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宋迹。

 

带你打卡大佬们的“真香”现场...






苏轼虽一生未在苏州为官,但苏轼一生没少经过苏州。在他43岁的时候,遭遇了他一生最大的打击“乌台诗案”,随后苏轼就开始了被贬生涯,日子也开启了闲散模式。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句: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然而,除了虎丘之外,其实东坡兄还曾为苏州许多地方代言过!
那时,苏轼往来苏州必寄寓定慧禅寺中,也就是现在的定慧寺,与禅院的守钦禅师一见如故,时常到寺内饮酒赋诗,为此住持和尚还特意让出住房和花园,建造了一座寓所供苏轼起居,名为啸轩





而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便将定慧寺旁的弄堂叫做苏公弄。该弄是一条南北向的小弄堂,宽约3米,长约40米,时至今日它依然是苏州古城颇有特色的小巷之一。





定慧寺现存清代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而大雄宝殿前两棵古老的银杏树每到秋天便金黄一片,震撼无比。而现在只要你走近定慧寺,便可深深感触到姑苏历史脉搏的跳动。
阊门是苏州古代的富贵风流之地,也是歌妓云集的地方。相传东坡兄由杭州北上密州任职,经过苏州途径阊门,受苏州太守王海邀约宴请,席上当时很红的“望云馆”一位歌妓因仰慕苏轼已久,便在他离开前特意前去为他送行。



为此,苏轼还特别做了一首《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一句“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更是道尽了苏轼对此佳人的不舍与怀念。



阊门是苏州城八门之一, 位于城西北,是古时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经过多次修复,现在阊门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征,繁华依旧。
除了虎丘之外,还有一“丘”,也让苏轼一直念念不忘,那就是家住苏城闾丘坊的朝议大夫闾丘孝终。在《洪武苏州府志》的《闾丘孝终》传中记载:“苏轼云:‘苏州有二丘,不到虎丘,即到闾丘’。”

闾丘孝终本是苏州人,苏轼被贬后,两人便同在黄州为官,凡有宴会闾丘孝终总会邀请苏轼一起出席,两人还经常赋诗为乐,为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闾丘孝终也深觉官场黑暗,便辞官归隐,回到了故乡的闾邱坊巷,并与当地一些名人耆艾成立了九老会。以后苏轼凡经过苏州,必定要来这拜访一下。



闾丘孝终所居住的地方曾立有牌坊,人们便称之为闾丘坊,坊前的巷子也因此而得名。
早前有唐伯虎“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对苏州桃花的赞美,也有范成大"桃坞论今昔"对桃花坞前后变化的感叹,而到了苏轼笔下,桃花坞就是他与知己梅子明吟诗对话的好地方。



那时,有一个叫梅宣义的人在桃花坞腹地修建了一个面积不下于百亩的园林,取名“五亩园”,又称梅园。而梅宣义的儿子梅子明与苏轼既是诗友也是同僚,常常在桃花坞一聊就是一下午,还写了《寄题梅宣义园亭》一诗来歌颂它。

范仲淹与苏州的关系,相信去过苏州火车站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出站南广场的正中央就毅然挺立着一座范仲淹的雕塑,显然他早已与苏州融为一体。

范仲淹虽祖籍苏州,但自其父亲范墉去世,母亲改嫁后他就去了山东,几经仕途辗转,才回到家乡苏州。“只求复姓,别无他寄”,重回范式宗族后,他毅然将母亲改嫁时的名字“朱说”,换成了我们现在所知的范仲淹。
察院场公交车站北有一条巷子,在这条巷子还叫芝草营巷的时候,范仲淹就在这里兴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义庄--范氏义庄,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家族义庄和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后来这条巷子也改名为范庄前。

位于范庄前32号范氏义庄里的范文正公享堂,就是原来范文正公祠的主体建筑。



近代以来,范氏义庄的旧址先后成为崇范学校、第八初级中学、第二十二中学、景范中学校址,现在就正在为景范中学所用。



整个学校也像是蕴藏了书香的园林,校园东南角就有一口八角古井,也是苏州“古城十大名井”之一。

“国家之忧患 莫大于缺乏人材”,北宋年间,范仲淹在现苏州中学校址上创设了苏州府学,不仅在苏州地区为最早的一所官办学校,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第一所州府级学校
在这千年的时间里,苏州中学一直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存在。对此,范仲淹的首创之功不可遗忘,而后世人的传承接续也很令人感动。现在苏州中学大门口就屹立着范仲淹的雕像。
去年苏州中学还特别设置了“范仲淹奖学金”,由范仲淹第二十六世孙范梅艳女士部分赞助,奖项分为“先忧后乐奖”、“特长发展将”等,用来表彰在比赛和团队服务中表现优异的学生。
范仲淹在苏州任职一年多,却为家乡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至今仍为家乡百姓所铭记。短短一年内,他曾多次去扫祭先祖墓园,在天平山白云泉畔品茗以后还写了一首《天平山白云泉》



虽然范仲淹和他母亲最后没能葬在苏州,但是天平山范氏祖茔中,范仲淹曾祖父三代以及长子范纯佑,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等都葬于此地,故天平山也俗称范坟山



姑苏天平山东南麓,森林茂密,环境幽静。山坡入口处有块引人注目的牌坊,柱石上部长方形框内上下雕有双龙夺珠的图案。范仲淹最著名的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刻于牌坊之上。



沧浪亭在苏州的名气自然不用多说,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此处成名并建亭的,却是北宋文人苏舜钦。



苏舜钦在苏州过了约三年的退隐生活,写了不少有关沧浪亭和苏州的诗作。那时,苏舜钦遭贬谪留寓吴中,早就对苏州盘门一带的风景赞赏有加,无意间见到此园,甚是喜爱,于是便花了四万钱买入加以修葺,随后在北埼筑亭。



他因想起“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从而将此园题名沧浪亭,还自称“沧浪翁”,撰写了“前竹后水”、“澄川翠干”的《沧浪亭记》



在离今八百多年前,我们现在熟悉的石湖景区就是范成大当年的归隐之地。晚年他辞官回乡,闲来栽菊植梅,在石湖边过起了安然享受的田园生活



自那以后,他便自称“石湖居士”,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还写出了《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为首的代表作,完成了极其宝贵的《吴郡志》著作。



现在修复一新的范成大祠背山面湖,堂中塑有范成大倚坐像,两壁还嵌有明刻范成大手书《四时田园即兴六十首》诗碑七块,为苏州文物瑰宝。



狮子林始建于元末至正年间,初为寺庙园林。因明洪武时画家倪云林作《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风雅文人聚会之地,后被上海富商贝润生购得此园,成为贝家祠堂的附属花园



园中有两方砖额格外醒目,一个是“景范”,一个是“仰韩”

当时,韩琦与范仲淹都是北宋的大臣,共同防御西夏。园主对他们两位既敬佩又仰慕,便特别刻了砖额来纪念他们。

这么看来宋朝还真是
一个令人仰视的时代呢
仅在苏州就出了这么多文坛大佬~
如果你要问深度君
怎么知道这么多知(ba)识(gua)
哈哈~那肯定不是追剧追来的
行走苏州使人快乐
也使深度君更有深度!
(注:本文水印图片由深度苏州CITYSUZHOU原创拍摄制作,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文章由深度苏州CITYSUZHOU编辑撰写,转载请授权)
本公众号由江苏剑桥颐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谢裕宽(律师)提供法律支持。


    关注 深度苏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