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水春秋㊻ 在中国科举史上500多名状元中,他是宁乡唯一的状元,你知道他吗?

 

上方 蓝字  ▲  关注订阅 宁视界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众所周知
中国的科举制度
整整绵延了1300年
据记载,千年时间里
由科举制度诞生的状元仅500多名
而长沙地区只有一名
他就是来自宁乡巷子口镇的易祓
从交通闭塞的宁乡西部
到南宋政治权力的中心
易祓是如何走向状元之位?
状元及第后
他又经历了哪些曲折故事?
今天的《沩水春秋》
让我们一起走近
南宋状元易祓跌宕起伏的人生
(点击下图,立即观看视频)
↓↓↓



图文版本


在巷子口镇状元广场,竖立着一尊石碑雕像,他长须美髯,面带微笑注视着家乡水土。人们只要经过这里,都会忍不住驻足凝望。历经800多年历史,状元易祓依然是每一个巷子口人的骄傲。
易祓,字彦章(一作字彦伟,又作彦祥),号山斋,1156年出生于巷子口镇。他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当地颇有名气。然而巷子口位置偏远,交通闭塞,这里的孩童很难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曾出任过县令的易妙看到孙儿苦于学业难以精进,就把目光投向了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由张浚、张栻父子创办。1167年,理学大家朱熹曾专程来长沙,与张栻进行会讲,这场“朱张会讲”听者云集,盛况空前,不仅让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声名远扬,更扩大了湖湘学派的影响力。据传14岁那年,易祓被祖父易妙送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之后又入岳麓书院就读。
“他能从巷子口走出去,除了天赋还有勤奋,他去长沙读书时,据说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好学生遇上好学校和好老师,那就是四个字:如鱼得水。”易氏后裔易凤葵说。

康熙《宁乡县志》记载:“弱冠请乡举,游太学”。1176年,年仅20岁的易祓在完成岳麓书院的学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举荐到太学读书。太学是南宋时期的最高学府,易祓在这里度过了近十年的苦读时光,这十年间,他不仅学业上突飞猛进,更为他未来释褐殿高中状元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太学实行“三舍法”,为宋王朝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入太学后,易祓首先入外舍就读。



据原宁乡县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夏时介绍,易祓在外舍时,每个月都有考试,并有专人记录在案,如每次成绩都能达到优秀,他便可以升为中舍,同理,也能升入上舍。而真正送入上舍学习的人很少,有时只有几十个人。

跟传统三年一次的礼部试不同,进入上舍后,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参与皇帝主持的殿试。1185年,易祓参加了宋孝宗主持的殿试,殿试策论题为《萧曹丙魏孰优论》,易祓文章超异,被孝宗皇帝擢拔为第一,封“释褐状元”。“像这样由释褐殿皇帝钦点的释褐状元,整个宋代都只有10个。”夏时说。
高中状元时,易祓才29岁。他的经历大大鼓舞了巷子口学子,镇上先后诞生了十多名进士和举人,这中间就包括了易祓的弟弟、侄儿、侄孙等人,一时间,巷子口镇被誉为“世科里”意为世代出科举人才的地方。“那时候,易袚的家庭在巷子口声名远播,他最大的影响就是文脉的传承、文化的推动。读书人的地位提高、耕读传家理念的加深,这些对于所有父老乡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易凤葵说。

易祓高中状元,为湖湘文化更增添了深厚底蕴。和其他“学而优则仕”的文人一样,脱下布衣的易祓顺利进入官场,此后的二十年间,他的仕途一片平坦,从正七品的文林郎到正二品的礼部尚书,易祓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走向南宋政治权力的中心。
29岁被封“释褐状元”后,易祓被授予正七品文林郎、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38岁时他被召入荆南帅幕,两个月后调回京师,初为太学正,继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其主要职责是记录皇帝所发命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1200年,年逾四旬的易祓升为从四品,被正式外放,出任江州知府。1204年,宋宁宗将其召回重用,升为员外郎、左司谏。到宋宁宗开禧二年,即1206年,已经五十岁的易祓再次受重用,直接升为正二品的礼部尚书。“他很受重视,而且自己又特别努力,在他从政的过程当中,皇帝很信任他,还要他给自己上课讲《论语》,经常跟他讨论一些问题。 ”夏时说。

然而好景不长,易祓在礼部尚书位置上仅待了一个多月,就遭遇了贬谪。这给他的仕途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当时南宋朝廷的怯懦与金国的强盛形成了鲜明对比,朝廷内主战派和主和派的纷争不断。易祓坚定地站在了主战派一方,他极力阐述“敌国有必败之势,我国有必胜之理”,宋宁宗因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已久,全力支持伐金。开禧二年(1206年),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此战以失败告终。战争结束后,为首的主战派被赐死,易祓遭牵连,从礼部尚书被贬谪到广西融州等地。
易祓被贬至广西后,并没有因此沉沦,他潜心经学研究,游历山水,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和书法石刻作品。十年后,1216年,已经60岁的易祓得到朝廷“去留自便”的许可后,便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弱冠之年离开故土,他去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花甲之年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政途的黑暗,对世事的无奈,让他决心归隐山林。回到家乡后,易祓筑起了一座“识山楼”,从此著书立学,回馈乡里。

“山外如何便识山,白云出岫鸟知还。更看面目知端底,却在先生几杖间。”筑识山楼时,易祓写下这首诗,附在了《识山楼记》中。在这座极具苏杭园林风格的山楼里,易祓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实现了从政治人物向历史文化名人的转变,奠定了他在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易凤葵说:“在他晚年退休以后,他著了两本书《周官总义》《周易总义》,《周易总义》是对周易的解释专著。学界对易祓这两本书的评价非常高,称为‘北王南易 ’,北是指北宋的王安石,南易就是指易袚,这两个人正史记载他们就是对周易的解释颇有异同,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完整收录湖南人的著作只有易祓的这两篇,乾隆皇帝也对这两篇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

隐居家乡时,易祓还兴办义学,广修桥梁、堤坝,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220年,64岁的易祓被宋宁宗官复原职。1227年,易祓被宋理宗封为宁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1240年,易祓在老家巷子口去世,时年85岁。
时光荏苒,距离易祓逝世,已经过去800多年,人们建起状元楼、树立纪念碑来缅怀他。作为宁乡乃至长沙的唯一一名状元,易祓的学识固然令人钦佩,但人们更多地的是敬佩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铮铮傲骨。他用他的一生阐释了文人的气节与骄傲,犹如黑夜中的一颗启明星,指引着后人阔步向前!
PS:
如果您对我们的节目感兴趣
记得周四晚上20:05分
守候在宁乡电视台综合频道~
节目每月两期
每期12至15分钟
同时
节目视频还将上传至
宁视界微信公众号和宁视界APP
以及腾讯视频网
并推荐至中央、省市传统媒体
和主流网络新媒体平台
期待您的关注!


End
 本文由宁乡市融媒体中心编辑室综合整理
转载请联系授权
- 欢迎宁粉们下方留言 点赞 转发 - 
来源|融媒体记者 喻梦霖 任铁 杨亚 何华龙 
编辑|彭嘉蕙
责编|刘静 校对|刘石江 编审|苏健
如果您有爆料请给我们微信公众号留言

或者加微信:sujian77472689   jing-2010-20


    关注 宁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