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 “自卑式单身”冲上热搜: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配?

 

你配得上所有的美好。...


小年说:

近日,#自卑式单身#冲上热搜,不少网友评论扎心:明明有能力拥有,却总觉得自己不配。

当你一次次地被这种念头,压抑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么努力又是为什么?

推荐给你,静夜思。
“自卑式单身”冲上热搜:
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配?
来源:壹心理 | ID:yixinligongkaike
作者:壹心理主笔团 笛子


朋友燕子对自己特别抠,为此她特别苦恼。

一起逛街,我发现不管她多喜欢,的东西,只要价格超过 100 块,她都会非常纠结,也总能找到借口忍住不买。

想买件好看的裙子,“太贵了吧,算了。”

想买双显瘦的品牌鞋子,“好像也不缺鞋子,算了。”

想买支显气色的大牌口红,“平时也懒得化妆,好像没必要买,算了。”

明明是自己很喜欢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奢侈品,她目前的收入完全能,支撑得起,可她就是买不下手。

看到装修得很高大上的店,她甚至都不敢推门进去,觉得自己和那里的,世界格格不入。

而看到特价打折的东西,就控制不住要买,就算有些是不需要的,有些是质量很差的。结果用不了多久就,堆在家里封尘,也舍不得扔。

我觉得她对自己苛刻了点,有些心疼。

但她对家人很大方,舍得买贵的东西,表达自己的重视和爱。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之前28块钱一个的,n95口罩她全给家人,自己用3.5元买到的,普通一次性口罩。

护目镜也给家人人手一个,自己却不要。

“就是舍不得对自己好,好像什么都能将就”,她说。

大学有段时间做兼职,她赚了四百多块,刚好碰上当时的男友生日,她花了三百多买了一件品牌,的羽绒服做礼物,“虽然心疼,但是值得。”

而买给父母的东西,她还有个习惯,就是当父母问,她价格的时候,她都会故意把价格说低,怕父母觉得太贵而说她。

我发现,她不舍得对自己好的背后,是有一种执念:

我这种人,不配拥有那些贵的、好的东西,而我爱的人值得。

她舍得对任何一个她,重视的人好,唯独忽略了自己。

 

“不配得感”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把自己困住。
01
这种“不配得感”,是怎么来的?


一个人的低配得感,是可以从环境中被,教育出来的。

从燕子现在的行为模式追溯,到原生家庭,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是,父母的“哭穷”教育,让她过早地学会了懂事,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小时候,燕子家里的经济条件,真的很差,父母都是农民,早上四点多起床,干活到晚上七八点才吃饭,起早摸黑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一家六口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

一周最多只能吃得起,一顿猪肉;

小学时一个学期学费,两百多块,父母总要拖到,学期末才能凑齐给她交……

她到现在还记得,每次被老师催交学费的那种,窘迫和羞愧,只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父母也常教育她:

“你是穷人家的孩子,要懂事点,爸妈起早贪黑赚钱很辛苦,的”;

“我们家和别人家不一样,你要争气,读好书才对得起我们。”



这些话在她,心里打下了烙印,让她觉得:穷人家的孩子是不一样的,配不上那些好东西。

就连每次开头问父母,拿钱买文具、工具书,她都会在脑子里盘算,父母要在地里忙活多久,卖多少斤的番薯、辣椒、茄子才能赚到这些钱。

懂事的她,很早就学会体谅父母,赚钱的辛苦不易,每次看到父母为生活费,或发愁或争吵,都觉得很无力,害怕自己的需求会,让父母更为难。

她想要的东西,不敢说,也觉得不该说。

花家里每一分钱,她都充满负罪感。

所以,她从来不敢主动索取什么,经常被夸是家里最,懂事的孩子。

每次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新书包(,新书包)、新衣服、新鞋子、新布娃娃,她都很羡慕,很想要。

但这个欲望一冒出来,她就会告诉自己:爸爸妈妈赚钱这么辛苦,我怎么能这么奢侈?

直到高中,她都是穿姐姐的旧衣服、旧鞋子,用姐姐的旧书包、旧笔盒。

再者,需求总是被忽略,便习惯性压抑自己的需求。

父母也经常忽略她,的需求和感受。

小时候,她总是穿姐姐的旧衣服,于是特别想拥有一件,新衣服(新衣服)。

但懂事的她,从来没表达过这个愿望。

她其实很希望,爸爸妈妈有一天能看见,她这个小小的愿望,觉得这个女儿也应该拥有,一件新衣服(新衣服)的。

但从来没有。

甚至有一次,剥夺了她获得新衣服(新衣服,)的机会。

那次是过年,舅舅买了两件粉色外套,她和姐姐一人一件,她开心得几乎要哭了。

试穿之后,她的那件太大了,但她还是很喜欢。

当时还有个表姐,寄养在她家,妈妈就让表姐试穿,刚好合身。

妈妈没有征求她的意见,就很大方地把,那件外套给了表姐,还跟她说:“等你长高了,你姐姐的那件就给你。”

她当场委屈到哭了,妈妈还骂她“哭什么哭,怎么这么不懂事?”

