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冲上9.2!这央视「第一次」早该火了

 

央视一走心,我忍不住给五星...



文 | 十点电影原创
说出来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在被国产剧日剧美剧韩剧轮番轰炸,的这几个月里,十点君追得最勤的,竟然是一部纪录片
没有卖惨,不搞煽情。

只有普通人细细流淌的,生活。

但看过的人,很难不被打动。

甚至片尾BGM一响,眼眶就开始泛红。
战歌起:推开世界的门......


这部央视网出品的纪录片,我们第一次推荐时才将,将播出2集(点击查看往期推荐)。

当时网友就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在豆瓣打出了9.0的高分。
如今片子完结,分数9.2

十点君心里反倒不得劲。

恨自己写得太早,后面几集都没提到。

它们的精彩程度,实在值得好好聊聊——


第一次说话、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买房、第一次进养老院……

乍一看,都是最琐碎最普通的日常

有人会说,这不宣传片的常规操作嘛。

这么想就简单了。

《人生第一次》里的生活,既让你熟悉,又让你惊叹。
第3集《长大》,云南山区的漭水中学。

那里正在进行一场罕见的,教育实验——

将诗歌纳入中学必修课。

实验对象是学校里的,811名学生。

他们当中,多数人身上还有,另外一层标签——

留守儿童。


高中都未必考得上的孩子,学诗歌有什么用呢?

我们看过太多这样的画面:

常年缺少父母陪伴,敏感内向的留守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迅速变成逞凶斗狠的“小镇青年”。

好像他们的人生从此定格,早早失去了孩童,的纯真和光彩。
但《人生第一次》却不。

过早领略现实的孩子,和阳春白雪的诗歌。

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组合,却被镜头捕捉到了,微妙的化学反应。

当诗歌进入孩子们的生活,像是给了他们一个“翻译器”,那些积压在心底的情绪,顿时有了出口。
12岁的施应锁。

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总是站在队伍最后面。

开学后不久,老师带全班去校外采风。

让大家把一片树叶卷起来,重新观察大自然,然后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孩子们觉得新奇,玩得很开心。

那天小锁什么都没有写。
尽管没留下文字,在他心里,什么东西被悄悄打开了。

周末放学回家,小锁拉着自己的小牛上山。

走过狭长的山路,看着远方的天空。

小锁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首诗歌:
“我看到了绿色的风
它抚绿了山林树木
烫金了我的小牛
亲吻了家里的白墙
染黄了阿爹的苞谷
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
告诉你”


文字里丰沛的情感,仿佛有冲破屏幕的能量。

直击观众内心。

让人瞬间理解了校长,的那句话:

“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这或许就是《人生第一次》最打动人的地方——

关注人。

“第一次”是个很巧妙的切入点。

多少惊心动魄的命运性,时刻,都由这三个字出发,细细密密地铺开来,交织出现实的悲欢离合。
可如果只是一味地,片段截取,它又太过普通。

普通到再匆忙再平凡,的人生,都是由无数个“第一次”构成,这实在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于是片子另辟蹊径。

不仅关注不同时期下的人,更关注不同境遇下的人



同样是第一次上班。

初入职场的你,工作是为了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但对肌肉萎缩的,王绍军来说,理由很简单:

“难道在家坐着等死吗?”


同样是第一次上大学。

舞蹈团、时装队、古诗词、声乐班......老年大学的课堂,花样百出。

这些眼里还在为梦想闪光,的老人家,可比当代大学生朝气多了。
诗歌教育、阿里云客服、老年大学。

分别对应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和退休老人。

明明是纪录片常见的,选题人群,我们却看到了和以往印象中不大一样的鲜活个体

半命题作文,却提供了一种罕见的视角。

更难得的是,没有沦为刻奇。拍疾病,没有着重刻画癌症家庭,的不幸,拍边缘群体,没有极力渲染残疾人、外来工生活的不易。

镜头只是冷静、真实地记录日常,然后等观众自己发觉:

就像那些容易为人所,忽略的“第一次”一样,许多渺小而坚韧的普通人,同样值得被看见。



试想一下:

如果大家下次找客服,理论时,都知道屏幕另一边坐的,不是AI。

能想起片子里即使四肢不全也,要克服身体限制、努力练到一分钟打42个,字的“店小二”。

那他们面对满屏脏话时,的苦笑,会不会少一点?


