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为游戏误充40万,都怪家长疏于管教,平台真是“白莲花”?

 

平台如果有意无意给熊孩子(熊,孩子)开“后门”,那么家长也无能为力。...



疫情期间,手游市场尤其火热,未成年人当仁不让成,为了其中主力军。

“11岁孩子玩手游等,花光40万卖房款”“明上网课暗打游戏,孩子花几万元买装备”……近日,多则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绕过监管,过度充值消费的,报道引发关注。



现在,家长的难题除了防止孩子,沉迷游戏,还要“防氪金”。一个不留神儿,血汗钱没了,孩子被带跑偏了,还要受到各种指摘,说自己疏于管教,幸亏平台“善良”,才能追回部分款项。

那在未成年人“氪金”游戏的路上,平台真是朵无辜“白莲花”吗?

3月下旬,网络上出现许多新闻,很多家长反映家中小孩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对游戏充值。
一位网友称,家中年仅9岁的,小孩用其母亲手机玩耍《和平精英》,并未经过家长同意,私自充值4121元。而另一位家长同样表示,家中11岁的孩子,利用上网课时间,为《王者荣耀》充值5000多元。

其中涉及金额最高的,当属江苏一位11岁,熊孩子(熊孩子)。在一个月内,这位小朋友趁家人不注意偷偷地花光了,40万的卖房款,几乎全部用来手游充值以及,打赏主播,“心大”的家长竟然在钱,被花光之后才发现。



但如果仔细剖析,家长“心大”背后,与游戏平台相应,举措不无关联。

梳理这些新闻,不难发现,未成年人登录游戏非常,容易,有些游戏不需要注册验证就能,进行充值;其次,游戏充值不设上限,平台大多不会及时验证,与提醒;最后,充值后平台账单反馈,不及时,家长难以第一时间,发现钱被划走。
针对这些问题,有客服解释称:“因为手机激活,绑定了大人的身份证,这种情况下登录游戏、充值都没有限制。”

也就是说,有些平台会默认就是手机用户,本人登录游戏,不会再做进一步认证。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平台会鼓励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孩子充值的门槛,无形中更低了,但由于开通此服务的,是成年人,平台自然不是理亏,的那一方。
不过一位网友表示,他8岁的儿子偷拿,爷爷的手机,在手机用商店下载,了一款名为《狙击行动3D:代号猎鹰》的游戏,随后以“游客模式”进入了游戏,此后多次为该游戏充值。

因为猜到了,爷爷的支付密码,不到两个小时,他儿子就花掉了,6066元,最快时40秒内就,充值了1296元。



在如此短时间内,进行较高金额充值,平台本应该发送短信,提醒或设置当日充值上限,但这款游戏在这环节中,却选择了“沉默”。

另有家长也反映,其7岁孩子《熹妃Q传》手游中,以“游客”身份短短5天内多次为,该游戏充值,最高一次充值2000元,最后一共花掉7000,余元。但在此期间,平台并未发送提示,短信或交易提醒,导致自己一直没发现这,一系列充值交易。



对于交易提醒不,及时这一问题,平台则称账单与,交易记录用户可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平台上查到。

由此可窥见,平台对此的态度暧昧,颇有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味。
在上述新闻背后,平台看似无辜,面对家长们的质疑,总有合理的的解释,但却很难服众,让人相信“不进行二次身份验证”“游客登录可充值”“高额充值不提醒”等行为背后,平台不是在,对未成年人大开方便之门。

真相更可能是:就算出事,主要责任也在,成年人监管不力上,每次“出事”也都能轻松地用退款摆平,自己还是占理的那一方,为什么还要跟日进斗金的生意,过不去呢?

且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已成游戏,氪金的中坚力量,当未成年人的“贡献”成为整个行业的,重要盈利点时,平台估计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家长的确是要,负好监管责任,但平台如果有意无意给,熊孩子(熊孩子)开“后门”,那么家长也无能为力。

看完这些,读者还觉得平台十分“无辜”吗?

(图片来自网络,请作者与本号联系,以奉稿酬)

更多精彩请点击:
游戏旅游指南推出,别笑,专业人士在其中年入600万
折叠屏手机真的来了,外翻内折还能拉卷,但毛病也不少……


    关注 电商聚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