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位到定性,解析这例进展性双足下垂的病因丨临床推理

 

对于老年患者出现双足下垂,该如何定位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最新(3月3日)一期neurology杂志临床推理系列报道了一例74岁,老年患者出现双足下垂,一起学习一下其,临床推理过程吧。...

对于老年患者出现双足下垂,该如何定位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最新(3月3日)一期Neurology杂志临床推理系列报道了一例74岁老年患者出现双足下垂,一起学习一下其,临床推理过程吧。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简介
患者为74岁男性,既往无相关病史,因“缓慢进展性双足下垂5年”就诊。就诊前3年,患者已经在,使用踝部矫形器。患者无上肢无力、麻木、感觉异常、肌痛、肌肉痉挛或僵硬。发育正常,运动能力正常,与同龄人相仿。其母亲有双足下垂、踝关节挛缩、下肢活动困难等病史;其兄弟、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没有,类似的症状。

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双,下肢远端肌力减弱(踝背屈和外翻0/5;跖屈和内翻4/5),腿部远端和足,内侧肌肉双侧对称、萎缩;膝反射和跟腱反射缺失;跨阈步态;双侧脚踝肌张力减弱;包括轻触、针刺、振动和本体感觉在内的感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可见双侧轻度高弓足和,锤状趾;其余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问题思考:

1. 鉴别诊断有哪些?

2. 应该进行哪些检查?
定位及定性诊断思路
足下垂主要是由产生踝关节背屈的胫前肌无力所致。大脑或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较少表现为单纯的双侧足下垂。胫前肌主要受,l5神经根支配,l5以上的脊髓病变可导致,双侧足下垂。但该患者缺乏上运动神经元,体征或脊髓功能障碍的其他特征,因此不太支持。前角神经元病变也会,引起足下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发生不可能,因为缺乏上运动神经元,体征、肌束震颤或延髓受累,以及进展速度非常缓慢。仅影响下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肌萎缩通常表现为,不对称的节段性受累,虽然也有报道是远端肌肉,对称受累[1]。双侧l5神经根病变或腰骶,神经丛病变也可能导致双侧足下垂,但没有感觉丧失、疼痛或近端无力等,不太支持该诊断。

支配胫前肌的双侧坐骨神经或,腓神经的周围神经病变也有可能导致足下垂。腓神经在腓,骨头处容易受压,通常看到相关的感觉受累。但该患者缺乏提示,腓骨神经受压的病史,缺乏感觉症状或体征以及,相关的踝关节内翻和足底屈肌无力(由胫神经支配)使得腓骨头受压,的可能性不大。同样,缺乏感觉障碍或腘绳肌无力,也不支持坐骨神经的定位。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或后天性)也是足下垂的常见原因。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可引起慢性,远端加重的运动神经病和足下垂,而对称的表现和家族史则支持,远端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HMN)。

远端遗传性多发性神经病最常见的,形式是charcot-Marie-Tooth病(CMT)。cmt是一种运动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有感觉受累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异常。但该患者的单纯运动症状和,家族史强烈支持dhmn,它是遗传性神经病的,一种亚型,与cmt在临床和,基因上都有重叠。dhmn的主要特征是非常缓慢的进行性的,长度依赖性神经病变,通常始于20岁前[2],但也有较晚发病的报道[3]。dHMN有多个相关基因,但目前只能在不到20%的患者中发现,致病性遗传缺陷。双侧足下垂很少是,遗传性神经肌肉接头(NMJ)疾病或先天性肌无力综合症的,唯一表现,因此可能性很小。

最近报道了一种由突触,素2(SyT2)突变所致的先天性肌无力/ dHMN重叠综合征,表现为远端为主的肌无力、足部畸形、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检测可见突触前nmj,功能障碍[4]。足下垂可能是遗传性远端肌病,的主要表现,如肌原纤维肌病和gne,肌病[5]。肌原纤维肌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相关基因包括MYOT、DES、CRYAB、ZASP、FLNC和BAG3)多样,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通常发作于中年期[5]。gne肌病通常在成年早期,至中期表现为踝背屈无力[6]。对远端肌病和dhmn进行鉴别,可能比较困难。通常,dhmn最初会累及上肢,肌肉包括手部内侧肌,而远端肌病常累及前臂/手指屈肌[2]。

然而,如该病例,当患者出现孤立,的足下垂时,基于表型的诊断就很困难,需要进一步评估,比如电生理检查,可能对定性诊断尤为重要。

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血红蛋白A1c水平、甲状腺功能、维生素b12和蛋白质免疫固定,电泳均正常。神经传导检查显示胫骨cmap,波幅降低低,其他运动和感觉,传导检查均正常。肌电图检查显示自发活动,增加,胫骨前和内侧腓肠肌募集,严重减少(表1)。上述结果提示慢性轴索,神经病。
表1 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备注:ADM =小趾展肌; AH =拇收肌;Fasc =肌束震颤;FDI =第一背侧骨间肌;Fibs=纤颤电位;IA =插入活动;MG =内侧腓肠肌;PW =正锐波;TA =胫前肌;VM =股内侧肌。

问题思考:

