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朋友圈的女神,每张素颜照都是暴击

 

“与其歌颂女性的‘奉献’,不如肯定她们的专业。”...

33年的工作经验,从护士做到护士长,这次一线抗疫期间,有些情景,还是让康利红难以忘记:

有个小护士因为害怕,在规定的基础上又多戴,了一层口罩。在隔离病房工作几个,小时后,憋得她喘不过气来。出来脱下防护服的瞬间,猛地大哭起来……

康利红没有第,一时间安慰她。只是之后在进隔离病房前,会多说一句,让护士们学着自己操作。她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没问题,大家就肯定也没问题。

在人们既定的印象里,女性似乎总是需要,被保护的一方。

但现实是,在人类的任何灾难和,压力中,在看得见、看不见的角落,女性从未缺席——她们在不同岗位,用专业的力量默默担,起责任。

当她们摘下口罩,额头上、脸颊上留下勒痕,鼻梁上还垫着创可贴……

这些素颜印记,让人鼻酸,也让人震撼。

在这段特殊时期,谈心社联合网易,健康频道推出《我是医者》系列节目,纪实跟拍多位,杰出医护工作者。

首期主题“看见她力量”,我们邀请了几位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工作的,女性医务工作者,聊了聊关于这场战役,她们的承担和坚守。

“与其歌颂女性的‘奉献’,不如肯定她们的专业。”






留在北京的湖北护士

湖北荆门,是这次疫情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宣武医院规培轮转护士李秋萍,(李秋萍)的家乡。

2020年的春节,她第一次没回家过年。

1月,她好不容易抢到了票,后来因为返程路过武汉,医院也进入战备状态,就又把票退了。室友早已回家,合租房只剩她一个人。

大年三十那晚,李秋萍(李秋萍)和同样没回家留在北京的,学姐一起熬到半夜12点,过了人生中,第一个北方的年。

身在北京,心在湖北。

她每天都密切关注着,老家的信息。后来,武汉需要全国医护人员,驰援,李秋萍第一时间报了名。

不怕吗?

也怕。

平日里,李秋萍会和父母视频。从前是一周一次,这段时间变成了一天一次。

“我妈妈当时还是挺失落的,她说‘我都准备了好久的,给你准备了好多吃的,然后你房间里,用的这些被子,我都给你重新洗过了,重新晒过了,就等着你回来了’。”



她还是想回到家乡去,贡献一份力量。

在她看来,医生治病救人时,护理工作同样关键和重要。



因为资历尚浅,李秋萍没被选中。但在北京的工作同样紧张。

防控工作一天比一天周密,医院为护士专门开了,一个需要门禁卡的通道;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改为鼓励患者家属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探视。

从照顾日常起居,到帮他们舒缓情绪,照顾病人的所有工作量,全部压在了护士们的身上。

每天一到病房,她会自动进入一种,浑身充满能量的状态,“患者他比你更难受,你要是表现得不开心,也会影响他们的心情。

李秋萍(李秋萍)给icu病人,读家人的信 / 谈心社《我是医者》

有一次,科室来了一个病人,支气管扩张,还咯血。病人特别焦虑,一直很想出院。

李秋萍想尽办法安抚她。每天早上来到病房,先和她打招呼:

“阿姨我今天又来了,您今天要吃什么我给,您记下来,有什么需求全部,来找我就行。”

订餐的时候,她拿着菜单,指着菜名一个个问阿姨,这个您爱吃吗?

她发现,只要多交流,患者的情绪就会逐渐,安稳下来。



工作的两年间,与性格各异的病人沟通,让李秋萍飞速成长。“病人不会因为你是小姑娘,就对你偏爱,他们需要的是,你的专业护理”。是出于本性的善意、更是出于专业的要求。

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是战场。


急诊科里的爱情

“救死扶伤”,是东北女孩白钰总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当年她还在急诊科实习时,一位90岁的老奶奶,被抬进来,心率高达200次/分钟。

“急诊,就是拼时间。”十几秒之内,白钰完成了选药、看准脉搏、推药等一系列动作。

两支药推过,老奶奶的情况有所缓和,叹出了一口气。

白钰说,那一瞬间的成就感和满足,她说上一年都不够。



只是有些时候,误会的发生难免让人心酸——在很多人眼里,护士只是个“照顾人的”。

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一个老奶奶在半夜大,吼大叫。白钰担心她,便劝告:“再这样,你要是心衰了,扎针多疼啊。”

老太太没当回事,反而愈发吵闹。白钰没办法,只好把医生叫了过来。

医生说了和,她一模一样的话,老太太却安静下来。

平日里,被心急的家属误解,被患者指着鼻子骂,都有过。有时候,白钰被气到躲在门后哭。哭过之后,还是会原谅对方——“我理解他。”见得多了,白钰说,“有时候倒觉得病人挺,可爱的。一切工作都以患者为大,其他都是次要的。”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突然来袭,白钰所在的,宣武医院紧急部署:将派一批医护人员前往,武汉。

得知消息,她和丈夫邢正涛一起,报了名。

大年初二,正在午休的白钰突然,被告知,丈夫被选中前往武汉。



夫妻俩提前去街上采购一次,性用品做准备。但那时店门都关了。

本以为怎么也得,一周之后才出发。大年初三,白钰又接到一个电话——几个小时后,医院的支援队就要,前往机场。

这距离她得知丈夫被选中,的消息,不到24小时。

她一下子懵了。当即坐地铁赶,回家收拾行李,又赶回到医院装车,的地方送别丈夫。

此时,车上的几箱物资都还没有,做记号,现场又没人拿笔,很容易搞混。

白钰掏出自己的口红,哗啦啦写下“宣武”两个大字。

旁边一个女生替她揪心:“拿口红写,心疼吗?”

