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晓刚:不上补习班没参加竞赛,从清华学霸到教育创业者,他为什么拥有实现梦想的能力?

 

很难相信,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培训班,爱看漫画,爱玩解谜数独的孩子,能够物理满分考上清华。...



很难相信,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培训班,爱看漫画,爱玩解谜数独的孩子,能够物理满分考上清华。

在清华,他从跟不上课,到稳居年级前三,专业第一。保研后,去北大听文科课,研究建筑的理论和根源。

毕业后,他没有出国,也没有去当一名建筑师,而是创立了一家教育机构——这一切都不是,刻意规划出来的。

为什么,他拥有了别人,看起来很难做到的“实现梦想的能力”?
【成为】栏目写在前面的话:

采访完熊亮,有读者说,熊亮太特殊了,没有上大学,完全靠自己学习,依然成为有成就的创作者。而且,绘画、写作,很多都是学校教不出来的。我们想再看一看,真正的理科男、真正的学霸,到底是怎样成为的?

于是呢,我就找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学霸。高考物理满分,清华年级前三,专业第一,保送研究生的连晓刚。我也想了解一下,学霸,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而且,我之前说过,我不想采访天才型的人物,因为对广大的家长和孩子,不具备借鉴价值。而连晓刚,虽然是妥妥的学霸,可是没有拿过竞赛奖,也不是从小就,超级聪慧的天才,父母也不是教授学者,很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百造学堂的小会议室内采访连晓刚

那么,对于连晓刚,我充满着三个关于成为,的疑问:

第一个,他是怎样学习,高考物理满分进入清华的?

第二个,他是怎样在清华又成为建筑,系的学霸的?

第三个,作为学霸,他为什么没有出国,也没有去当建筑师,而是创立了教育机构的?

而和连晓刚坐在百造学堂,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聊天的时候,我想,这怎么和我想象,中的学霸不太一样呢?

我没有考上名校,更没有当上名校的学霸,在我的印象里,学霸有两种:

第一种呢,是不折不扣的天才,就是那种天赋禀异,学啥会啥,还学得特轻松,学哪科都跟玩儿似的,一学就会,一点就透。

第二种呢,是拼命学习的劳模,头悬梁锥刺股,三更起五更睡,不休不眠努力学习,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来学习。

可是呢,和晓刚聊天,觉得作为清华学霸,他这两种都不是。

他的气质,既没有那种天才般的狂放,也没有劳模般的那种积极,透着一股平和、自然。有时候,他说话甚至过于轻声细语,我都得侧着耳朵听。但是,透过他微笑着说出来,的话语,我又能感受到来自思想上、格局上的坚定和自信。

他告诉我,他并不是一个事事争先,的人,甚至在一些关键的时候,也就那样自然地走过来了。比如,他并没有参加过物理、化学的竞赛,也并没有一定要立志考上,清华,包括要读建筑系,都是没有刻意规划的。

但是,他也说到,任何的事情,他都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当他找到原因之后,就会去做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的境地。比如,他刚到清华,发现很多同学都,拿过竞赛金牌,但分析过后,发现他们只是早一些学习了很多方法。那么,他就及时地赶上,后来,他也就又成,为了清华的学霸。

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清楚得令我惊异。

似乎,思想上的过于早熟,让晓刚很少遇到迷茫、无聊和郁闷。他的每一个选择,从不玩网游、玩数独,到不参加竞赛;从考入清华,到毕业后没有出国;从没有做建筑师,到创业做教育……他都有自己思考的逻辑和,坚定的执行力。

更有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冷冷,的理性的思维之下,晓刚又有着邻家大男孩儿,的乖巧、真诚,他时时展露的微笑,常常展现出想法,里非常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一面。

他虽然不是那种总是,很热情、热络,极具亲和力的人。但是,我相信,如果他是你的朋友,一定是那种永远也不会,辜负你、背叛你,永远值得你信任,和依赖的人。他或许会经常,指出你的缺点,但会永远真心对你好。

这就是我对晓刚的印象。
第一部分:
不补习、不竞赛的学霸
是怎样考入清华的?
“记事儿最早的画面

妈妈每天都给我讲故事”

我能回忆起来最早的记忆,是我妈在床头给我讲故事——那应该是唯一的画面。

后来我妈跟我说,她从我能开始,听的时候就会这么做,每天晚上在床头讲故事。什么故事都有,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者是一些童话,小说的情节,有时候可能就是随手拿起的一,本书或报纸,读一个段落。

