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对图像小说说不!

 

是时候了,为图像小说正名...



上周末宅家,整理了积灰的书架,翻出厚厚的《摄影师》在客厅抱着重读,看电视的长辈坐在旁边看见了,顺口就说:

“这么大了还看漫画,童心未泯呀?”

“可是这不是漫画,是图像小说。”

“图像小说?没听说过,不都是画嘛。”

......

感觉自己身处互动场景,面前出现了两个选项:「算了吧,就不解释了」VS「就算讲一小时也要捍卫图像,小说的尊严」。

好像一直在面对,这样的解释时刻,当然不能在脑门贴一个「我爱图像小说,再问自杀」。

△ 猜猜这是那本书?


在提到有关图像小说的,文章里,也会有读者给我们留言『所以就是漫画嘛』,对呀为什么不强调漫画,图像小说就应该是更高级一点的东西吗?

对于长期关注我们,的朋友来说,这种解释似乎有些多余,但随着新读者加入,这种困惑还是存在,这篇文章也将重新,梳理图像小说的前世今生,也第一次正面反思对,图像小说的批判,重新理解,当我们在谈论“图像小说”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01

图像小说的前世今生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图像小说”的名词解释上说起。漫话史研究者史蒂芬·韦纳(Stephen Weiner)在《比子弹更迅速:图像小说的兴起》这样定义图像小说,“我认为图像小说是,有一本书的厚度、有完整故事的漫画…图像小说是使卡通,具有文学作品特征的一种形式”。

简单来说,图像小说就是有一定内容、精装本的漫画。因表现形式,题材内容更深刻广泛,更加适合成年人阅读。
虽然图像小说的定义,比较宽泛,但不难看出理解“图像小说”的关键在于和漫画、卡通等习以为常的,概念作区分,事实上这个名词的出现也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

20 世纪 60 年代末,看着超级英雄漫画的美国,读者进入中年,保持漫画阅读习惯的他们想从这种形式中,看到更加深刻的东西,于是创作者开始改变传统,漫画的题材、表现和发行方式。

1978 年,漫画家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出版了成名作《与上帝的契约》(A Contract with God),为了与传统漫画作区分,封面上第一次正式使用了「graphic novel」的字样。
△ 书封上 A Graphic Novel 的字样


这本书在内容上成熟复杂,进入大众视野后获得成功,成为了“图像小说”的流行转折点。尽管威尔并不是创造,这个词语的作者,却有了“图像小说之父”的别称。

几年后《鼠族》、《黑暗骑士归来》、《守望者》、《V字仇杀队》相继以图像小说的,身份出版,它们的成功让图像小说进入了,主流媒体的报道。
《守望者》是 DC 漫画于上世纪 80 年代推出的漫画作品。这本由鬼才阿兰·摩尔编剧的图像小说获,得了科幻艺术界的至高荣誉「雨果奖」,而此前从未有,漫画获得此等殊荣。

这些作品呈现出的世界观和社会,意义逐渐深化了图像小说的概念意义,21 世纪初,书业研究集团(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正式把“图像小说”加入图书门类,成为单独的一项类别。
02

方便销售而制造出来的好听名称?
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图像小说也并非没有争议,有业界人士曾狠狠(曾,狠狠)吐槽过这个词,『它只是一个营销术语...「漫画」这个词语已经足够好了,图像小说只是意味着,价格更高的漫画...…』(此处应有一个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国内研究漫画的山猫也曾批评(曾,批评)这个词是个稍微带有歧视色彩的词语,只是为了把一部分高层次(高,层次)的,给成年人看的,漫画单独拎出来,和一般的漫画划清界限。

诚然这些批评都是漫画,界内对于「漫画」艺术的捍卫,对似乎羞于承认自己是,漫画的“图像小说”表示不满,认为它是用于销售、划分人群的一个手段。

但由此而否认图像,小说的定义似乎不太公平。

其实就像动画、动漫、卡通、动画长片、动画电影的混淆与辨析,Manga(专指日漫)、连环画、绘本、图像小说,这些名词的产生都,在反映着不同地区,众多创作者在绘画叙述上,的探索创新

△ 由尼尔·盖曼编写的图像小说《睡魔》
探索着幻想文学的表现形式


图像小说这个说法,其实更像是对大众印象的,挑战和反抗,反抗『为什么成年人不能看漫画』、『为什么图像叙述就,一定是浅薄的』。

为了能被更多人看到,被讨论,图像小说选取了标新立异的方式去带来改变。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图像,小说的时候,重要的不是纠结它的概念,而是讨论它带来的意,义和改变。讨论如何破除漫画在大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让大家重新理解漫画,作为表达形式的全新创造力
△ 以《追寻逝去的时光》和《白鲸记》为例
用漫画的创造力重塑文学经典
尤其在中国,图像小说的概念还不,算普及,大多数读者依然认为「漫画是给小孩子的东西」,就算是一些内容,偏成人的漫画,好像也是用于消遣的读物,总觉得「一看就是个学生吧」、「这个人好像没什么文化」...似乎漫画很难和经典沾边,也谈不上认真对待。
△ 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中谈到大众对漫画的偏见


