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一种“毛毛虫”妈妈,专门催毁孩子的“内驱力”!

 

孩子需要的是你的陪伴,而不是替他做事...

Cindy说:

年前我采访了,前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莉(见 我和这位“阅人无数”的前教育局局长聊了聊, “学霸”的父母都长这样!),和她聊了聊“学前教育的核心”、“鸡娃”的尺度、以及“面对社会大环境父母,保持自己教育的节奏”,她的一句“0-5岁教育,最重要的是‘温暖的互动’和‘自由的探究’,盲目鸡娃只会摧毁孩子的‘内驱力’”,让很多妈妈醍醐灌顶,留言跟我说多,请蒋局来聊聊呀!尤其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前几天我又约她见面,专门和她聊了聊孩子的“内驱力”问题。蒋局说,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反脆弱》,其中说到,世界现在越来越复杂,在这个复杂世界与未来,不确定性中,有一种能力特别重要——那就是在复杂和不确定性中找到,发展机会的能力,这种就是反脆弱能力

通俗地来说,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的毅力”,未来世界的复杂不是我们,能预测或想象到的,不是只关注孩子,学习了几门学科,掌握了几种技能,而是那种面对复杂的真实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具备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学习和思考。

可是现在有很多父母,看似在帮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实际上却早早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看上去孩子“学得不错”,可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
蒋局和她的小外孙
1
宝宝的“学习”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平等”的教育关系才能,提升孩子的“自我评价”


在我们大人眼里,学习似乎就是上各类,兴趣班。就像我之前带土根去体验,过一节“数学启蒙”课,老师介绍说正式的,课程是每次1个半小时。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坐着上40分钟的体验,课都有些坐不住了,对于老师频繁的发问,土根到后来明显感觉,力不从心,要从椅子上掉下来。

我跟老师说,这个课程时间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老师解释说是,在游戏里学习,其实孩子都能适应。

我当时对这个答案持,保留态度,这样长时间的“玩中学”,3岁孩子真的可以,或者说应该去适应吗?

 

和蒋局聊到这件事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蒋局说,她不觉得孩子,有必要去兴趣班,原因有两点:

1.你很难判断这个老师或学校是不是真的,能做到所谓的“玩中学”,比如有课桌椅的,就已经给了孩子一个“限制”的暗示,更重要的是你并不能确定老师能否做到完全的“平等交流引导”,还是“带权威性的教育”,带着“权威性的教育”很容易抑制孩子的积极性。

2.一旦父母花了钱,潜意识就会对,孩子有所期待,期望孩子有某种表现,不自觉地紧张焦虑,不能以他们原本的样子,去看待他们。孩子需要的是你爱他们,原来的样子,而不是因为“学得好”,而爱他们。

 

如果父母能规避,上面两种情况,且孩子自己感兴趣,上兴趣班当然没问题,只是很多时候很难避免。

蒋局在美国访问时,看到很多优秀的幼儿园,有一种叫“circle time”的日常“上课”方式,就是让孩子们在,地上坐成一圈,老师发起一个主题聊天,然后孩子们轮流发言,话题可能很简单,“我是谁?”,“我喜欢吃什么?”每个孩子都能说出来。
老师不对孩子的言论做,任何评价,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鼓励表达自己。每个孩子都说完之后,老师可能会问“今天你想感谢哪位小朋友?他的哪句话帮助到了你?孩子们就会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意见,这一步就是为了强调孩子们的“自我评价”。老师的作用不是判断对错,而是引导分享,守护孩子的“惊喜”。(英语里用“wonder”,类似好奇心)

在这样长期“平等自由尊重”的环境里,孩子是自信的,敢于表达的,在将来也更关心,并参与社会事务。反思我们的教育中,是不是很多细节上在,无形中“降低孩子的自我评价”?
2
2岁孩子的内驱力其实很可怕!
蒋局说,宝宝的学习方式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不是只有“上课”才叫“学习”。

想想2岁孩子每天在干嘛,就知道,他们的学习能力其实跟,一个“心理学家”差不多。

孩子到了2岁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欲望和,他人的意志其实是不同的:当他们用一只手,去触碰电线时,妈妈竟然禁止我那样做!于是他又故意伸手去碰,想看看妈妈脸上的表情!
在《孩子如何学习》这本书里,作者就把2岁的孩子比作正在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正在系统性地测试自己和他人欲望可能,产生冲突的维度!而爸妈就是他的实验品!“可怕的两岁“其实展现的是孩子,身上可怕的强大的“内驱力”!从孩子爬行到四处走动,人类的宝宝一直在大人安全的,怀抱和不可抗拒的探索内驱力之间艰难抉择!

