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孩子干一架,给被欺辱的自己平反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0.01元领取曾奇峰30节心理课

1.
孩子间的冲突何其多
周末,朋友带着6岁的,儿子小豪到一家餐馆就餐,不一会儿,小豪就和邻桌年纪相仿的,小男孩在店里小水池边玩得不亦乐乎。突然,小豪把水池里,的水泼向小男孩,小男孩妈妈见状,立马过来教训小豪:“你怎么这么调皮!你看,把他(小男孩)衣服都泼湿了!”小豪看着这个来势汹汹的,阿姨,蔫着脑袋不敢说话。
“真没家教!”小男孩妈妈又骂骂咧咧了,一会,轻蔑地总结陈词。
“谁没家教?!”一听这话,朋友就忍不住了,“嗖”地站起来去跟,小男孩妈妈理论。两人一人一句吵了起来,最后扭打在一起。几个人都拉不住,最后餐馆老板报警了。民警来苦口婆心劝了一番,两人才怏怏作罢。
然而打脸的是,后来小豪告诉她:“其实我跟那个小男孩,是在玩的,我们说好了互,相向对方泼水,谁能躲开,谁的衣服是干的谁就赢。”
“原以为保护了孩子,没想到竟是小题大做!”朋友说。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还没了解孩子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便迫不及待地要,为孩子出头。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本来是学生之间交往中,的普通矛盾,最后却变成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甚至,与主管部门之间的冲突。
2.
为谁而“战”
孩子是我们的掌上明珠,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他们,我们会非常愧疚,觉得自己枉为人父(母)。但孩子毕竟太小了,心智不够成熟,我们坚信自己出马肯定比,孩子自己处理要完美得多,这大概是成人世界里最自欺欺人,的默契了。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不相信他们能自己把,作业完成好。大概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老师们把作业,发到微信群里,附上一句:“请家长监督孩子完成!”家长便转告孩子们,督促,检查,完成后拍照上传给老师。老师批改完后,把作业原路返回:“做错的请监督孩子改正。”如果哪天老师发作业晚了,家长们便紧张地,在群里喊话老师:今天做什么作业?
作业本来首先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现在却变成了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或许在我们眼里,孩子很难记住要做,什么作业,即使记住了,也很难把作业做完,即使做完了,也很难做好。还是成人间的沟通会更靠谱,也更高效一些,于是老师与家长便心照不宣,兢兢业业为孩子的成绩努力着,聪明的孩子也默契地,配合着成人们的游戏,哪天妈妈出差了=没有作业,把字填满了=完成了作业。
家长们一门心思身先士卒,一路为孩子披荆斩棘。

我们很多家长也清楚,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争夺玩具,推搡打闹,再正常不过了。但一看到孩子们哭闹,即使是轻微的肢体冲突,特别是看到自家孩子,处于弱势的时候,内心就不淡定了,总担心(或认为)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忍不住要站出来替孩子“讨回公道”。
或许他们小时候也曾,遭到小伙伴们的欺负,被欺负的委屈深埋心底,从来不被看见。于是他们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很自然就把自己内心被欺负的,那个弱小的孩子投射给了眼前现实中的孩子。只要一看到孩子在玩耍,中哭泣,被推搡,小时候被欺负的创伤,就瞬间被激活。
隔壁小丽有个10岁,的女儿,活泼的小姑娘有时候会约上,其他孩子一起在小区的草坪上玩耍,每次都听到小丽追到电梯口,再三嘱咐女儿:“要保护好自己,别让人欺负了。”原来小丽小的时候,由于长得矮小,性格内向,每次和村里孩子一起玩耍,她都是大家奚落,嘲笑的对象,成了伙伴们欺负的,不二人选。
所以每当女儿和小伙伴们,玩的时候,小丽最担心的就是,女儿被其他孩子欺负了,就像她当年被,小伙伴们欺负一样。
3.
为自己“平反”了,孩子呢?
如此一来,我们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替小时候的自己出,了一口气,为自己“平反”了,但孩子呢?他们却错失了自己去处理,冲突的机会,甚至连思考如何去处理的,机会都没有了。当他们长大后,也很难去处理自己,与他人的矛盾或冲突。

有一对小夫妻,他们有一个2岁的女儿。丈夫上班,妻子自女儿出生后,便辞职专心在家带孩子,最近又怀了二胎。妻子想着孩子出生后,自己肯定忙不过来,婆婆和老公都在上班,怎么办?她没有找丈夫商量怎么应对接下来,可能的困难,就习惯地把自己,的问题告诉了父母。妈妈觉得自己的女儿为,男方生儿育女,还得不到婆家应有的帮助,是什么道理?于是当天就找到亲家,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明里暗里还抱怨他们不,帮衬自己的女儿,还暗示他们要承诺,二胎孩子出生后,必须要帮忙带。而亲家也觉得自己很委屈,无端就被人上门说教一顿,而且媳妇儿子也从来没,跟她说过要他们帮忙带孩子。要说辛苦,难道我儿子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周末还得加班就不辛苦吗?于是两边老人家,互相喊委屈,互相抱怨对方,不欢而散。
孩子都已经而立之年,为人父母了,遇到再平常不过的,家庭琐事,却还是习惯地,找父母去解决。自己却没有能力,甚至不知道可以尝试,去沟通解决。而父母,自然而然地接替孩子去,处理他们生活中的琐事,就像当年替他们处理与小伙伴们,抢玩具一样。
4.
在冲突中发展出成熟的心智
我们的教育,有很多空泛而流于形式的,方法。特别是对孩子诸如“宽容、善良、尊重他人等”品格的培养,往往通过对孩子讲道理,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历史传说来教育孩子,这些言语的教授,自然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概念,也能让他们,记住相应的例子。但在生活中,如何做个善良、尊重他人的人?这恰恰是要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出来的。
女儿和几个小小伙伴,在院子里打羽毛球,一阵争吵声后,女儿拉着其中一个小伙伴,过来告状,指着正在外面打球的两人,对我说:“他们两个耍赖,一直打都不给我们玩。”

“是啊,一点都不公平。”
“那怎样才能公平呢?”
他们想了想,说:“每个人都打那么多(个球)。”
“这是个好办法,可以试一下。”
于是他们便与正在,打球的两个小伙伴商量,最后确定每人打10个球(一来一回为1个球)。后来加入的小伙伴增加了,为更公平起见,他们还设置了一个专门,的裁判。
孩子们都很聪明,只要稍加引导,他们便会想出很多创造性,的方法。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中,内心往往也会充满焦虑、不安等各种情绪。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考虑当中的道德成分,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及处理事情的方式,让他们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出共情、尊重和协作等能力。
也只有让孩子去思考和实践如何,处理冲突和矛盾,才能发展出成熟的心智。

作者:李桂梅,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跨国(任跨国),集团公司企业培训师、EAP负责人,HR经理。爱养花爱美食。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乖巧,那是从小憋到大的内伤
2.杀孙红雷的铁林:不是坏,是自卑
3.“有孩子后,我没老婆了!”爸爸一句话戳中育儿的真相
4.离婚带着孩子的女人,下一站是幸福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