就算图像小说作为一个单独的图书类别,目前国内的各大电商平台都无法在主,界面找到图像小说这个分类,更常见的,是动漫、名著漫画版这些为了更好,让受众理解的混用概念。
03

非图像小说不可!
既然图像小说在国内还没有受到更,广泛的内涵理解,为何要执着地,坚持普及这个概念,它是有什么魔力吗?

图像小说的潜力其实在于扭转我们,对于漫画的态度,它仍旧是从属,漫画的一个定义,但以全新的阅读体验进入了,读者的生活。这一点,图像小说其实在国外已经,做到了,借此机会,我们来看看他们生活,中的图像小说。
△ 截自Youtube搜索界面
有众多关于图像小说的推荐视频
搜索 Graphic Novel,你可以找到众多,图像小说的推荐、新书动态预告、甚至是如何绘制图像小说,的经验分享。图像小说还被用来推荐,学习英语语言,华裔漫画家 Gene Luen Yang 在一次 TED 演讲中也建议将,图像小说引入课堂。

所以借由图像小说,这个概念,漫画叙述这种形式是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大家的生活。
△ 图像小说进课堂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图像小说的广义内涵,众多界限被不断打破。它成为形式的一个突破口,巧妙地探索更多话题,很多作品也由此得到更,好的呈现方式。
△  道 长 箴 言


《鼠族》首先打破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成为史上唯一一部,夺得普利策奖项的漫画。在此后的漫画创作中,这种非虚构的叙事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摄影师》便是首部将摄影与,漫画结合的纪实故事,讲述了一段伟大,的人道主义之旅。
△ 豆瓣上对于《摄影师》的评价
「通过漫画的伪装得以偷渡
《波丽娜》则聚焦著名的芭蕾舞演员,用黑白线条还原了她,的成长历程,这种纸上芭蕾的创作,连此后改编的电影都未能达到,其叙事水准,电影的评分比,漫画低了很多。

△ 波丽娜的真人原型与漫画形象
2018 年,虚构图像小说《消失的塞布丽娜》再次打破图像与,文学的界限,成为第一部提名布克奖,的图像小说。作者以冷静克制的画面呈现了,网络暴力的蔓延,文字并不密集,却用图像特有的魅力,媲美文学。

“在所有媒介形式中,这是我读到的,描述当下最好的作品”
而更先锋的创作者如马修,则是在打破漫画本身,的叙述标准。在作品《3秒》中,马修利用 33 块镜面的反射,一镜到底地画出 3 秒内发生的事,却完整地叙述了,一桩环环相扣的罪案。在《方向》里,他用一个箭头开启,另一个箭头的线索,没有一句文字,每一个画面却叙述着意义。



△ 马修的作品大都具有,实验性质,教读者从图像中读出文本
正是这种打破,图像小说将文学、电影、历史、纪实、艺术和漫画表达结合,一点点推翻漫画,的原有概念,将更广泛的世界容纳进来。
04

别对图像小说说不
从以上的讨论中其实可以窥见图像小说这种形式改变带来的一种新风貌,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阅读概念,结合着更包容、活泼、严肃的态度

把目光放回我们国内,的现状,其实目前已经有更多样的漫画,进入我们的现实,在陶朗歌、来兹等推广者的贡献下,图像小说的概念也在逐渐被大家认可接受,我们在微博、b站上也能搜索,到更多关于图像小说的介绍。
△ B站搜索图像小说截图,欢迎大家去我们的“后浪漫”账号康康


后浪漫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欧、美、日漫画出版机构,已经出版了 180 余本图像小说,也会在今年陆续推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漫画作品。
△ 点击图片,看看我们今年将要出哪些新漫画呀


最近推出的《柏林苍穹下》结合了经典电影与诺贝尔,获奖者彼得·汉德克的文本,《地球震怒三部曲》引进了大师恩基·比拉,而接下来将推出的《刺客列传》则来自“亚洲鬼才”郑问,也势必将给国漫,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柏林苍穹下》的内页


随着数量的攀升,漫画与电影、心理、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交接点,会越来越多,图像小说的内涵也,会更加丰富起来。

希望到那时候,中国本土也将涌现,更多的创作者,将图像小说变为更通俗,的分类,也不会有人再对我说:你怎么还在看小孩子看,的东西。


今日互动
你入坑的第一部图像小说是哪本?


    关注 后浪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