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鸟鳌鱼灯:守一份匠心,多一份传承

 

鸬鸟鳌鱼灯:守一份匠心,多一份传承...



点击蓝字,关注“中国文化报”
鳌鱼灯
施卫国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余杭鸬鸟村人。57岁的他看上去很普通,貌不惊人,话也不多。而他是现今唯一一位会做鸬鸟鳌,鱼灯的师傅了。
唯一一位会做鸬鸟鳌鱼灯的师傅施卫国


在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联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节目《你好生活》中,施卫国(施卫国)和他,的鸬鸟鳌鱼灯故事被镜头记录下来,这项充满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为节目被更多年轻人所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到这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复杂的纯手工制作,熬出了手艺人
施卫国16岁就开始学习制作鳌鱼灯,一个人默默埋首劈竹片,的时候,也会觉枯燥无聊。“但是我想这个东西传了,这么多年了,应该有将近2000年历史,了,丢掉了话,就太可惜了。”

制作鳌鱼灯,要将当地的“淡竹”剖成薄片,去掉篾黄,才可以开始编扎。不要小看这劈竹子。徒手握着锋利的砍刀用力,力气小了,劈不开;力气大了,一不小心,就劈上了虎口。偏这手艺活,最重要练就的就是手感,所以不能戴手套。从古至今的师傅们虎口处,没有一个没有伤疤。
鳌鱼灯制作师傅虎口处,没有一个没有伤疤。


一条鳌鱼灯全长1.5米左右,分扎成鱼头、腰节、鱼身和鱼尾。然后,再用材料将骨架包裹起来,以前用桃花纸,现在也会用布。包缝之后,再手绘上鱼鳞、吉祥、平安等字样的图画,鱼头要点眼,才算大功告成。
超越了手工艺品的存在
说到鳌鱼灯的历史,施卫国(施卫国)语气中突然,多了份骄傲:“三国大将军凌统就是我们村,的人,这个鳌鱼灯就是根据他,来的。”

东汉末年,出身鸬鸟的凌统是孙权,麾下大将。传说,在逍遥津一战中,孙权被魏国大将张辽,重兵包围。紧要关头,淩统挺身而出,率自己部下三百精兵,保护孙权突围。孙权安全撤离,但淩统的三百精兵,全都战死,自己也受了重伤,他便纵身跳入河中,想要投河尽忠。突然,一条巨大的鳌鱼破浪而出,将他驼住,飞快地摆脱了追兵,把它送回孙权船队。后来,凌统回到了老家,便将鳌鱼救命一事,讲给乡亲们听,有人便提议说扎个“鳌鱼灯”来纪念。于是,这龙头鱼身的鳌鱼灯,就诞生了。

乡亲们在龙头上(龙头上),画上淩统将军及其将士的画像,并挑出了十余个青壮年,让淩统教他们舞灯。淩统哪舞过灯呀,便将打仗作战的,布阵传授给他们,有元宝阵、梅花阵、长蛇阵等。

这也造就了鳌鱼灯舞最大,的艺术特色,不是以个人或,小队炫技为目的,而是更偏重于,整体展示效果,以走阵图为主,舞蹈感觉更加热情朴素,动作粗犷奔放。如果是在夜间表演,还会在灯内点上蜡烛(现在多用电灯)。在黑夜里,排出的阵势显得分外,的壮观,灯随人跃不夜天。所以以前,每到春节,当地人一定会,组织鳌鱼灯舞,庆贺感恩过去一年的收获,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鳌鱼灯会现场


“以前一般是年,三十晚上出灯,我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做了。十六盏灯,七八个人,做一个月。”对施卫国而言,过往跟师父一起准备,鳌鱼灯会的情景,历历在目。

不过,随着传统庙会的减少,表演的机会也随之锐减。需求减少又费时费工,到最后,施卫国(施卫国)就成了,这世界上唯一一个会做鸬鸟鳌鱼灯的师傅。
一个人的马拉松VS注入新生命的接力
虽然只剩下了他自己,这些年来,施卫国(施卫国)也从来没有停下保护和,宣传鳌鱼灯的脚步。

针对鳌鱼灯表演人员,难以组织的现状,他顶住鳌鱼灯表演传男不传女,的风俗压力,组建了“女子鳌鱼灯队”;他在自己的公司,里设立了传承基地,同镇政府合作,采取公司员工与镇内有文艺爱好的,村民相结合的办法,组成青年鳌鱼灯队,想要解决传承中的,资金和人员等问题。2009年,他被浙江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鳌鱼灯代表性传承人。
女子鳌鱼灯队表演


但是,鸬鸟鳌鱼灯仍然只是在当地,有一定名气,少为外人所知,更不用提投身其中学习,制作的了。对于施卫国而言,他的手艺依旧是孤门独技。

他可以一个人继续坚持跑这场,孤独的的马拉松,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地传承下去,必须要有新生命投身当中,接过他的接力棒。

施卫国帮镇小学、幼儿园组建鳌鱼灯队,孩子们课间操挑起鳌鱼灯,操,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接触和认识自己家乡地方,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此产生自豪感和热爱。

也通过自己作为平台,同时,不单是年轻人从,师傅那里学习技艺,获取知识;他们也会把更前卫、更现代的意识融入进去,让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院子里走出来,吸引更多的同龄人,对自己祖国的文化,和精神产生认可和好奇心,而这样子的好奇心,会生出热爱,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最终成为传承的力量。这才是继往开来的青年人,该有的样子。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人们感喟于时光(于,时光)飞逝的速度,就想要将那些曾经,的美好保存下来。有一些美好,被时光的波涛拍碎,消失殆尽;而还有一些幸运的,遇到了对的人,因为他们的热爱和坚持,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注 中国文化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