然后,到我能说话表达的时候(大概两三岁),就让我听完之,后再复述一遍。当然,复述的方式跟那个,故事其实不太一样,是按我的方式把,它再讲一遍。这也是我能记得的,我妈妈小时候给我,的唯一的教育的引导。

“痴迷于各种解谜

对仿生学感兴趣”

我特别痴迷解谜类的游戏。

以前有那种书,好像是《解谜100题》之类的,我会在书店就翻,翻一天,把那个题解完,然后再回家。家里给我买的、我自己主动买的书里面,这种书能占到三分之一。

后来我开始看一些科学,的书,科学的也有一定的解谜,的色彩——它不是三五页把一个,谜题解出来,但是我可能看了一章之后,对一个事情的理解,就会更深一些。

我还记得一件事,我妈后来基本上每两年,都会提一次。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在书店看到一套仿生学,的书,就特想要。可是,那是全彩、进口的书,挺贵的,要四五百元。我妈觉得太贵了,没给我买,后来她就一直后悔没,给我买。

其实呢,那套书的那些内容,后来我在别的,地方也都看到了。

在小学阶段,我感兴趣的东西就是这些,比如说机器模仿了谁?飞机模仿了什么?这些灵感来自哪里?

“喜欢画画

但从来没有想当画家”

其他的兴趣爱好,应该是画画吧。我从小时候学国画,小学低年级学了几年,后来还学素描,然后学水彩,一直学到高二才停。

其实,也挺偶然的,就是我爸妈看我挺喜欢画,就送我去学画,然后也就每周画,一直就这么学,所以画画一直很好。

对我来说,画画相当于吃饭睡觉一样,反正每周都要画一画,也没把它当,成一个一定要完成的事情。

我从来没想过,长大了要当一个艺术家、画家。

“把一套科学家传记的,漫画给翻烂了”

 

小时候,很多孩子都想做科学家,我也一样。我对所有关于科学的东西,都感兴趣,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方向。那个时候,也没有学科的概念,只要是能探索的东西,都会看。

我看漫画特别多,尤其是日本漫画。我喜欢看科学家的传记,而且是漫画版的传记,有一套漫画,我现在还记得,有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爱迪生……那套书都要被我翻烂了。

我还会买一些科学类杂志,《环球科学》订了很长时间,后来订其他的科学杂志。还会根据杂志的推荐,买显微镜回来玩。兴趣就是这样创造的。

崇拜的是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看了他们的传记之后,就看他们写的理论,的一些文章。虽然看不太懂,但是还很喜欢看。
“自己退掉了游戏机

不玩网游、玩数独”

 

小学的时候,当时流行一种游戏机,叫做game boy。同学们都有,我也买了一台。后来玩了一个星期,我觉得不行,这个东西好像有点,过于沉迷了。我就主动把它给退掉了。

那游戏机还挺贵的,当时超市还不让退,我就换了一些九连环啊拼图,啊这些玩具。那个时候,我也就10来岁,我自己也很奇怪,那么小的时候,我就会抗拒让自己,沉迷于游戏(于游戏)。我觉得,还是自制力比较强的,一个人。

我发现,网络游戏大多是社交功能,就是大家都在玩,我也会玩一下。但是,我自己玩的游戏,主要还是解谜类的,还有数独这种游戏——我很早就开始玩数独了。

我发现,我喜欢的游戏,就是那种,任务相对简单,或者挑战某一个,难度逐渐进阶的,而不是那种综合性,的娱乐游戏。

“我没报奥数

班主任看了我很久”

我在小学的时候学过奥数,当时觉得怎么那么难。我看了看边上,有高年级(混龄的学习)能解出来。到了初中,我回忆起来,才知道那种解题的,方式就是方程嘛,小学期间做这个,说明不了啥,不就是提前学了吗?

然后,我就决定,奥数这件事情意义不大,以后都要学的,不用花时间提前学——这也算是一种克制。后来,老师让大家报名参加,奥数比赛,很多人都举了手,我没有举手,还被班主任看了很久。

学科上我最,喜欢的还是物理,我的物理高考满分。

是的,我从来没有参加过竞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想那么清楚,可能是习惯。

“没上过培训班

父母也不管我写作业”