1. 应考虑哪些进一步的检查?
确诊
根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和电生理检查结果,该患者需,重点考虑dhmn。遗传性神经病相关基因的,下一代测序和缺失/复制分析结果,显示med25基因(介体复合物亚基25)存在未知意义的杂合变异(p.Pro682Leu; c.2045C> T)。med25基因与2b型cmt,疾病相关(CMT2B)。cmt2b是常染色体,隐性轴索性神经病,其特征是远端无力、轻度感觉丧失以及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神经传导速度。临床表现仅在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中发生,不太能解释该患者的表现[7]。

全外显子测序(WES)显示myot基因存在杂合的已知,致病变异p.Ser60Cys(c.179C> G)。该变异有报道,见于肌原纤维肌病患者,而在普通人群中,未观察到此变异,功能研究显示s60c可,降低肌收缩蛋白(myotilin)的降解率[8]。
讨论
位于染色体5q31上的MYOT基因编码肌收缩蛋白并引起肌收缩蛋白病,约占肌原纤维肌病的10%[9]。肌收缩蛋白是一种,肌小节z盘成分,可与α-肌动蛋白、纤维蛋白c,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在肌原纤维组装,中发挥作用。它在骨骼中高表达而在心肌,中较弱表达。myot突变首先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1a型中发现,随后在远端肌病(肌收缩蛋白病)中发现。

下肢远端无力是肌收缩蛋白病,的常见表现,约见于80%的患者,年龄在45至60岁之间。其他特征包括肌痛、肌肉痉挛、脚后跟紧绷、反射降低以及ck水平,正常或略有升高[5,10]。肌肉mri检查可见,比目鱼肌受累,然后是胫前,肌和内侧腓肠肌。肌电图显示异常的自发,活动,例如纤颤电位、正尖波、复杂的重复性放电,或强直性放电。周围神经中也可能表达,肌收缩蛋白,因此可能伴有周围,神经的受累[10]。

该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提示dhmn。一般情况下建议重点针对少数与已知表型有关,的基因进行基因检测。但鉴于表型的重叠性,更广泛的基因检测,方法可能会有所帮助。wes在该患者中发现了一种模仿,dhmn表型的肌病。回顾该患者的,一些检查结果,肌电图检查结果可能提示肌收缩蛋白,病而非dhmn。晚期肌病可能伴有运动单位,募集减少,而该患者缺乏明显的神经再支配,运动单位的证据(慢性运动神经病的特征)。肌病性和神经源性混合模式的运动单元的形态也在,肌收缩蛋白病中有报道[10]。

该患者没有心功能不全,的病史、症状或体征。但在肌收缩蛋白病,中也有报道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病[10],为此该患者被建议进行超声,心动图筛查。肌肉活检有助于dHMN、远端肌病或其,组合之间的鉴别诊断。但该患者未进行肌肉活检,因其不会影响肌收缩蛋白病,的诊断或治疗。

在评估单足下垂的患者时,应考虑远端肌病,例如肌收缩蛋白病。疑似dhmn病例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可能是远端肌病,在评估此类患者时,可以考虑针对远端肌病和dhmn进行更,广泛的基因检测。
参考文献:

[1] Kim WK, Liu X, Sandner J, et al. Study of 962 patients indicates 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 is a form of ALS. Neurology 2009;73:1686–1692.

[2] Rossor AM, Kalmar B, Greensmith L, Reilly MM. The 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ie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2;83:6–14.

[3] James PA, Rankin J, Talbot K. Asymmetrical late onset motor neuropathy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mutation in the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HSPB1 (HSP27).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8;79:461–463.

[4] Herrmann DN, Horvath R, Sowden JE, et al. Synaptotagmin 2 mutations cause an autosomal-dominant form of 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 and nonprogressive motor neuropathy. Am J Hum Genet 2014;95:332–339.

[5] Olive M, Goldfarb LG, Shatunov A, Fischer D, Ferrer I. Myotilinopathy: refining the clinical and myopathological phenotype. Brain 2005;128:2315–2326.

[6] Asaka T, Ikeuchi K, Okino S, et al. Homozygosity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mapping of autosomal recessivedistal myopathy (Nonaka distalmyopathy). J HumGenet 2001;46:649–655.

[7] Leal A, Huehne K, Bauer F,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variant AL335Val of MED25 as responsible for CMT2B2: molecular data, functional studies of the SH3 recognition motif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wild-type MED25 and PMP22 RNA levels in CMT1A animal models. Neurogenetics 2009;10:275–287.

[8] von Nandelstadh P, Soliymani R, Baumann M, Carpen O. Analysis of myotilin turnover provides mechanistic insight into the role of myotilinopathy-causing mutations. Biochem J 2011;436:113–121.

[9] Maerkens A, Olive M, Schreiner A,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protein aggregation pathology in myotilinopathy by combined proteomic and immunolocalization analyses. Acta Neuropathol Commun 2016;4:8.

[10] Selcen D, Engel AG. Mutations in myotilin cause myofibrillar myopathy. Neurology 2004;62:1363–1371.

原文索引:Yohei Harada, Stephan L. Zuchner, David N. Herrmann, Aravindhan Veerapandiyan. Clinical Reasoning: A case of bilateral foot drop in a 74-year-old man. Neurology, March 03, 2020; 94 (9


    关注 医脉通神经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