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辉煌,中国竟然还有世界球王?!

 

他成为了上世纪前半段中国足球的象征,也成为了整个亚洲足球界的骄傲,作为一个球员,他用自己在球场上的表现和在球场外的拼搏影响了一个时代。x0a​...

全文共1804字 | 阅读需3分钟


他成为了上世纪前半段中国足球的象征,也成为了整个亚洲足球界的骄傲,作为一个球员,他用自己在球场上的表现和在球场外的拼搏影响了一个时代。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号鲁卫,

我国著名足球运动员。

1905年9月18日出生于香港,

祖籍为广东省梅州五华县的粤籍客家人。

1922年,年仅17岁的李惠堂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他身高1.82米,速度快,动作敏捷,控球技术尤为出色。球在他的脚下,对方两三个人围上去也难以抢走。他的射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不管什么位置、什么角度,他都能左右开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钧。

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4场比赛中初露锋芒,名声大振,最终5:1横扫日本队,获得冠军。在中日决战中,李惠堂近距离大力射门,击中对手门将胸口,连人带球跌进门球,门将当即口吐鲜血被换下场,“李铁腿”的绰号也随即闻名。

同年8月,他随南华远征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队交锋。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就“梅开二度”,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最终因旅途劳顿,赛场上体力不支,和新南威尔士队战成3:3。澳州当局专门授予他金质奖章,香港当地报刊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并有“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
李惠堂在与新南威尔士队比赛中进球


1926年,李惠堂率乐华足球队参加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当时上海共有十几项赛事,其中“史考托杯”水平最高。赛事中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记录,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中华民族争了光。“听戏要听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句话在上海甚至全国流传开来。
1928年李惠堂领衔乐华队蝉联西联会甲组冠军


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他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乐华队在远征东南亚国家中屡建奇功,战绩彪炳,载誉而归。

李惠堂于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华足球队并担任队长。同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国际奥委会会员。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财力困难,1936年为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赛,李惠堂和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60多天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省吃俭用,一路风尘赶到柏林,到奥运会比赛时,首轮遭遇强队英国,因球员已疲惫不堪,加上英国队对李惠堂进行严防死守,最终淘汰出局。
1936年国足参加柏林奥运会的新闻报道及合影
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赴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队的首战中,以11∶0大胜。在这场比赛当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带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做亡国奴,婉言拒绝汪精卫的邀请。于1941年借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老家,并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响应宋庆龄提出的慰问抗日伤病员的号召,四处义赛,并把义赛所得全部捐给救灾、慰劳伤兵、孤儿等之用。更留下“海角归来奔国难,名成献艺赛频频”的诗句。

1948年,退役后的李惠堂作为教练率领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并且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1954年,他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1966年,当任亚洲足球联合会和国际足球联合会的副主席,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
世界球王李惠堂雕塑


1976年出版的西德足球杂志,曾将李惠堂评选为20世纪的世界五位“球王”之一,与巴西贝利、英国史丹利·马菲士、阿根廷阿尔弗雷多·迪·斯蒂法诺及匈牙利普斯卡斯齐名。

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李惠堂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成为了上世纪前半段中国足球的象征,也成为了整个亚洲足球界的骄傲,作为一个球员,他用自己在球场上的表现和在球场外的拼搏影响了一个时代。
更多详细内容请看下方纪录片
 CCTV纪录片:球王李惠堂

-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关注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热文推荐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

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其实是有条件的

遵义会议,课本上没写到的历史细节

历史可以证明: 大陆决定对台实施“武统”, 并非根据军事条件

抗战中有多少国民党军将领投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古代圣旨的真面目


    关注 中国国家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