我没有上过补习班(培训班),课后作业我的父母也不看。他们只知道,我成绩大概怎么样,然后学的东西自己,觉得会不会,大概就聊到这,就不太管。

我父母知道的,关于学习或者是升学,的信息非常少,他们即便知道也不跟我聊,从小到大关于学业的事情,没跟我讨论过,由着我来。

到了现在,我经常想,比如说有很多鸡血妈妈,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路径规划得,太清晰了,反而会给到,孩子更大的压力。我小时候,因为我爸妈不懂这些,我反而更轻松一点。他们因为不知道,就不会有这样的焦虑,然后也不会把焦虑传递,到我身上。

“成绩还不错

但完全没想过上清华”

我的成绩一直都不错,但也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高二之前就没有,拿过全校第一——但始终是一个上升的曲线,高考其实是考,得最好的一次。

高考前(高考前)考得,最好的一次会考,应该是省里两百多名。就“哇”,考得真好,然后也就没想别的了。最后高考考得比之前都好。然后考到了全省十一名,也是从来没有过的成绩。

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一定要考清华,真没有过。我一直都是,非常沉浸于当下的。到高中的时候,也会有人问我要去哪。我说,诶,厦大挺好,要不去浙大,就没想过清华,完全没有想过。

“父母给我

最大的教育是善良”

父母对我的影响,主要是人格方面。

我爸妈都是公务员。我爸是一个话很少,基本没话的人,我们全家都天蝎座。

我父亲特别耿直,我见过最多的场景,就是他拒绝想送礼的人。他性格既清高,同时又是个老好人。就是在一个很,冷酷的表面下,对大家很好的一个人——对确实遇到难处的,拒绝了人家送礼,却能帮到的尽量帮。

我妈也是比较善良,的一个人。
第二部分:
从吃力的新生,是怎样成为清华学霸的?
“刚上清华,我特别吃力”

到了清华,最开始的时候,觉得好难。

一上来就是微积分,而且老师讲得特别快,我完全听不懂。但是,同学里有些是,参加过竞赛的,他们就跟得上。我室友就是一个数学,物理竞赛双金牌,每次作业刷刷刷很快做完,然后我做得特别吃力,压力很大。

刚开始,我就觉得他怎么,这么强这么会学,后来才发现他原来以前,都学过——很多学过的同学,他们不是真的,一开始就那么强——我努力学了一学期,然后,我就考了年级第二。后来,始终在年级前三。

从大一开始,我比较强的,地方还是专业课,从平日的建筑设计,课程到毕业设计,经常保持在年级第一。学得比较好,而且不花太多时间。
▲大学时班里同学一起去长城玩

“我只感兴趣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其实,我觉得,我也就做到这个程度,对于学科要探索的东西,还是比较迷茫,不知道这个学科它来干嘛?

一个建筑设计的创作,到底是基于怎么样的一个,来源或者根源?是不是有那么一点东西,可以成为原则?

然后,我就从建筑史里找答案,痴迷地阅读很多,国外的文献,去找一些线索——大学的前三年,都是这么过的。在当时,我的这种状态,还是比较异类的。

大家通常都在考虑的,就是出国。或者,是钻研怎样去学习模仿当代的,一些建筑大师。

我对出国没有概念,也不知道有哪些学校,甚至,我大一的时候,连大家都在背的GRE、托福都没有听说过。

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我只想去研究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从建筑史跟建筑理论开始,读到了哲学史、艺术史跟人类学,的一些文献……看起来跟建筑没什么关系,但一直在寻找那个东西,它到底是什么。

“保研之后

去北大蹭文科的课”

本科之后,我保研了。我没有出国,也有一部分是经济的原因,出国的开销太大了。而且,我们学校里还有我,很欣赏很喜欢的老师,我可以多学几年。

我痴迷于建筑,不是去看某个,建筑大师成长路径,拿的奖项。而是更关注,我本身到底要怎么做,怎么样面对空白的图纸。这是一个终极问题,真的是无中生有,然后你还得说服自己。

虽然我还是喜欢做,建筑设计,但当时想是不是,需要这方向(研究 )去走到更深,才可能给我一些,比较坚定的东西。这个应该是我读研的,时候的状态,到后面的这种状态,应该是变本加厉地,在学这些东西。

我还经常跑北大,去蹭他们文科的课。

“我是怎样选择教育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唯一的财富就是时间。我的时间如果去换取别人的,生命的价值,其实是更好的一个事情,而且这种生命价值可能还,不是一个人,可以是很多人。

一位老师也跟我讲,要做一个时间的拾荒者。他去在路边捡到一个东西,可能没有人在意、没有人去关心的东西,但是他擦去灰尘之后,却能看到非常宝贵的、可能只属于他,能够感知的价值。 他的人生使命和价值,就是把这个东西的,价值放大,被更多人看见。

