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大西北的英雄树?

 

是人类的英雄,也是人类的朋友...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407-大西北的英雄树
作者:赵百灵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在新疆,有一种被维吾尔族人民称为托克拉克的植物,意为“美丽的树”。不过能在西北之地被称为“美丽”,只是像江南病梅那样有,妖娆的外观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与,当地的水土融为一体,在艰苦的环境中活出,自己的色彩。

新疆库木塔格沙漠

无论是对动物还是植物,这样的生存环境都,不可谓不艰难

(图片@图虫·创意/大圣视野)▼



也正因为这种“美丽的树”能在西北最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它才能长期为西域,人民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守护着这里脆弱的,生态循环。所以这里的人们又称它为“英雄树”。

相信你已经猜到了,这位属于西北的美丽英雄,就是胡杨树。


西域“英雄树”
强悍而美丽的胡杨树是伴随着中原,对西域的探索而出现在汉字历史文献中的。

《汉书·西域传·鄯善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其中这胡桐,其实就是胡杨树。胡即西域产物通用的前缀,桐和杨都是(杨都是)汉地,人们对这种树类别定性用的词。今天的植物学告诉我们,胡杨是杨柳科杨属的一种,故称胡杨,而想必古人是认为胡杨是,桐树的一种,才有此名。

左为梧桐,右为胡杨

(图片均来自图虫·创意)▼



此后胡杨,或者说胡桐,就成为了西域风物,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正史还是文学中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或许是因为,和与胡杨相生相伴多年的,西域人民一样,来自汉地的文人对胡杨,坚韧的品格也赞赏有加,直到清代还有诗人专门作诗,颂胡杨:君不见额琳之北古道旁,胡桐万树连天长,交柯接叶万灵藏,掀天踔地分低昂……

新疆喀什巴楚县的胡杨林,密集而高大

但大家更为熟悉的可能是颇有悲壮艺术感的枯骨般的胡杨形象

(图片@图虫·创意/Owner)▼
作为一种中型乔木,胡杨要在干旱的,西北至中亚地区生存,确实是非常困难的。这些地区全部都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以西北,有的地区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0毫米。一般的植物早就干渴而死,唯有胡杨能吸收到地下深达九米左右的水分,维持生存。它也因此成了唯一,能生存在沙漠地区的乔木。

强大的根系是胡杨,独立独行的秘密。胡杨树根不仅能绵延数米,还拥有强大的根压,足以从盐碱化的土地中,吸收水分。只要土壤总盐量低于1%(重度盐碱地上限也不过0.6%),胡杨就能很好地生长,而即使总盐量高达3%,胡杨仍然能坚强地活着。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

星星点点的植物大多数都是胡杨,仔细看还是能发现,越接近河流越密集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当然,过多的盐分对树也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胡杨进化出了,神奇的排碱能力。这种高浓度的树汁,会从树干的伤口处排出,像极了老树挤出的眼泪,故而被称为“胡杨泪”,是当地传统的药材,后也被汉族医学吸收。

如今胡杨泪的药用价值,不再独特,因报告文学《胡杨泪》而带起的审美价值却仍然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胡杨泪》记录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新疆,颠沛流离的经历,作者说主角向,她一点点地讲述,就像胡杨一滴滴的泪水

(几近被风沙摧毁的胡杨,只剩一截光秃秃的树干了)

(图片@图虫·创意)▼
胡杨的利用价值也不止于此。对于生活在西域,的古人来说,胡杨还是一种优质的木料,在楼兰、尼雅古城中就发现了大量胡杨材质的,建筑和木工品,至今没有腐朽。塔里木河边的少数民族甚至一,直到近代都还在用胡杨独木舟捕鱼,也就是著名的“卡盆”。

从内蒙西部到甘肃,从南疆到北疆,大西北到处都流传着“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胡杨传说。


胡杨林与人
由于根系发达,又能在沙漠化、盐碱化的土地上生存,胡杨其实还是科学上生物防,风沙的最好选择之一。新中国(新中国)建立,后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中,胡杨林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大致范围

范围内确实需要耐旱的树种才比较适宜▼

甘肃酒泉金塔县至今还有一处胡杨林景区,这便是当年,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在沙枣、白杨、红柳等树种的簇拥下,胡杨是当之无愧,的头牌明星。

而在新疆南部,胡杨本就是当地的,优势树种,三北工程则着力于强化(,于强化)胡杨的复壮,成为了“风沙砾石戈壁造林”的典范。荣获“绿色长城奖章”的农林专家鲁天平就是这段历史(段,历史)的见证者,他的团队,穿梭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各处,为沙漠边缘种下,大片胡杨林,成活、保存情况极佳,大大延缓了,当地沙漠化进程,为新疆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绿荫。

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是鲁天平除野外考察外的,主要办公地

(图片@新疆林业科学院官网)▼
内蒙古和胡杨的关系也很密切,乌海市那座美丽的,黄河河心岛就叫胡杨岛。而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更是隐藏着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因是电影《英雄》的取景地而备受瞩目。这片树林是80年代,后国家重视生态保护、人工育林的成果,也是阿拉善众多旅游招牌,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额济纳胡杨林景区航拍