有人,有故事。

但在十点君看来,《人生第一次》真正贯穿始终的,其实还是一个词——

生命力。

拍下生活,又超越了生活。

这种感觉在最后4集,主题从出生、成长,逐步走向暮年开始,尤为强烈。

就像第9集《相守》开头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上午被,确诊为癌症,中午他会干嘛?

答:吃饭。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已动人无比。
江西省肿瘤医院旁的“抗癌厨房”。

原本是主人老万和妻子熊阿姨,(熊阿姨)共同经营的小食摊。

13年前因为病人,家属的一次借火,“公灶”属性就这样延续下来。
炒菜一块,炖汤两块五。

巷子两边排排放着,的煤气炉和炒菜锅,以及老万两口子,陪伴了一批又一批天南海北赶来,看病的人。

他们整日进出医院。

照顾家人,或是照顾自己。

在频繁光顾“抗癌厨房”一段时间之后,有的好了,有的走了,不会再来。

饭菜包裹着复杂情绪,随着大火上下翻炒。

这一刻,他们暂时逃离消毒水,的味道,重回人间烟火。

脑子里只想一个问题,今天吃什么?

妻子在病床上躺了6年。

对老夏来说,做菜是他每天为数不多的,放松时刻。
“我一天到晚除了,炒菜宽心一点,
在医院里面就像坐牢一样。”
也许是因为见识到,了生命无常。

在“抗癌厨房”,你会发现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非常简单。

幸福就是平平安安;

幸福就是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顿饭;

幸福的就是能够陪陪家人,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病痛再沉重,这个坎终究要迈过去。

借用熊阿姨的口头禅:

“不要想那么多,先吃好这顿饭再说。”


是的,生活再难也要往前看。

熊阿姨安慰病人是如此。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

说回《人生第一次》,又何尝不是如此?

也许它缺少话题,娱乐性不强,立足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缺乏天然的张力和戏剧性。

但在生活日渐扁平的当下,它选择静静凝视,生活这条河流。

拍波涛汹涌,也拍缓缓流动。

医院、学校、乡村、部队、老年大学......

随着不同图景徐徐展开,人生的维度被拉长,却还保留着应有的厚度。


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叠加到了更多人身上。

片中人物的每个“第一次”,也许就是我们曾经、现在、未来的“第一次”。

《进城》里,没出过省的王银花(,王银花)决定去上海打工,村里的人都劝她留在家里,照顾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不然这个家就散了。

但外出工作,能够见到更广阔的世界,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

优先物质还是优先陪伴,放谁身上都是两难。
甚至当你把这集和留守儿童那,集结合来看时,思考还会继续延伸。

王银花和那些“在爸爸妈妈看不见的地方,偷偷长大”的孩子,仿佛是在书写同一个故事。


这种浓烈的共鸣和感染力,让人感觉跟着整部片子,经历了一个人长长的一生。

第6集婚礼上承诺不离,不弃的新人,几十年后是否还在一起?

一场大病后,他们会不会像第9集,里的老范夫妇那样,一个饼分着吃,共用一件外套遮雨,每晚在路灯下牵手散步?





第1集里咬牙说“不生孩子不足以谈人生”的新手妈妈,老了会不会变成第,10集里走猫步的阿姨?

会不会还在为孙女操心,甚至因此放弃自己最爱,的交谊舞?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普通人的一生,看似平淡单调,一路走来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幸好在《人生第一次》里,我们发现——

在这个世界上,在某个我知道或不知道,的角落里,原来还有这么多美妙的,人和事。

他们和我们一样。

脚踏实地生活,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绽放生命的机会。

想看《人生第一次》的,

央视网、腾讯、B站、优酷


    关注 十点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