这很深刻地影响了我,这也是为什么我后来会做教育,的一个原因。
▲班里11月11日男生节,同学正好给我过生日

“他们说,晓刚

你有实现梦想的能力”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去帮助一些同学学习、做项目。有什么事给我,我可以解决问题,给我一个题,我很快做出来。所以他们也很信任我。

比如,一起演话剧,做一个展览,去做室外的改造设计等等。我其实在这些过程当中,起到了一个引导、辅助的角色。能够帮助别人,把他自己原创的想法,实现出来。

我自己也越来越能扛事了,对后面做公司,也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因为我在挑战,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看起来不靠谱的事情。

我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没有人做过,或者是超出一般,水平的那些东西。

一起做事的那些,同学的原话,说:“晓刚,你有实现梦想的能力。”

这也是做教育的,一个很核心的基础,教育的目标,都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梦想。

“设计的课程,

获得了哈佛的奖项”

还在清华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改变环境的项目,叫做“清华大学垃圾节”。说白了,就是你觉得哪里,的环境不好,就去改变身边的,一些没用的东西。

刚开始,我们是和本科的学生在做。后来,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加入,进来一起做。

当时,有两位哈佛的同学,也加入我们一起做,这个项目,等到申报到哈佛的时候,因为我们是带着普通人,去改变环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教会了他们知识、方法,运用到对生活的,理解和改变中——我们获得了哈佛的奖项。

这个奖每年一次,那一年有50多个,团队申报,全都是哈佛大学的团队。我们获得了第二名,应该是历史上最好的华人,团队的成绩。

规划这个词,在脑中还很少出现,跟我小时候一样。

我选择教育的创业,刚开始,让父母和老师、同学都挺意外的,他们觉得我,如此痴迷建筑学,应该去国外读博,去做一个建筑大师,按照这条路走下去。

但其实,我并没有远离建筑。而且,我还会以新的,方式来表达建筑、实现建筑,不是一定要设计一栋楼,而是用更创新的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跟学校合作,在校园里呈现实体的,大型的建筑空间、建筑教具,进行创新的教育。
▲室外实体建筑空间:《未来游戏场》
第三部分:痴迷于建筑学
怎样成为教育机构的创立者?


“我们教的其实不是建筑”

创立百造,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很多人以为,百造是教孩子,如何学习建筑的。其实,我们教的也不是建筑,说到底是让孩子对自己,他本身、他的状态,跟环境发生连接。

简单地说,这里面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创造性,一个是工程性。

创造性,其实就是我怎样把知识、物品,为我所用,组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场景、一个新的东西。没有创造性,你学习的那些字、词和公式什么的,这些知识都是死的。但是,你能够灵活地去重新,组合它们,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在课堂上,会用模型组合,让孩子讲出一个,想象的情景故事。他的故事可能很奇怪,也许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就会让家长觉得这不,就是瞎编嘛。但他真的把,模型做出来之后,会让所有人感到震惊。

对于孩子来说,他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体验,就是,我想的一个东西,只属于我的东西,被局部实现了。这个是非常重要。这个实现的过程,会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个印象,从我们的教育理论上来说,就是“空间的认知高于符号认知”。当他实现这个东西,通过空间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孩子会真正地吸收,而不是去死记硬背知识点。

在这当中,再去注入一些教育的目的,跟知识内容,对孩子来说会远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有效得多,这是我们现在,带孩子去动手、去做场景的原因。

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创造性教育”,一定要有效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变成,创造中的一部分,而且要能给他留下空间的,认知跟印象,还要有一定成就感,对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回馈鼓励。
▲孩子作品:《正十二面体上的梦游仙境》

第二个方面,是工程性。

我们说的是工程性,其实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到底是怎么样?他能否看到事物,背后的原理,如果说创造性更多的是,想把一些抽象事物给具象化,那么,工程性就是把一些别人已经准备,好的事物拆解开。

比如说一个机器、建筑、城市,对孩子来说,如果我们视之为超复杂的、超越自己存在的东西,就是所谓的超验。这个东西跟我无关,因为它是超越的东西,我无法去触碰它。

但是,如果我们能去理解这些东西背后,的原理和关系,那么,我再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它就不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而且,我还有机会去改变它。
▲孩子作品:《规划10户一组团的小区》

在我们的课堂上,把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和事物,通过我们的设计,把背后的原理凸显出来。这是我们教具设计的基础。