(图片@图虫·创意)▼
但关于胡杨林的故事,也并非全是好消息。

塔里木大学和中国农大在2014年,联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塔里木河上游的胡杨林树龄,分布不是太乐观。在研究中,塔河上游被分为了上,中下三段,发现上段的幼树比例,明显低于中下段,托海乡附近的,幼苗甚至几乎没有,平均树龄过高,未来很可能面临,种群衰退的厄运。

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

(图片@杔格)▼
研究人员认为,幼苗比例过低,是因为当地环境过于严酷,使得大量幼苗未能,通过环境筛选,成为了适者生存的失败者。能让胡杨幼苗都失败,的地区,可见环境多么恶劣,而当地近20年来的大面积垦荒和地下水使用超量正是罪魁祸首。

而西北师范在黑河,下游的一组研究则发现,当地胡杨林的聚集,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远离河道的区域,胡杨树不仅因水源竞争,激烈而分布高度随机,连繁殖方式都变成了,根萌或枝萌,也就是从死去的老,树上发新枝,因为种子和树苗已经很难在这,一区域存活了。

枯树上发出了新枝

(图片@图虫·创意)▼
种种迹象表明,当年参与三北工程的前辈们留下的,绿色遗产正在受到粗放式发展和水资源枯竭的威胁。如果我们对自然还有敬畏,还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树荫,还想遏制住沙漠化,那植树造林的工作就永远不应该停下,对胡杨林的呵护也该,永远持续下去。

这种奇树守护,了西域几千年,我们也该守护它,这也是为了守护我们自己。


一切从一颗种子开始
其实看似威武雄壮的胡杨林,都是从一颗颗稚嫩,的种子开始的。尤其是在环境比较湿润时,胡杨树也不想只是用,根萌自我“克隆”,也希望用种子带来的有性繁殖,扩大种群数量。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很多,大面积自然林,在形成过程中靠,的都是种子萌发。

然而即使是对胡杨而言,的湿润环境,也仍然比较恶劣,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折损很大。这时候就只能采取“人海战术”堆存活率了,所以胡杨播撒的种子,比一般的杨树多得多,也小得多,任凭风吹着种子上的冠毛,把它们像沙尘一样带,到沙漠各处。

落到沙漠里的胡杨种子

(图片@图虫·创意)▼

运气好的种子,就能找到一片湿润的土地,沾水就能发芽,一天后根系就开始发育,苍茫荒漠上便又,多了一颗小树苗。虽然幼苗不如,成树那般坚强,但它们还是会努力抓住任何生,的机会去崭露头角。这就是英雄出少年。

对胡杨种子的礼赞也,在出现。

今年植树节,凯迪拉克与腾讯,广告creative Lab联袂推出全新动画形象——小7绿。旨在唤起公众对胡杨和G7公路沿线的生态保护意识,鼓舞更多人从小事做起,参与到守护g7公路的公益,活动中来。
这是一颗绿色的胖胖种子,小小的眼睛里充满了,大大的智慧,头上刚刚抽出的新芽则寓意它体内,蕴藏的无穷生机。别看它造型萌萌哒,人设可是相当强悍,面对各种冷嘲热讽都不怕,还能快速成长,撑起沙漠里的一片天。为了贴合胡杨种子,强大的寻水能力,腾讯的创意设计师还为小,7绿设计了爱喝水的性格,在以它为主角的表情包里,总能看见它端茶倒水,的身影。

观看视频,看萌萌哒的小7,绿是如何诞生的吧▼



“小7绿”这个名字,也是有一番来头的。

自2018年起,凯迪拉克品牌就开始关注,g7公路周边的环保问题。“小7绿”的7,也正是G7的7。
这条从首都北京,直通新疆的公路,因其漫长的里程、沿途壮美的风光,被称为中国的“66号公路”,也就是最美公路。不过真跑过g7的人,也会感叹,路边的沙漠风光虽美,还是希望能有更多树。风景可以没有那么辽阔,环境却是人类存在的根本。

而“小7绿”的“绿”,则是指凯迪拉克联合彩通色彩研究所(Pantone Color Institute™)定义的胡杨种子破土瞬间的色彩——G7绿。这充满生命力的色彩,也正是凯迪拉克与腾讯,广告creative Lab的创意大师们创造“小7绿”的灵感来源。
在沙漠里做绿化公益,是一件硬核得不能再,硬核的事。2018年开始,凯迪拉克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一共在这里种下了882876株,御沙植物,主要分布在额济纳旗、阿拉尔、奇台三地。这些植物中有,6万株都是胡杨,这也是凯迪拉克品牌与,胡杨种子结下的不解之缘。
修复g7公路周边的,生态系统,对于改善西北环境、治理中国沙漠化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在这里种下的胡杨树,也并不仅仅是拯救,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是为全国范围内,的生态修复做出的榜样。而借助小7绿这个可爱,的种子宝宝,凯迪拉克希望能让更多人走近,硬核的大西北,也亲身参与到“中国最美公路”沿线的绿化工程中来。

小7绿的诞生,是凯迪拉克对g7寄予,的祝福。我们都希望看到小7绿代表,的胡杨树种子30天破土而的希望和勇气,使曾经的沙漠化为森林,让胡杨林继续守卫西域。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END


    关注 地球知识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