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在不断重演的历史中学习

 

吴晓波的《大败局1+2》



这是来自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大败局》(浙江大学出版社)。开篇就是“从中国企业的‘失败基因’谈起“,吴晓波认为,中国企业共同的失败基因在于: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

这是吴晓波2007年写的书,但放到现在也并不过时。因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性变化却异常缓慢,几千年前老祖宗的很多哲理放到现在都有借鉴意义,《大败局》所描述的改革开放之后的诸多案例离我们就更近了。

本书以秦池,巨人,爱多,玫瑰园,飞龙,瀛海威,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十个企业为描写对象,详实地重现了它们从诞生到辉煌,又从辉煌到陨落的时刻,令人唏嘘不已。
《大败局2》第一个故事就是有关李经纬和健力宝的,这个故事对于财经媒体人应该都耳熟能详了。吴晓波在《“东方魔水”是如何变味的》这篇文章中,详述了李经纬和健力宝的起起伏伏,文章小标题取得一语中的,如“致命一问:健力宝是谁人的?”“政商交恶:偏不卖给创业人”。这两个问题,涉及的是那个年代的民营企业家经常面临的困惑:产权关系不清晰;政商关系难以把握。

政商关系,这恐怕是世界上最让人难以把握的关系之一了。要逐利,求助于政府是捷径之一,但世上从无免费的午餐,今天政府帮助了你,明天就可能有各种烂包袱塞给你、各种烂事让你解决,如果不解决,以前吃进去的也要吐出来,甚至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如同李经纬那样身陷囹圄却长期不给说法。

一个企业家、一个人,保持低调、独立、冷静的判断异常重要。在吴晓波《大败局》中提到的企业家,事业做到一定程度头脑就发热、膨胀,对内导致离心离德、对外形成“墙倒众人推”局面者不在少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正在进行着深层次的改革,可以用一个“狂风骤雨”来形容。在经历了动荡的十年之后,中国太需要改革了,太需要进步了,太需要的能站在风口浪尖领导这场该改革的人物了,很大程度上我认为他们这一群人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他们更是那个时代的引领者,就像作者说的“我们应该给失败者掌声”也是因为太需要了,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们又忽略了什么,就如同我们如果太喜欢一个东西的话,总会不自觉地忽略它的某些缺点,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到了企业里忽略了某些却能造成永久的遗憾。

那是一个疯狂追求财富的年代,他们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到了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刚刚兴起的广告行业成了造就他们神话的利器,我想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广告似乎对于刚刚从灾难中出来的人们有着异乎寻常的魔力,人们太容易受广告的影响了。当我们回过头再看的时候,发现那时的广告甚至比我们现在的许多广告更加的疯狂,夸大,处处体现了一种浮躁,一种自欺欺人的欺骗。

凭借这样的利器虽然能获得成功,却并不能让成功留住,正所谓“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我想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注定是很难“知难”的,因为他们忽略了,他们的激情,热情,疯狂,那种为挽救中国民族企业的豪情,让他们不得不忽略某些东西,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读《大败局》,我们知道了很多企业家为何而败,但不一定知道如何避免再败;虽然我们不一定知道如何避免再败,但至少知道了一些底线性经验,那就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规则、规则可被随意修改、大家都不遵守规则,必败;如果一个企业家,过度相信自己的经验、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过分亲近官员,必败。

智空间的思考

前两天推荐的《必然》,里面有一段遇见,是说在今天,互联网世界的变革才刚刚开始,纵观现在的市场状况,每一家创业公司都在提出新的思想,都在对现有的政策提出新的挑战。从滴滴与传统出租业的冲突,到“百团大战”的资本游戏,是不是像极了80年代的疯狂?

前几日真格基金1200万元投资网红papi酱,声称要开展中国首例“自媒体广告拍卖”,这一轮资本、广告、新思潮,是不是像极了《大败局》里面讲述的1994年孔府宴酒拿下央视广告标王的故事?

历史在一次次重演,2016年这个时代,正是那个“狂风骤雨”、“亟待改革”,又有无数英雄挥洒青春与历史博弈的时代的翻版。

所以《大败局》不是一本历史书,不是一本社科书,而是一本当代企业家都需要捧在手里研读的工具书。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