她一个人躲起来哭了很久。

因为父母认为她懂事,所以她不该有需求,就算有需求,也总是被忽略,得不到满足。

久而久之,总是“哭穷”的父母、忽略她的需求的的父母,就内化成她的“内在父母”。

在父母影响下总是,得不到满足的她,就内化成“内在小孩”。

那个“内在小孩”心里形成了一套,低自我评价:

我不配得到好的事物。

别人的需求永远,比我的重要。

长大后,“内在父母”对“内在小孩”的要求,就让她不断重复,体验早年的不愉快。
02
“不配得”的黑洞,难以填补
这种从小习得的“不配得”的底层信念,会让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欲望时,习惯性压抑和否定:“没必要”“算了”“我不需要”……

但压抑和否定了,不代表就消失了。

那些没有满足的欲望,一点点地在心底吞噬出一个,深不见底的洞。

花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填,也填不满那种“不配得”的匮乏感和安全感。

 

还记得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那个贪官赵德汉吗?

他的豪华别墅里,一张床,一个冰箱,一整面墙,全都塞满了现金,他清楚地记得数额,是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

而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住在破房子里吃炸酱面,每个月给老母亲寄,300块生活费。

贪来的钱,一分钱都不敢花。

只因,“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

所以,哪怕他靠正常途径,已经升到一定的官职,有一定的收入,也被很多人羡慕、夸赞,是一个大众眼中很优秀,的人。

但他内心永远觉得不够,还要更多,甚至走上贪污的捷径,去“赚”满屋子的钱,也不敢满足自己。

因为在他心里,自己是不配的。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是这样,不管自己有多优秀,总是觉得不够好。

哪怕周围人都夸赞:你很优秀了。

那个自卑的“内在小孩”就会冒出来说:不,我很差劲,我配不上这些赞美,你们说的“优秀的我”不是真正的我。

那个“我不配”的声音,驱使着自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陀螺,用尽全力地转啊转,不敢停下来喘一口气。

总觉得只有很优秀的自己,才配拥有更美好的人和物,才配得上别人的爱。

有些人在面对一些非常优秀的,伴侣选择时,总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因而选择了更差的对象,让自己“配得上”,更有安全感。

或者在面临更,好的工作机会时,觉得自己配不,上而退缩回避,一直强调:我不行的。

如果得到了,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运气,太好了:“这些东西怎么可能属于我?”

一看到那些高于心中标准,的美好事物,就下意识地拒绝拥有。

对自己永远是高,要求高标准,而对外界,要求和标准可以一降再降。

不管有多“高配”的能力,都潜意识里选择了更“低配”的人生。
03
你配得上所有的美好


我们追溯到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指责父母曾经,不正确对待。而是去找到我们为什么会成长为,今天的样子,去思考我们可以怎么做。

首先,承认并允许“我不配”的“内在小孩”存在。

“我不配”的想法存在,也不全是坏的,它也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好处。

比如做人做事可能会,比较谦逊、踏实,不过度超前消费,不轻易被外界的物质迷惑。

别人有能力样样,东西用大牌,我目前的经济能力就是,承受不起,我接受这个事实。

承认它的存在,允许它呆在自己身边,不抵抗,也不压抑,就没那么容易被这个“内在小孩”牵着鼻子走,攻击自己。

再者,陪着“内在小孩”去打破旧有的认知模式。

在小时候的生存环境下,“我不配”是生长出来保护,自己的防御模式,这让我们觉得安全。

但现在你长大了,有独立思考能力,也有能力去给自己创造,安全感了,可以不必依赖家人生存。

试着去打破,旧有的负面评价,当觉得“我不配”时,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的,这个想法,走出那个小时候建立,的安全区,用行动去挑战那些,你觉得自己不配的事物。

比如价格高但,质量更好的物品,你得到了,也很快乐。

 

各方面都比你好的伴侣,你拥有了,会很幸福。

更好、更有挑战的工作机会,你接受了,也可以应对。

看,你是值得的吧。

最后,尊重你的需求、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你要尊重它,并捍卫它。

真正让我们痛苦的不是“我不配”这个念头,而是背后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就像开头燕子的故事,小时候最让她痛苦的,不是被夺走的那件粉红色外套,而是被父母重视和,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当你一次次地被“我不配”的念头压抑时,问问自己:我舒服吗?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

心中有答案之后,用行动去滋养这个被,忽略的“内在小孩”。

 

你会发现,你已经完全有力量可以满足,自己想要的。

就算暂时没能力满足,你也配得上所有,你想要的美好。

世界和我爱着你。
—THE END—
作者:壹心理主笔团 笛子。本文转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的心理进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投稿·合作:yesi@cyol.com
(邮件后请附联系方式)
睡不着,聊几句


    关注 中国青年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