比如再简单不过的“躲猫猫游戏”,他在学习深刻的“事物的消失问题”以及“事物的因果关系”;比如孩子“用玩具车撞击地板或墙面”的动作,他其实是在“系统测试这个物体和其他,物体之间是否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所以不要用我们大人“陈旧的“眼光来看孩子做的“无聊”或者“不听话”的事情,那就是他们探索世界,和学习的方式。

当然,让孩子大胆探索的前提是“我们对于原则性安全问题”的把握,以及我们可以提供给孩子多一些探索的可能性, 大自然、玩具、绘本、家人多一点的爱的陪伴,都是鼓励他探索的养料。
2
千万别做“毛毛虫”妈妈,专门催毁孩子的“内驱力”!
有一个法国的博物,学家让亨利法布尔,发现一个“毛毛虫原则”:在实验中,围绕一个花盆边缘,法布尔一字排开,许多毛毛虫,他发现它们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圆圈周围游行。第三天,他放了一些松针在花盆里(毛毛虫喜欢吃松针),结果毛毛虫继续转,直到一个个饿死为止。
有心理学家把那些“屈从于同伴压力”的妈妈比作“毛毛虫”妈妈,即焦虑地跟从大众帮孩子,安排好了一个又一个的培训班,;自己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务,让孩子免受一切伤害,仿佛自己不做些,什么就是失职的。

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孩子得到了一种,负面的思维模式:没有妈妈,我没法完成任何事情,甚至是“智力活动”。一旦孩子丧失了自信,怎么会相信自己的能力,怎么会有内在的,驱动去主动学习呢?培养优秀孩子的关键,是父母能分清“孩子需要什么”和“我们想给他们什么。

在蒋局接触的无数,父母里面,明智的母亲并不需要,有很高的学历,优厚薪水的工作,但她一定不懦弱、不从众,她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孩子是谁,绝不去随大流。

孩子需要的是你的陪伴,而不是替他做事啊!


Cindy最后说:

上次采访蒋局的,文章发出后,有妈妈就说,不焦虑的观点我赞同,但是国内高考的压力那么大,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可以承担,风险去试错?

就像蒋局说的,智慧的母亲并不需要有,很高的学历,优厚的薪水,但她一定了解自己和孩子,知道孩子的所长,并坚定地支持,这种爱和坚定的力量给孩子,带来的益处,一定会超越一个焦虑的鸡娃的母亲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迷茫。

金钱可以带来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但绝不能衡量教育,是否成功。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自己,拥有幸福(其实我们父母,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潜意识里认为孩子读书,最终是为了金钱和地位),为社会发挥出自己的所长,那才是人的核心价值。

这些话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也不只一次在我们文章,里写过了,但真正要做到,真的很难!从思想上去改变,是不断的自我提醒和修行,以及对你自己教育的自信。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相信,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因,为有值得模仿的父母而更好(不是因为你有钱,是因为你有,不随波逐流的特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而值得孩子模仿学习,那么上更多的兴趣班不过是,把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卸给了教育机构。

孩子本身拥有,无穷的内驱力,我们别去破坏它,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让,孩子放任自流,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慢下来”,找到自己的节奏,甚至允许他们犯,最低级的错!

下一次我再来聊聊保护孩子内驱力的具体方法,因为在生活里面我们实在太容易,按着大人的思维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了。



相关阅读我和这位“阅人无数”的前教育局局长聊了聊, “学霸”的父母都长这样!


别担心孩子在家太无聊,他的大脑可能正在,酝酿一场“风暴”!


    关注 神奇麻麻在哪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