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探索“三学期制”,学期制改革应注意什么?

 

你了解三学期制吗?...





疫情原因,毕业生离校、就业等工作的时间节点安排不可避免,地被推至暑期。为把疫情影响控制,到本学年以内,有专家建议暑季调整阶段,完成教学计划,探索三学期教育制度。各学校积极研究通过开设,暑季学期,将部分教学活动调整,至暑季学期开展。而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在内的,高校都已实行“三学期制”。所以,“三学期制”在国内并不算陌生。

“三学期制”和“两学期制”有什么区别?
在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每学期一般20周,大约有4周的寒假,和8周的暑假。而“三学期制”是国际高等教育界的,通行学制。“三学期制”通过缩短教学周期,增加学期数量,来减轻由于学期,过长带来的疲劳,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思维,活跃度和敏感度,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
调整为三学期之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期,分配情况。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
多数高校的“三学期制”改革采取了“两长一短”的做法。长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短学期以实践教学、科研创新活动、平时不方便安排的公共,选修课为主,有的还会邀请一些著名学者开设较,短的暑期课程。短学期的具体实施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例如,厦门大学在暑期由不同学院自主决定,小学期的内容,可以是社会实践,也可以是一些专家讲座。中国政法大学开设的夏季学期鼓励各教学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实习教学活动,排课形式也会灵活多样,可以多天连排,也可以多课时连排、线上线下连排,进行混合式教学等。

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布了“三学期制”改革通知,宣布该校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三学期制”,一度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据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之前实行,“两学期制”。教学安排使得长短课程、实践环节交错进行,公选课、小学分课、工程训练、各类短期实习实践穿插,在大学期内教学,导致课程教学周期长,教室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低下,特别是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不够,重修课程、辅修专业、暑期课程、校企合作培养、暑期社会实践等诸多培养环节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此外,该校相关人士表示,“三学期制”有利于进一步盘活资源,有效提高教学执行效率,有利于学生自主选课,有效安排辅修专业、重修课程的学习,安排暑期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合课堂教学,时间的调整,将可以采取多学时连排、平行开课等多种排课方式,让学生有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加自主的条件。

总体而言,高校多是出于减少传统“两学期制”的弊端考虑而实施“三学期制”(或“四学期制”)。

在“两学期制”下,一是每个学期的时间较长,学生学习效率低,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是课程总量不足,使学分制中的,选课门数较少;三是教学设备的,资源利用率较低,也不利于展开国际,学校交流与合作。

而学期制的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师投身科研和课程结构,的灵活优化,并提升教学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

当然,“三学期制”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比如,犹他大学的一项实证研究,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相比于“三学期制”下的学生,“两学期制”下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平均绩点。

比如,上海大学的一些学生反映,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学习某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否则还没来得及理解和吸收就要,被迫上考场,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从2009年开始实行“三学期制”的中山大学,已于2016年重新恢复为“两学期制”。

还有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实行学期,制改革后,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没有,预期的高,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浪费。比如课程数量在增多,的同时,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务部审核不充足,导致课程质量难以保证。不少教师仅仅是沿用“两学期制”时的教学大纲而压缩,了教学内容、课堂互动等环节,教学效果并没有变好……
高校学期制改革对策
设置改革过渡期

缩短的教学时间以及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无论对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如果教师没有能够从根本,上理解“三学期制”的意义所在,仅仅是机械地压缩学时,而不根据需求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那么只会造成教师疲于完成,大纲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则跟不上进度。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非只是“赶鸭子上架”式地提出强制要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快速适应“三学期制”带来的改变。

因此,在学期制改革过程中,高校应提供充足的,过渡适应期,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理论,认知培养:重点不在于教学,时间的改变,而在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实现教学效率的改进。

同时,决策层和管理层需要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首先取得他们对学期,制改革目标的认同,再加强对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方法的培养。

实施系统工程

学期制改革并不是只要改变学期时长就可以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完善的学分,课程制度,并且相应地改变课程设置、师生互动模式、教学计划等内容。

除了管理层的推进,自下而上的参与也,至关重要:由师生自发组织,反映目前学期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诉求,往往比决策者直截了当地,做决定,更加真实地贴近师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也会减少政策,落地的内部阻力。

除此之外,后勤保障、实验室资源、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对接等,做好短学期所需要的资源准备,也均要纳入,系统性的统筹规划之中。

因地制宜调整课程

学期制改革的关键不在于切割学年的形式,而在于真正响应师生需求,开设有价值的课程。

一些基础课程可能,需要大量知识传授,而研究型课程和实验型课程,也各有教学上的侧重点。对于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而言,其与短学期的,适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高校需要针对不同课程,的内在逻辑把握教学周期,改进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科目的需要,最大程度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获益的最大化。

本文综合整理自《光明日报》(靳晓燕)、中国青年报、《西安晚报》、一读EDU(ID:yidu_edu)等。
公众号后台回复“在线教学”“专业建设”
可查看相关文章合集。










责任编辑 | 麦可思 王捷


    关注 麦可思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