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怪陆离的古代生活,古人的审美,迫不得已的“整形手术”

 

说到“整形手术”,一般人首先就会联想到那些沸沸扬扬的“明星整容”事件,或者是网上流传...



      


说到“整形手术”,一般人首先就会联想到那些沸沸扬扬的“明星整容”事件,或者是网上流传的那些判若两人的“对比图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能像有钱人那样去韩国“脱胎换骨”一番,普通百姓对割双眼皮之类的“小动作”也都有着跃跃欲试的冲动。
其实,1600多年前,早在我国的晋代,“美容整形术”就已经很有建树了。不过,那时候的整形手术应该说是属于“亡羊补牢”类型的,而不属于今天这样的“锦上添花”。

根据《晋书》卷八十五《魏咏之传》的记载,魏咏“生而兔缺”,也就是老百姓俗话里说的“豁子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生下来时是个兔唇。
这在讲究“品评人物”的魏晋时期,可是个了不得的大缺陷,甚至到了影响魏咏“政治前途”的地步,当时的权臣桓玄就因此很看不上他,“竟不调而遣之”。

不过,魏咏后来遇到了一位名医,为他“割而补之”。这其实和现在的兔唇修复术原理是一样的——从别处割下一块好的皮肤,补到裂唇上。当然,那时候的条件肯定比不上现在,魏咏为了“美”,也算是受够了罪,据说“须百日进粥,不得语笑”。
除了正史记载的“魏咏的故事”,在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明代《疡医准绳》、清代《疡医大全》等医学典籍中,都有关于唇裂修补术的记载。而在康熙年间,琉球国还派人来到中国,专门学习“唇裂修补术”,以便回国后给皇室人员做美容整形术。
除了这些迫不得已需要弥补缺憾的“整形”,在唐代就已经有了人工“酒窝”的记载。

古人说“笑靥如花”,这个靥,就是酒窝了。

唐诗中有“当面施圆靥”的句子,实际上就是说用一种“化妆品”来制造酒窝,而中医认为“靥”有“痘痕”的意思,所以,在《普济方》和《卫生易简方》等医书中还有许多“治靥方”。
到了南宋时,已经有装假眼的记载了。元代陶宗仪撰写的《南村辍耕录》记载,“杭州张存,幼患一目,时称张瞎子,忽遇巧匠,为之安一磁眼障蔽于上,人皆不能辨其伪”。

最令人惊叹的是,到了元代,就有了“鼻梁修补术”的记载。
在戴良所写的《九灵山房集》中说,一位陈姓的军官,上阵打仗的时候被刀砍伤了脸部,刀伤虽然愈合,但鼻子却被砍断了,脸上长期挂着一团腐烂的肉,惨状可想而知。

后来,名医项颜章“命壮士按其面,施治以法,即面赤如盘”。从这个记载来看,中国的鼻梁修补术的创始距今至少已经有700多年了。
而至于一些疤痕消除术,对于大夫们来说更加的属于“小case”了,北宋《圣济总录》就记载了用玉磨治疗面部瘢痕的事例,比国外早了近一千年,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磨削术的先导”。




    关注 历史的小辫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