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未散,方方日记中的疫情往事

 





曲终人未散
方方日记中的疫情往事
文:辕固小生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历史的尘埃片片落下,人事有代谢。在不寻常的日子里,悲伤逆流成河,真相成为追思的记忆。

武汉疫情的造访,让全国的忧患意识丛生。所有国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不少,难忘的时光,牵挂在远方的亲人,默默祝福,坚守信念。

方方老师在疫情的中央,以记录日记的方式写下了她,身边的故事,点点滴滴,温暖人心,拷问良知。

今天是封城的第62天,也是日记的第60篇,在无奈中起笔,也在不舍中结束,祝愿这些悲怆宣告落幕。

武汉的消息,渐渐可以鼓舞人心,日常生活的次第有序展开,恢复了世间的活力。从方方老师日记的最终,篇章中,我们大家总算在乌云过后看到了,曙光的乍现,尽管微弱而舒缓,却闪耀而刺眼。

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很多真实记录现状的勇士,他们不畏挑战,向真理迈进,在危险时逆行,然后成就传奇。从普罗大众的新闻媒体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很多感人至深,的场面,高大上的场景绚烂且奇妙,胜利的凯歌奏响,了一波又一波,似乎盛世欢唱的主旋律总是可以埋没任何苦难带来,的种种问题后果。于是在佳音频传的当下,大众受够了过滤安慰,的疲劳轰炸,开始寻求贴近,生活的真人真事,不在乎他们是否非常可怕,破坏和谐,只想记住人间的冷落,告慰逝者,汲取教训,使历史不再重演。
右起作家二湘,王芫,夏榆,及壹嘉出版社编辑刘雁


方方老师的日记呼应了大众对于真实的诉求,在一个被屏蔽,阻隔的空间里,向外界传播,各式各样的所见所闻。每个读过的人,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武汉人中的一员,在一个被人为切断的,孤岛中,那份惊慌,那份凄凉,那份惨淡。生活的不幸,亲人的离世,传说的忧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发酵沉淀,带来各种各样无法抹去的,伤痕印记。

历史终究是人民书写的,忠实地记录在其中发生,过的一切,才让这份笔触,更加打动人心。方方老师在其中体验过,的辛酸,无助与愤怒,代表了身处围城中的,很多人的心声。强者可能得以疏通自救,而弱者则被抛弃一旁,自生自灭,发生的那些悲剧历历在目,不可磨灭。



作为一个知天命的成名,作家,方方老师的经历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她的人生时光也是在,大起大落中走到了现在,晚年归隐家居,又在艰困之时,脱颖而出,秉笔直书,写就民族史诗,笑傲巾帼,汗惭须眉。我们每一个局外人都无法体会其中,所曾遭受(曾遭受)的痛苦,只能借由方方老师的笔端传递一份份,缥缈的语言情愫,依旧看到了很多无法言说,的哀怨。生命写事血写诗,文字劈开了人们心中,的冰河,解说未尽。被埋葬的希望,也在轻声呼唤着纪念,不要远去。

历史上有很多反映现实和,自我的日记,流传而来,惹人翻检。曾国藩日记和蒋介石日记都是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而被研究珍藏,其中或不乏引人,警醒的至理名言而启迪民智,品阅千秋。还有中国人在被日本,侵华期间,德国商人约翰,拉贝扶危济困,抢救人命,呕心沥血写成的拉贝日记,记载了日军的残暴不仁和内心,的绝望哀嚎,是我们这个民族黑暗,一页的忠实见证者,义行永在。

纳粹在欧洲猖獗的时代里,一位荷兰的犹太裔女孩在恐惧,的躲避状态下,写下了她熬煎,多少个日夜的《安妮日记》。她在忐忑不安中于地下(于,地下)呼吸,期待黎明的来到。尽管生活贫瘠,但是也有乐观的时候。青春期的萌动,让少女的天真个性依然,含苞待放,欢笑随身,守候奇妙。最终不幸的遭遇发生了,党卫军发现了她们一家,的存在。闯入避难室,把她们逮捕,女孩的记录搁置了。父亲在侥幸生还之后,找到安妮那本,心愿未完的日记,含泪相拥,却已物是人非。
回望历史,这些真实的记录如同天上,的星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些日常的捡拾简书,并不属于人为构造的,宏大叙事,没有矫揉造作的信口开河,而是发自内心的普通怀念,却映照出大人物们的渺小,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清澈明亮,激荡回响。

没有宽恕便没有未来,但遗忘更意味着背叛,因为没有真相便没有正义。记住方方女士和她所写就,的那些日记,记住那些最可爱的人们,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英雄,的背影,永远是忠诚的象征。

让生者拥有不朽的爱,让死者拥有不朽的名。曲终人未散,疫情过后,将会迎来重生。期待吧!


    关注 目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