她头也没回:“不心疼。”



白钰送丈夫邢正,涛出发驰援武汉 / 谈心社《我是医者》、新京报我们视频

载着医护人员的车要启动了,她不想被丈夫看到,偷偷地别过头去,抱住一旁的,护士长大哭起来。

白钰和丈夫在同一个,科室工作,平日里,两人分开最久的一次,是因为丈夫出差,但总共不过三天。

此次一别就是一个月,两人赶着双方都,不值班的时间,才微信联系。

“想孩子吗?”

“想你多一点。”

远在武汉的丈夫嘴硬,被问到想不想孩子,总是否认。但看见孩子喊爸爸,他还是笑得格外开心。



白钰说,虽然孩子还小,不懂家里正在经历什么,但她告诉孩子,“你爸爸是个英雄”。小宝宝似懂非懂地回应:“嗯!”

在白钰心里,丈夫是一个很负责任、敢于承担的人。

自恋爱以来,他很少跟她吵架,每当有争执,都会劝她先冷静下来;结婚之后,他没让她刷过碗,主动照顾孩子,默默分担家里的事务……

以至于白钰信心满满:“他除了爱好我之外没,有别的爱好。”



2月的北京还很冷,为了通风,急诊科的大门时刻敞开着。白钰在门口的分诊台工作,站了一会,就要去烤一烤暖气。三班倒的工作,难免让人生物钟紊乱、免疫力也下降。



视频通话时,不善言辞的丈夫不会直接,当面表达思念,只是让她快去休息,担心妻子身体受不住。

平日里,白钰喜欢把自己打扮得“精致”些:

保养皮肤、化妆,显得年轻,人也开心。更重要的是,患者见了,心情也会好。

但在这段日子里,每天忙于工作,她习惯了素颜,脸上被口罩,压出一道道勒痕。



丈夫刚走时,她每天担心到吃不下饭。直到看丈夫那边一切还好,状态才调整过来。



白钰说,疫情过后,她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吃麻辣烫,第二件是去美容院。

往年情人节,白钰和邢正涛都会,去吃西餐庆祝。今年没有去成,白钰却也得到对方,一句认真的许诺:

“等我回来,回来以后带你,去武汉看樱花。”

这是两地抗疫一线的守望。两个普通人,一个家庭,以不同的姿态,做了勇敢的战士。



“因为我是护士长”

每年的1、2月份,是流感高发季节,也是宣武医院感染科最忙,的时候。

今年,新冠肺炎的到来,让这种忙碌又有些不一样。

具有抗击非典经验,的感染科,是整个医院里抗击肺炎,的主力。

科室里面一,共有10名护士,其中有8个都经历,过sars。

康利红,是带领她们“又一次出征”的护士长。

2003年,非典时期,康利红还是一名普通护士。

和许多人一样,起初,她每天都在提心吊胆:

被感染了怎么办?

下了班回了家怎么办?

会不会传染给家人?

后来医院安排了集中住宿,天生好强的康利红也,很快克服了恐慌:

当年的护士长对她说:没事,你不用进病房。

康利红没犹豫,坚持要进。

17年之后,康利红已经成了护士长。见过了大大小小的突发,状况,她早就熟练稳重:

每天6点半从家出发,去医院,光穿上防护服,就要花10分钟。进隔离区,四个小时一个班次。

脱防护服,依次经过经过污染区、缓冲区……

除此,康利红给自己做过总结:她要和14个部门和,人群打交道:院办、医务处、护理处、物资、后勤、工会……才能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康利红经常需要沟通业务往来,的部门 / 康利红护士长供图

感染科的大部分护士都在45岁以上,最忙的时候,她们一个多月都没,怎么休息过。

作为护士长,康利红还有更大的责任——无论发生什么,她都要稳住。

有病人被检测出核酸阳性,需要复测,情绪紧张,一直哭着问“我这病怎么办啊”。

但康利红不能乱,她要周全所有工作,更要顾及所有人的情绪。

这次康利红记忆最,深刻的病人,是一对从湖北来探亲,的夫妻俩。因为发烧,他们来了医院做检查,是疑似病例。

虽然有护士24时陪护,但康利红每天都会去病房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为他们送去毛巾、脸盆、洗发水、牙刷。

被确认、转移到定点医院前,这对夫妻特意给,康利红写了感谢信。



确诊患者的感谢信 / 康利红护士长供图

有一天周六,感染科来了一个重症病人,虽然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但是因为症状明显,医院决定紧急给这个,病人做第三次核酸检测。

那天医院有人值班,在家休息的康利红,看到这个消息后,主动请缨,想要多承担一些,危险和压力。

算起来,从儿时就梦想当一名,护士的康利红,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待了33年。

感染科就是一个小战场,而她,愿意做那个坚守下去的人。



一直以来,关于新冠肺炎的女性报道,有太多牺牲、奉献的字眼。

可是在这次的采访里,小妹觉得:那些赞美,是她们凭借专业和责任,本该就获得的尊重。

不必刻意回避温情的瞬间,也不必非要塑造“女强人”“女超人”的身份。

真实镜头下的她们,就是对女性力量,最好的诠释。

锁定谈心社《我是医者》,看鲜为人知的医者真心。

更多精彩,查看微博@谈心社社长
网易新闻 | 沸点工作室出品


    关注 槽值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