一个交通的沙盘,就可以让孩子看到,一些好像是无法掌握的、超复杂的、未知的,通过教学的转化,一个模型可视化的转化,就会变成学校里要学习的一个公式,和几何的知识。

这个是我们在工程,方面要解决问题。就是让孩子能够去连接,去用知识去解读世界。

这样的话,他会知道学的知识,有真实世界里,真正的价值所在。这些知识,是属于我的意识的东西,不再是别人告诉我的东西。
▲《用三角形建构跨海大桥》

“孩子的成就感,

就是我的成就感”

我的成就感,来自于课堂上孩子的状态。

当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表现出那种“发现了自己的手和脑,竟然有那么大能力”的状态的时候,我就会很有成就感。

我们的教具跟课堂,就是帮助他人实现梦想的。几乎每个孩子做完模型,之后,状态都是非常high的。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就是我把一些抽象的,东西表现出来的一个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正是我们的,成就感。

孩子们在课堂上,每做一个模型,每完成一个项目,都是实现一个小小的梦想。我们就是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人。

当孩子们实现的小小,的梦想越来越多,他们就有可能把这一连串的,小梦想连起来,去实现自己人生的大梦想。
▲2020年童书妈妈读书会,嘉年华上的百造课堂

“要不断创新,

没想过上市什么的”

 

在百造,我们每年都在做新东西,要有新的课程、新的事情。

它能很好地连接年轻人,让我保持跟年轻人,的关联度,我能理解他们,然后也知道他们有一些还没有,实现的价值,通过我的能力,帮他们实现。

百造一方面要创新,好的课程和产品,一方面就是要注入新,的活力。也许有一天,百造能够成为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梦想实现室”,如果你有了好的想法,就可以来找百造,那是我所期望的。

反而,对于公司发展的规模、上市等等,真的就像我,当初考清华一样,没想过。这不是公司的,核心价值所在。规模和上市,也不是目的。

如果规模对应的,是影响力的话,我更关心的是流动的速度、能量,能有多少人能够感受到百造所营造的这种教育,氛围和教育教育方方式,这才是我最关心、感兴趣的地方。

“中国教育最缺失的,

可能还是对自我的认知”

我们现在的考试,大多是在拼智商、拼记忆。

但每个孩子的智商、记忆力,其实都差不多,为了达到更好的“成绩”,大家就把学习这件事,弄得很苦。

现在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困境就在于,要不断去重复,来对抗“记忆遗忘曲线”。比如,老师的要求,就是把一个知识点,在高考考试前,按照某个节奏不断地复习。

这种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很苦,越来越苦,尤其到后面越来越苦。而且,可能在早期的时候,家长觉得给孩子规划好,学习时间,就能有效率出效果。结果呢,后来就越来越搞不上来、搞不定了,因为量太大了。

如果说学习有,什么窍门的话,就是在生活中去学习、预习和复习,让孩子有观察生活和,世界的能力。

让孩子发现,课堂上学的知识,走出课堂还能看见,还能用得上;而不是出了课堂之后,把家里也变成课堂,还在大量地做题。

然后,孩子就会在打游戏的时候,运动的时候,看小说的时候,去旅行的时候,都能出现这样的知识——复习对他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样的话,很容易就学会了、学懂了、学通了。

一定要让学习这件事情,不变成一个割裂的事情。

我自己的经历,就是回家从来不做练习题,真的就是这么学。我的记忆也不好,但是这些东西都能学会。

我想对现在的孩子说,不管念的是什么大学,你都还是有选择权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的学习,考入好的学校并,不是最终目的。

中国教育最缺失的,可能还是对自我的,一个认知。自我认知是连接,世界的一个起点,未来应该比较重视这一块,让每个孩子比较早地拥有,自己的意识。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成为」栏目相关文章:

白滔滔:采访熊亮张伯驹连晓刚……之后,我惊奇地发现:他们的父母都不管他们!

成为 | “新一代公益人”张伯驹:原来,自然之友的总干事从小在植物园里长大

成为 | 熊亮:我是怎样在阁楼里,自学成为一个画家的

成为|曾忆城:我从小就想当画家,美院毕业做了摄影师,现在自己搞创作

白滔滔:人生应该多来几句:so what!

做教育的,可不可以少讲一些“赛道”“痛点”和“玩法”?!

三川:到底是谁影响了,你成为今天的你?
 书单 
 向微信后台发送“书单”获取各年龄书单


 加入  
向微信后台发送“招聘”获取招聘信息


 转载  需转载文章请在文中留言,并附贵号介绍,我们会联系您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市集


    关注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