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最后一曲,不就是回课前练琴的我嘛…

 

尸骨和残骸终究会腐朽,而信念与音乐永存。...

108年前的今天,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最终湮没在北大西洋汹涌,的海面。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没片段之际,人们都陷入了如世界末日一般的,混乱与无序,而船上有这么一支弦乐,四重奏乐队,如绅士一般地继续演奏,用音乐安抚人们,用音乐跨越生死...



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所有的乘客都慌不择,路地逃命求生,约定演奏完一首抚慰人心,的四重奏乐队,告别准备逃难时,小提琴手却并未离开,而是在思索了一番后,又泰然自若地演奏起了《Nearer My God To Thee(更近我主)》。

当小提琴声响起,其余三人也不约而同,地又回到原位,加入了这最后一曲。



他们演奏的《Nearer My God To Thee》原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由撒拉亚当斯(Sarah F. Adams)创作,并于1840年秋在英国,芬斯堡一教堂唱出,后经谱曲成为了著名,的小提琴曲。

在电影的结尾处演绎时,却显得如此的悲伤。平静的旋律对比着混乱,的人群,既是最后的告别,亦是迎接死亡的开始。


以前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除了感动,世界音乐菌越看越绝对,熟悉...这不正是没好好练琴,到回课关头拼命练琴的,自己嘛~

真别说沉船了,就是世界末日也得弹下去!
毕竟谁也无法承受知道你没练琴,时老师的怒火...



许多人以为这段电影桥段是虚构的,其实却是在现实中泰坦尼克号上,真实发生的。

1912年,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船上的音乐家们开始演奏,起了音乐,希望这吉光片羽般的旋律,能够些许安慰船上的,旅客们,而不会导致更大的混乱。

最终这些伟大的,音乐家都没有活下来,但他们的英勇行为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被铭记在了历史之中。

泰坦尼克号上的管弦乐队成员
一名当时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幸存的二等乘客,这么描述当晚他的,所见所闻:

那天晚上发生了许多勇敢,的事,但没有任何一件,能比得上那些在,船即将地沉入海底时,还在演奏的人所,做的更加勇敢。他们拥有着不朽的高尚品德,而演奏的音乐亦,如同不朽的安魂曲,都将永远被铭记。



时间已经过去100多年,但他们那无畏生死的表现在当时抚慰了逃生的人群,也震撼了无数银幕前,的观众。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英国钢琴家Theodore Ronald Brailey,遇难时年仅24岁,尸骨无存;


法国大提琴家Roger Marie Bricoux,遇难时年仅20岁,尸骨无存;
英国小提琴家/泰坦尼克号乐队指挥,wallace Henry Hartley ,遇难时年仅34岁,尸骨后被电缆修理船CS Mackay-Bennett号打捞上来;
苏格兰小提琴家John Law Hume,遇难时年仅22岁,尸骨后被电缆修理船CS Mackay-Bennett号打捞上来;
比利时小提琴家,georges Alexandre Krins,遇难时年仅23岁,尸骨无存。


尸骨和残骸终究会腐朽,而信念与音乐永存。



一直都记得电影中小提琴手最后,的那一句“今晚与你们演奏,是我的荣幸”...

真是既浪漫,又充满了尊严啊。

撰文:赖爷


    关注 世界音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