前最受关注,的三个领域,分别是创新药、医疗器械以及AI医疗,其背后涉及到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不同科技,的发展,而在这些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互联网公司正在和传统医疗行业相互,促进与融合。

目前在国内已经可以看到,AI医学影像,已经实际用在诊疗的,过程中;手术机器人也正在从临床,走向市场;机器学习正在进入创新药,的研发,5g的加持让远程医疗设备,实现革新,而电子病历的数据结构化将对辅助,诊断起到关键作用。

在普通人能够感知的层面,过去对于医疗的需求,可能只是单纯的去,医院治病,但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预防正在成为更,高频的需求——比如许多人通过Apple watch等设备监视自己,身体数据并上传。

就像今天我们的社交软件,随时在线一样,未来我们的医疗也是,随时在线,一旦健康遭遇风险,背后也有一整套从防到控直到治疗的,全套智能化解决方案在那里。这种听起来很科幻,但实际上已经部分,到来的医疗世界,或许能让“讳疾忌医”这个词,随着医疗的日常化,而走向终点。

结语


疫情给商业世界带来的“黑天鹅”或“白天鹅”,不在于一时的破坏性,也远远不限于,上述的四个领域。

它是挖掘机,将原本已在地下,暗流涌动的趋势刨出来,活生生地摆出。

它也是放大镜,将目前各个行业在历史进程,中的不足,血淋淋地展现。

因为疫情,因为宅在家中,反而使我们看到了,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不同的生活、工作、教育、娱乐方式,不是赛博朋克小说,而是真实中国。

在许多行业停摆的同时,许多行业迎来了猝不及防,的“登堂入室”,也许都会预示着,我们熟悉的世界,正理所当然的被改变。

“不要错过一次危机”本是用在金融行业,今天看来,它可能也是在说:“不要错过一次危机,带来的变化,以及其中隐含的,我们的未来。”

特别策划
(点击查看大图)


    关注 虎嗅APP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